07.25 「深讀」長江以南的公安 30年種出“江南葡萄第一縣”

“哇,公安葡萄的味道太美妙了!”在公安縣葡萄園,當一顆晶瑩剔透的葡萄滑過法國駐武漢領事館總領事馬天寧的唇齒,這位西裝革履的紳士不由自主地發出驚歎!

「深讀」長江以南的公安 30年種出“江南葡萄第一縣”

法國駐武漢領事館總領事馬天寧(右一)品嚐公安葡萄。

一直以來,地處長江以南的公安縣,能種出與吐魯番媲美的葡萄,外賓不敢相信,全國著名的果蔬專家不敢相信,慕名前來的遊客更不敢相信。

是的,受土壤、氣候和雨水等條件的影響,江南不宜種葡萄已成傳統,可“不拘格套”的百萬公安人,用30年的執著打破了這一傳說,還“種”出了個“江南葡萄第一縣”。

而今,公安已成為長江中下游最大的葡萄生產基地,佔據了湖北省葡萄產業的“半壁江山”。

「深讀」長江以南的公安 30年種出“江南葡萄第一縣”

媒體聚焦。

這是改革開放40年來,公安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人民,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衝破傳統種植觀念,不為固有的條條框框所制約,不懼發展中的坎坎坷坷,趟出的一條特色化、產業化、現代化及三產融合的農業轉型發展之路。

為了這“甜蜜的事業”,公安人嘗夠了破題之難、產銷之憂、發展之苦、轉型之痛。是縣委縣政府30年的不斷扶持,使公安葡萄產業得到了飛速發展;是農民頑強的性格和科技就是生產力的信仰,使公安葡萄產業得到了飛速發展;是黨的助農惠農扶農政策,使公安葡萄產業得到了飛速發展。

“江南葡萄第一縣”的誕生,公安縣葡萄產業發展的成功模式,無疑是荊州農業大市探索現代農業產業轉型發展的“公安樣本”。

「深讀」長江以南的公安 30年種出“江南葡萄第一縣”

葡萄架下的戲曲表演。

思 變

執拗農民打破傳說

仲夏清晨,北緯30°的陽光穿過大氣層均勻灑在廣袤大地上。這是一條神秘而又奇特的緯線。北緯30°線貫穿四大文明古國,充沛的雨水,適宜的溫度,使得這一地帶非常適合人類生活,適合植被的生長。

公安縣埠河鎮天心眼村4組,74歲的陳光中老人站在自家門前的葡萄田裡,凝望著葡萄藤上一串串飽滿晶瑩的紅提神情喜悅。別看這4分地,正是公安縣葡萄種植的發源地。清風拂來,藤蔓輕搖,回溯到上世紀80年代,當年探索種植葡萄的艱辛往事再次湧上心頭。

1985年,陳光中已經是聞名全村的棉花種植能手,但是隨著上世紀70年代末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變化,他眼見著棉花增產不增收的問題,開始尋找新出路。

這也是陳光中趕上了改革開放好時機。當時,農村政策放寬,允許農民發展特色種植。埠河鎮有農戶在種桃子、梨子、柚子,但陳光中自有一股犟脾氣, “要種就種別人沒有的。”一番思索後,他決定種葡萄。但不說天心眼村,整個公安縣也沒有一個人會種葡萄。陳光中於是找到荊州農校。

“種葡萄?江南怎麼種得好葡萄,你還是不要瞎折騰,老老實實種棉花吧。”

南方生長季節高溫高溼,葡萄易遭受病蟲害。一直以來就有“江南不宜種葡萄”的說法。

在荊州農校受到打擊後,陳光中又找到了湖北農學院。專家為他分析了種不好葡萄的理由,見陳光中依然不想放棄,於是給他指點了一條路, “你可以去合肥農學院諮詢一下,聽說他們那裡在研究種葡萄。”

