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0 80年代天津修復天后宮,異地重建清末老建築,重塑天津“中國風”

1986年,南市食品街建成後,天津市又在宮南宮北大街、天后宮的基礎上,修復重建了古文化街,同時修復了文廟、呂祖堂、廣東會館四處古蹟,天津這座以租界西洋建築為主的城市,凸顯出了古味、中國味、天津味、文化味。天津古文化街如今已是國家五A級旅遊景區。

古文化街之所以選擇在宮南宮北大街,就因為這裡有一座天后宮。天后宮興建於1326年(元泰定三年),那時海運興起,貨船從南方沿海一帶駛至津門,水手無力戰勝變化莫測的海上風暴,只能借托於神靈護佑,修建了天后宮。清代以來,每年舊曆三月二十三,天后聖母華誕日要辦“皇會”,天后聖母乘輦出巡,法鼓、中幡、重閣、高蹺、花鼓,各道花會各顯其能,鑼鼓喧天,傾城出動,是天津一個極熱鬧的節日。

80年代天津修復天后宮,異地重建清末老建築,重塑天津“中國風”

過去宮北大街西口是花市,漳州水仙、過冬海棠、蟹爪蘭、迎春、山茶、杜鵑、蘭草,擺滿街巷兩旁。宮南、宮北大街一到過年就辦廟會,年畫、空竹、小車燈、春聯、絨花、金魚、花炮,女人的褲襖、頭繩、鞋襪應有盡有。天后宮一帶漸漸形成了文化街,有三家裱畫鋪、三家賣畫鋪,還有賣絨花、風箏的店鋪。

1985 年 3 月,宮南宮北大街及天后宮、文廟、廣東會館一帶的二十多處工廠、企業、商業網點和近700戶居民全部搬遷。1985年5月17日下午,古文化街修復工程在細雨濛濛中開工。首先完成修復的建築是“恆祥公”,一處四十多平方米三開間的小店鋪,隨後修復的是天后宮。

80年代天津修復天后宮,異地重建清末老建築,重塑天津“中國風”

宮南、宮北大街原來就有一些建築是清代遺存,建古文化街有一個原則,就是移植了天津市內原有仿清民居小式建築上的磚雕、木刻花飾,模仿清式建築風格,裝點沿街門面,使文化街充滿古風和獨特的天津味。

天津市房管局總工程師章世清,帶領設計人員跑遍天津老城,查看祠堂、廟宇和居民四合院,終於從幾十所經過多年拆改的舊建築中,發現了不少清代到民國建築的精華,最典型的,是紅橋區南運河畔飲食公司辦公的地方,原是民國初年建起的糧食交易市場“萬春斗店”,當時還有北房十間,青灰磨磚牆面,單簷歇山屋頂,前廊、紅柱、綠椽、磚雕、木刻、格窗、花飾,全都完好無損。施工人員把“萬春斗店”的建築整體搬到古文化街,佈於天后宮兩旁的街面上。

80年代天津修復天后宮,異地重建清末老建築,重塑天津“中國風”

倉敖街一個大四合院,套著七個小院,不僅建築形式有可模仿之處,更可貴的是較完整地保留下來花梨木門窗和一百多件精緻磚雕。磚上所刻的亭臺樓閣,山水人物,花鳥走獸實屬少見,有的可能是刻磚劉的作品。這處四合院的一些細節,也移到了古文化街上。

現代建築砌磚之後用水泥罩面,俗稱“渾水”;古建築不用水泥罩面,砌磚叫“清水”,要“磨磚對縫”。磚要先用砂盤磨平,上下兩塊磚對磨幾下,用尺子量一量,兩磚相對,中縫只有一毫米左右才算合乎標準。一人砌牆,需要十來個人磨磚才供得上幹活。建古文化街,共用磨磚150萬塊,以及大量木雕和磚雕。

80年代天津修復天后宮,異地重建清末老建築,重塑天津“中國風”

