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舌尖上的衡陽——找回童年記憶的寶蓋風糕

作者簡介:廖小利,男,衡南寶蓋人,生於70後,知名自媒體人,致力於衡陽傳統文化推廣。


提起衡南寶蓋,很多人一定立馬會想起遍地金黃的萬畝銀杏、氣勢宏偉的古民居以及特色美食——寶蓋燒餅,其實寶蓋美食還有很多,今天小利要向大家推介寶蓋另一道美食——風糕。

舌尖上的衡陽——找回童年記憶的寶蓋風糕

寶蓋人做風糕的歷史由來已久,其歷史淵源可溯及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節在我國已經存在上千年。很多人都知道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習俗,但在衡南縣寶蓋鎮,端午節這天必做風糕,這一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

在我的童年記憶中,在端午節這一天,寶蓋人家家戶戶都會蒸風糕,小時候過端午節,最期待的就是吃上媽媽親自做的風糕,記憶中的風糕,飄著淡淡的清香,柔軟膨鬆,口感甜而不膩。

舌尖上的衡陽——找回童年記憶的寶蓋風糕

所謂風糕,是在粳米里加少許糯米(也可直接放麵粉),用水泡浸兩個小時以後,用石磨磨碎,再用紗布過濾多餘的水分,摻和適量紅糖,再加鹼水發酵,然後上蒸鍋,蒸熟以後,用刀切成方塊狀。講究的人家,會在蒸風糕之前,在其上面擺上一些紅棗,既是點綴了色彩,又添加了棗的香甜之味 。

舌尖上的衡陽——找回童年記憶的寶蓋風糕

做風糕的工序並不複雜,但粉之粗細,料之乾溼,輔料添加、火候把握等均需拿捏有度,自有獨到之處。寶蓋風糕形狀不一、大小不同,口味也不盡相同,但均有糯而不粘,味美爽口的鮮明特色。時至今日,因“糕”與“高”二字諧音之故,寶蓋風糕被廣泛用於婚生、喬遷和壽誕等場合。找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到寶蓋品嚐美味可口的風糕,看能否戳中你內心的鄉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