埠河土地肥沃,自然氣候適宜,怎麼會種不好葡萄呢?抱著公安人“不信邪”的念頭,陳光中隻身來到合肥農學院。恰好這裡有個葡萄培訓班招生,他毫不猶豫報了名。此後3年,陳光中一邊學習種植技術,一邊在家裡試種葡萄。

1988年夏天,陳光中購回500株巨峰葡萄苗,動員村裡的其他4戶村民,每家拿出4分自留地,5戶人家共計2畝,開始了葡萄種植。

葡萄苗種下後第三年,葡萄掛果,4分地共收穫700斤葡萄!從此,以陳光中為首的5戶村民打破了“江南不宜種葡萄”的傳說!

上世紀90年代初期,本地產的新鮮葡萄對於個荊州人來說算是稀罕物,陳光中把葡萄拿到沙市售賣,被一搶而空,獲利1700元。而同樣4分地,種棉花最多收300斤,籽棉一斤7毛,收入不過200多元。

陳光中等5戶村民嚐到了成功的甜頭,其他村民也紛紛效仿。幾年間,埠河農民種植葡萄的激情點燃了。

「深讀」長江以南的公安 30年種出“江南葡萄第一縣”

裂 變

星火漸成燎原之勢

碧空如洗,晨風拂面,自帶田野的芳香。環顧四周,一畦畦平整的葡萄田連成大片,延伸到遠方。今日的成果來之不易,陳光中深知,當年要不是他和同伴們相互鼓勵,共同探索,單憑他一個人,可能早就堅持不下來了。同樣的,如果不是大夥一起幹,形成了集約化,相互促進,取長補短,有了規模效應,也不會有今天公安葡萄這麼好的品質。

陳光中種出了葡萄,讓村裡人看了眼熱心動。嚐到甜頭的他決定帶領鄉親們大幹一場。既然要擴大生產,單靠點自留地肯定是不行的,得拿出責任田來。而在當時,責任田是村集體承包給農戶,由農戶自己負責耕種和管理,但不能隨意買賣和挪為他用。

無奈之下,陳光中找到鎮委書記,闡明埠河葡萄六七月份成熟,而北方葡萄要到八九月份才熟,可以利用季節差,填補市場空白,銷路不成問題。書記聽後,點頭讚許,表示可嘗試推廣。

有了鎮領導的支持,天心眼村磨拳擦掌,葡萄種植迅速擴展開來。當時全國上下都在成立合作社,天心眼村順勢而為,全縣首個葡萄種植合作社由此誕生。經過考察,合作社決定引進抗病能力強、產量高的新品種藤稔,一次性就從浙江拖回50萬株幼苗。

慢慢的,周邊謝家村、紅光村、意合村也跟著種了起來,一顆顆晶瑩剔透的葡萄“爬”上了公安縣葡萄種植“豐收架”,就像一片片燦爛的彩霞,掛在農民的臉上。

「深讀」長江以南的公安 30年種出“江南葡萄第一縣”

2010年7月28日,第二屆湖北公安葡萄交易會開幕式現場。

聚 變

種植邁向專業發展

相比起種糧食、種棉花,公安人種葡萄可謂是“大姑娘上花轎 — —頭一回”,剛開始都是單打獨鬥,露天種植。這種“靠天收”的方式抗病蟲害能力差,產量波動較大。

在天心眼村的帶動下,公安縣種葡萄的人逐漸多了起來。但那時候大夥還是保持著傳統種植模式,規模上去了,但效益卻不高。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這一問題越來越明顯,葡萄種植需要專業化經營的理念逐漸萌發。

上世紀90年代後期,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以市場為導向的觀念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基於此,公安縣政府在農民種植葡萄問題上,充分尊重農民首創精神和市場主體意願,既不盲目鼓吹大幹快上,也未消極對待置之不理,種什麼放手農民自我摸索,怎麼種鼓勵企業試驗示範。