580米長的古文化街,以天后宮為中心,宮前有一座戲樓,從戲樓再往外走就是海河。街的南北口各有一座仿清式牌坊,石柱為基,綠琉璃瓦為頂,兩條貼金透雕木龍盤旋其上,一側是“津門故里”,一側是“沽上藝苑”。沿街兩側是高低錯落的仿清式民間小市古建築,一條街,百家店。

天后娘娘來天津六百多年。為了給天后再造金身,泥人張彩塑工作室的傅長聖找到老照片,又到外省考察了幾位天后娘娘塑像,才有了現在我們看到的塑像。

天后宮許多文物散失民間,其中“皇經堂”石額和天后宮內原鼓樓上的大鼓重見天日。“皇經堂”是貯藏御賜經卷的地方,石額原來嵌在牆上,後來牆壁倒塌,房主將其妥善保存,歷經三十多年完好無損。天后宮內的鼓樓大鼓直徑近兩米,後遭毀壞,“鼓幫”保存下來。

80年代天津修復天后宮,異地重建清末老建築,重塑天津“中國風”

天后宮前面的兩根大幡杆,剝去多年的陳皮舊跡後,發現一根是楠木,另一根是黃松。兩根幡杆都是用整料做成,一根高26米,另一根高25米,稍矮的幡杆原來是上部折斷後,鋸下一節又接到一起的。

宮前街原來的過街戲樓早已破損不堪,拆除殆盡。新建的戲樓,高12米,寬10米,進身11.5米,綠色琉璃瓦剪邊的屋頂,十四條脊,七面坡頂,簷牙高啄,鉤心鬥角。比老戲樓高大得多,裝飾也更復雜。

80年代天津修復天后宮,異地重建清末老建築,重塑天津“中國風”

古文化街要建成商業街,所以借鑑了清代商業街和商店的格局。清末大型商店,如估衣街元隆、瑞蚨祥綢布莊,大門口外兩邊設木欄杆,飾以“萬字不到頭”圖案,約四尺高,紅色油漆,柱頭刻有木獅裝飾。也有用多寶格圖案的。大門是磚門樓,有木門三扇,高門檻。進門後是一個院子,搭天棚,設魚缸,擺石榴樹或夾竹桃,還有種竹子的。裡面有木格扇,休息時“上門板”,營業時“落門板”。冬天掛棉門簾,夏天掛斑竹或珠簾。屋裡是櫃檯。

中等商店如中藥鋪,門口有沖天招牌,門前也有木欄,欄內有木門板,後來安上了玻璃門。較小的商店如裱畫店、古玩店、書店等,沒有木欄和櫃檯。古文化街臨街兩側建成的百家店鋪,都遵從了清代的格局,主要經營琴棋書畫文化用品,並有天津地方風味的餐廳、茶社和文化曲藝廳。

80年代天津修復天后宮,異地重建清末老建築,重塑天津“中國風”

1986年1月1日,古文化街開業。從宮南大街南口進入古文化街,左側“梨園閣”,右側“集珍閣”。街道兩側有薈文酒家、古籍書店、來今雨軒、鄉景齋、冊府、玉豐泰絹花店、楊柳青畫店、泥人張彩塑室、萃文齋、藝湛坊、娃娃樂、蕭娘花樣店、華寶齋、積墨山莊、藝苑堂,過文豐紙店、芥園、畢昇閣、春在堂……

過宮前街到宮北大街,右側有兩家店堂,是真正的清代建築,原“萬春斗店”,當時叫薈萃齋和朝暉園。重建後又彩繪了《紅樓夢》故事十幅畫,“朝暉園”三個大字是鄧力群的手書。

80年代天津修復天后宮,異地重建清末老建築,重塑天津“中國風”

80年代天津修復天后宮,異地重建清末老建築,重塑天津“中國風”

80年代天津修復天后宮,異地重建清末老建築,重塑天津“中國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