品種單一、產出集中、產銷矛盾、效益低下,卻是當時公安葡萄種植戶面臨的共同問題。農民種田需要技術指導,葡萄種植的蓬勃興起,使得這種技術上的需求日漸凸顯。這時,公安葡萄產業發展史上又一個重要人物走上了舞臺。

1998年,時任公安縣埠河鎮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的劉軍,敏銳把握到當下農戶的迫切需求,獨具慧眼成立湖北省金秋農業高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全省第一家以葡萄生產為主導產業的企業。在成立金秋農業公司時,劉軍便試圖解決這些困擾種植戶的問題。

為此,劉軍專門建立了良種苗木繁育基地,每年引進近10個葡萄品種,不斷進行試驗、改良。葡萄品種從最初農民自發引進的藤稔、京亞、巨峰等兩三個,發展到現有的夏黑、陽光玫瑰、紅地球、戶太8號等30多個,形成了早中晚熟相結合的品種結構,葡萄銷售時段由過去30多天延長到100多天。

“我們採取的是‘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目的就是要通過‘雙建雙帶’(建公司、建基地,帶頭致富、帶動就業),起到示範和推廣作用。”回憶起當年的創業歷程,劉軍感慨萬千。

隨著葡萄合作社的發展,金秋農業、科潤農業等規模市場主體的興起,公安葡萄標準化、集約化逐漸形成。

「深讀」長江以南的公安 30年種出“江南葡萄第一縣”

葡萄種植技術培訓現場。

這些合作組織積極發展避雨設施、鋼架大棚、大冠稀植、肥水一體等栽培模式,大力推廣雙向調控、雙禁栽培、果實套袋、“三沼”綜合利用等一些提早、促優的先進栽培技術,常年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後全程服務,幫助解決生產、銷售中的實際問題,全縣葡萄種植從“單打獨鬥”走向“規模發展”,有效增強了葡萄產業抵抗市場風險能力。

進入新世紀,通過流轉農戶土地、擴大連片種植面積,採取“協會+基地+農戶” “合作社+農戶”等模式,廣泛吸納農戶聯合經營,公安縣漸漸形成了埠河、孟家溪、麻豪口等一批葡萄生產專業鎮和天心眼、東風等一批專業村,其中,埠河鎮全鎮27個村全都種有葡萄,素有“江南葡萄第一鎮”美譽。到如今,公安縣葡萄市場主體達到90多個,其中葡萄專業合作組織87個、葡萄協會2個、葡萄企業3個,基本網絡了所有葡萄種植農戶。

蛻 變

轉型突破發展瓶頸

2018年7月2日一大早,公安縣南平鎮楊家村,前來拖葡萄的運輸車排成了長龍。儘管這裡是公安縣的邊遠小村,但楊家村的葡萄卻一直俏銷,原因何在?

同其他新生事物的發展歷程一樣,公安縣葡萄種植也並非一帆風順。一度紅火的公安葡萄也曾遭遇“嚴寒”。

在前期,由於農戶自主種植,各村一窩蜂全部種相同品種的葡萄,導致農戶冒進貪產,一味追求產量,甚至患上化肥農藥“依賴症”,從而使得葡萄質量下降,口感不佳。品種單一的葡萄集中上市引起的量升價跌,大家增產不增收,種植戶面臨著精準細分市場的考驗。

“葡萄產量上來了,但品質卻下降了,就別談賣出好價了。這不是市場問題,而是要轉換思想觀念。“南平鎮楊家村的陳章波有十年的種植經歷,他自有一本”葡萄經“。 ”優質品種+嚴格控產“正是該村種植戶的不二法門。

改革開放的核心精髓就是要轉變思想。2013年起,中央1號文件主題均為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不再提農業產量而是重視質量。敏銳的公安人也意識到,過硬的品質品牌才是獲得市場認可的關鍵。

「深讀」長江以南的公安 30年種出“江南葡萄第一縣”

2015年7月18日,公安縣“晶涼田”葡萄武漢推介會現場。

戴著草帽,手持剪刀,曬得黝黑的陳章波穿梭在一個個透明大棚、一縷縷藤蔓中……每年葡萄掛果時,陳章波就忙著給葡萄做“計生”手術。

從幾年前一根苗掛12串、每串果重達3斤多,到如今一根苗10串果每串果重量不超2斤;種植戶從不理解到認可,再到推廣;銷售範圍從公安縣內到湖南、廣州……看著掛著各地牌照的運輸車輛在村裡穿行,陳章波的腦海裡浮現出種植探索期間的一幕幕場景。

雖然起步晚,但楊家村的種植起點高,通過給葡萄“計劃生育”,實行“優生優育”,迅速在葡萄市場站穩了腳跟,突破了產品質量的瓶頸。

“公安產的葡萄憑什麼要貼牌叫賣,究其原因還不是因為沒有形成品牌。”前些年,葡萄經濟人皮傳雄心裡一直憋著一口氣。每年他聯繫冷櫃車上門收貨,發往全國各地,經他手上銷售出去的葡萄就達1500噸。銷售時,他發現在有些大城市,公安葡萄卻被鉻上了外省的印記。

第一次與經銷商爭執的情景,皮傳雄歷歷在目。 “誰讓公安葡萄叫不響?”對方的一句話深深刺痛著他的心。

現如今,像皮傳雄這樣由縣裡培訓發展的葡萄銷售經紀人有800多人,其中有500餘人常年活躍在全國各大城市。但“貼牌銷售”卻是他們心中說不出的痛。

公安葡萄要創立自己的品牌。 “獨抒性靈”的公安人骨子裡流淌的是“不服輸”的血液。2009年, “荊秋緣”牌系列鮮食葡萄商標創立,打破了公安葡萄無品牌的局面。經過不斷歷練,2014年“荊秋緣”商標成為湖北省著名商標、 “荊楚味道”核心品牌之一。

從提籃推車吆喝,到創立品牌統一包裝,公安葡萄經歷了市場的洗禮,走上了品牌化發展之路。

2014年,公安縣政府以合作社名義註冊公用品牌“晶涼田”,並專門設計商標LoGo和外包裝,每年列支專項經費用於品牌宣傳和推廣,推行統一種植、統一技術、統一肥料、統一包裝、統一檢測、統一銷售的“六統一”品牌運作模式,嚴格執行綠色、有機農產品標準,凡符合標準的縣內葡萄均可無償使用。

“目前‘公安葡萄’已榮獲國家地理標誌商標,列入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晶涼田’葡萄通過綠色食品認證,獲評‘湖北省優質農產品’稱號,有效避免了各家葡萄味不同、高低價不同,走出了全縣統籌發展一盤棋的新路子。”提及公安葡萄產業發展的現狀,公安縣葡萄和柑桔產業發展辦公室主任張孝桂驕傲之情溢於言表。

大浪淘沙,智者勝。如何做葡萄產業發展的智者,避開南北葡萄的衝擊,公安在精準定位、細分市場上下了一番功夫。

多年的耕耘,聰慧的公安人培育出適合高端市場的“慢生長”葡萄,適合長途運輸的提子品種,還讓葡萄乘上互聯網快車,成了網紅。

「深讀」長江以南的公安 30年種出“江南葡萄第一縣”

2017年6月19日,第八屆荊楚味道·性靈公安葡萄節新聞發佈會在武漢舉辦。

2016年初,金秋公司率先建立微商平臺,推廣葡萄樹眾籌認養。在網上發佈品種、價格後,4萬餘株葡萄樹被搶認一空,眾籌800多萬元。初嘗甜頭後,他們又與網上直播平臺合作,在慢生長葡萄園裡實現網上實時直播,只要掃描二維碼,消費者便可實時觀看葡萄的生長情況,發芽、開花、掛果的成長全過程都有圖文直播記錄。

漫步金秋農業的千畝智能葡萄生產基地,綠油油一片青翠喜人。數萬株葡萄被密封大棚包裹著,株距標準劃一。基地還配置無線智能網、智能控制器、無線採集器、攝像頭等設施設備,建立物聯網智能管理平臺,利用傳感器技術全天候在線,將葡萄生長所需的水、肥、光、氣等生產要素自動化、精準化供應。

“我們的葡萄全部是自然‘慢生長’,口感醇正,食用放心。”公司副總經理朱祖發對自己的葡萄暢銷充滿了信心。

嬗 變

產業助推鄉村振興

三十而立,正值芳華,公安葡萄產業發展的初心不變,改革創新的腳步不停,奮勇爭先的幹勁不息。

在種植葡萄30年的這個重要節點,公安迎來了國家級葡萄年會- — —第二十四屆全國葡萄學術研討會。

30年前,公安人打破常規,在人們都認為不能種葡萄的地方種出葡萄。30年後,公安人再次刷新認知,憑藉著公安葡萄的香甜脆硬,讓全國葡萄界最高規格的盛會,首次選擇了這個濱江小城。

2018年7月6日晚,荊楚味道第九屆性靈公安葡萄節開園儀式在金秋農業公司舉行。習習晚風中,數千名觀眾一邊品著剛從葡萄架上採摘的葡萄,一邊品嚐生產線上研發的葡萄酵素汽水,他們從認知認可到讚許的評價,是對公安葡萄“品質成熟”“市場成熟”的肯定。

從葡萄小鎮到葡萄大縣,公安縣堅持現代農業發展方向,持續做大做強葡萄產業,加快產業提檔升級,最終打造出了名符其實的江漢平原葡萄產業強縣。在公安縣埠河鎮東風村有一個名叫何義芳的種植戶,本名不是很出名,但說起“發一方”附近鄉村的人都知道。

2011年6月3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視察荊州抗旱救災工作時,來到埠河鎮東風村。溫家寶參觀了何義芳家的大棚葡萄,品嚐著葡萄,風趣地稱何義芳為“發一方”,希望他能帶動大家發起來,果然,葡萄讓埠河這一方老百姓發了財。

溫家寶總理的殷切期望,給了何義芳種植葡萄的信心。在他的帶領下,東風村成為了有名的葡萄種植“明星村”。

從單個農戶的自發種植到村鎮的規模發展,這其中市場規律這隻無形之手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從葡萄種植的規模化發展到產業化、現代化,這就需要政府的規劃、引導了。

2014年,公安縣成立縣委書記任組長的葡萄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為避免市場直接競爭,實現產業持久發展,公安縣政府深入研究制定葡萄產業發展規劃,引導全縣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經營。

縣財政每年列支300萬元左右的專項資金,採取以獎代補形式鼓勵農戶發展設施栽培、興建標準種植園。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深化農業供給結構性改革、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抓手,是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有效途徑。近年來,公安縣三產業融合發展步伐不斷加快,以葡萄為媒,不斷加長加粗產業鏈,融合農業、加工業、旅遊、服務等多個產業, “葡萄經濟”正有效帶動全縣農業轉型發展。

公安縣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引進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相關衍生品生產企業落戶公安,加快形成完整的產、制、銷產業鏈條,提升葡萄產業附加值,推動葡萄產業效益的最大化。目前,已開發葡萄酒、葡萄精油、葡萄面膜等系列產品,其中葡萄酵素汽水、葡萄果精華面膜和葡萄籽精華精油等產品已經面市。

從2009開始,公安縣先後舉辦了八屆葡萄節,一年一度的節慶平臺是將公安葡萄推往全國的窗口,它讓公安葡萄甜遍公安、甜遍荊州、甜遍湖北、甜遍全國,並獲得全國食客甚至是外國友人的認可。

2015年7月,法國駐武漢領事館總領事馬天寧造訪金秋科技園時,對長江以南的公安縣種出優質葡萄大感吃驚,對10餘個葡萄品種的純正口感大加讚賞,當即確定在領事館舉辦法國國慶招待酒會時,使用公安葡萄作為接待水果。

“公安葡萄果大、皮薄、肉厚、清涼、爽口,富含葡萄糖、有機酸、礦物質及維生素,品質十分優良。”這是歷屆公安葡萄節上,全國各地果農專家對公安葡萄的評價。每年葡萄飄香之時,全國果農專家、客商、食客的目光就會從北方轉移至公安。

三產融合多元化發展,提升了公安葡萄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如今,公安縣藉助“互聯網+”,已推出微信公眾號“公安葡萄”,通過與線上銷售平臺積極對接,基本實現公安葡萄國內銷售全覆蓋。

在提升品質讓公安葡萄外有美譽的同時,公安縣政府也想方設法讓公安葡萄內有效益。

公安是三袁故里,交通便利,素有“七省孔道”之稱。近年來,公安縣把特色葡萄產業與本地三袁文化、北閘風光、生態山水等旅遊資源相結合,打造“沿207國道20公里葡萄文化長廊”和“葡萄休閒採摘園”等旅遊景點,建設以葡萄產業為特色的生態旅遊觀光地。

不僅如此,公安縣對接宜昌峽州國旅開闢專線和全國連線開展旅遊觀光采摘,每年接待外地採摘遊客2萬多人次,葡萄產業綜合效益持續提升。

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公安縣藉助葡萄產業納入荊州市“一區多園”總體佈局契機,進一步修訂和完善了全縣葡萄產業發展規劃,目前正以佔全縣葡萄總面積近70%的埠河鎮為核心,依託埠河鎮成功入選湖北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鄉鎮,高起點、高標準建設葡萄專業園區,打造埠河葡萄特色小鎮。

「深讀」長江以南的公安 30年種出“江南葡萄第一縣”

2018年7月6日,荊楚味道·第九屆性靈公安葡萄節開園儀式現場。

30年不懈探索,成就公安葡萄今日輝煌。截至2017年,公安縣葡萄種植已發展到15個鄉鎮100多個村11萬畝,總產量20萬噸、產值11億元,畝平收益達到萬元以上,形成了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創新型、致富型產業。 “公安葡萄”榮獲國家地理標誌商標,列入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晶涼田”葡萄通過綠色食品認證,獲評“湖北省優質農產品”稱號。公安縣已被列入“國家星火富民工程萬畝無公害葡萄生產基地” “國家葡萄產業體系綜合試驗站示範點” “中國葡萄科普示範基地”和“湖北省萬畝葡萄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

葡萄產業走集約化、專業化之路,抱團發展的成功經驗。啟發了公安縣委縣政府領導的思路。2017年3月,公安縣嘗試以村組為單位,創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勞務合作社、資本合作社,通過股權界定、分紅保底,實現農戶、村集體、企業共贏。 “三個合作社”經過一年的運行,已創建土地股份合作社100多個,土地流轉率達65%。

公安縣委書記劉潤長說, “‘三個合作社’探索,帶來了農村生產經營新機制,其最根本的特徵就是提高了農民生產組織化程度,提高了傳統農業對接市場主體的能力。企業家管田、職業農民專業化生產,沉睡的土地、人力、資本等要素資源得以全面激活,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鄉村振興集聚了無窮力量。”

回眸過去,公安人傳承著珍貴的“三袁文化”精神遺產,在這片土地上書寫“葡萄”傳奇。

站在新起點,滿懷信心的公安人,懷揣著對未來的無限憧憬,乘著歷史巨輪駛向下一個陽光燦爛的彼岸。

文 記者朱景茂 安嬌姣 劉思楫 特約記者夏峻 王文初

圖 谷少海 辜烈新 周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