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女孩哭著求媽媽“別拿我跟別人比”,媽媽的淡定讓人心寒

Part1

最近湖南衛視推出了一檔《少年說》的欄目,其中一個初一的女生璟頤站在勇氣臺上,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

她媽媽特別喜歡拿她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而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就是她的閨蜜吳笛——在媽媽的眼裡,吳笛語文、英語都比她好。其實她也很努力,可媽媽卻看不到。

女孩哭著求媽媽“別拿我跟別人比”,媽媽的淡定讓人心寒

璟頤站在臺上,一邊說一邊哭,可是,媽媽還是很理智和淡定地告訴女兒:“我是說客觀的事實,你是很努力,但是,光努力是不夠的。”

女孩哭著求媽媽“別拿我跟別人比”,媽媽的淡定讓人心寒

面對媽媽的話,璟頤接不上茬,只有默默站在那兒哭,媽媽還在下面說,要給璟頤制定計劃,和她談條件,如果你做到了,媽媽就不再插手。

女孩哭著求媽媽“別拿我跟別人比”,媽媽的淡定讓人心寒

整個節目中,璟頤的媽媽是最理智的媽媽,面對女兒的“控訴”,她沒有亂了陣腳,也沒有被女兒的眼淚給“俘虜”,她思路清晰,吐字清晰,可是,卻聽不見女兒心底的呼喚——

我也很努力,能不能不要繼續比較?

其實,“愛比較”是很多父母常犯的一個錯誤,在批評教育或者激勵孩子的時候,常說的一句話說:“為什麼別人都可以,你就是不行。”

幼兒園舉行一個舞蹈比賽,小美如何都不願意上臺,一開始小美媽媽還是很耐心,告訴她上臺表演是一件讓人快樂的事,後來就很生氣地說:“你看佳佳,人家早就換好了衣服,都化好妝了。”

一聽媽媽這麼說,本來只是有點扭捏的小美,開始有一點不高興,開始發脾氣了。

後來,佳佳拿了一個餅乾,說分享給小美。小美拿過來就扔在了地上。小美這個行為,又 被媽媽指責,說她一點也不聽話,不像佳佳那麼乖。

看著小美嘟囔著小嘴巴,我知道原因:她心裡想什麼,她的媽媽壓根兒不知懂,所以她也不想去按照媽媽說的去做。

女孩哭著求媽媽“別拿我跟別人比”,媽媽的淡定讓人心寒

Part2

心理學者barbara smaller說:“社會比較影響情緒。”

中國大多數父母都喜愛比較,不僅愛與其他人比較,也喜歡用孩子跟其他孩子做比較,從“把別人比下去”中去尋找優越感,因“自己被比下去”而陷入憂傷。

為什麼父母總拿自己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呢?

是希望通過“做比較”來激勵孩子,讓他們更加的努力,可卻不知道,這樣的比較卻是事與願違。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可見,比較絕對不是一個好的教育方法。

經常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做比較,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呢?

① 孩子愛嫉妒

孩子心思敏感,很在意父母對自己的愛,尤其是在自己表現不好的時候,更是心懷忐忑。如果這個時候,父母總在孩子面前提及另外一個孩子如何優秀,就會引發孩子“遷怒”於那個比他好的人,甚至會為自己的“不如人”找出各種各樣的理由。

心理學有一個“歸因理論”,就是當孩子做錯事,如果家長的態度是苛刻和批評的,他們就會把失敗的原因歸結於外因;如果父母的態度是溫和和接納的,他們才會考慮到內因,覺得是自己的原因才會出錯。

比如,一個孩子考試失敗了,在家長沒有批評的時候,他可能會覺得自己這次考得不好,因為粗心或者是不夠努力。而如果家長採取了批評的態度,尤其是拿他和別人做比較,那麼他們就會傾向於認為:自己考得不好是因為試卷太難,或者時間緊迫,或者是別人考得太好了。

② 自卑,缺乏創造力

父母拿孩子跟別人做比較的時候,會大肆宣揚別人家孩子的優點,來刺激自己家的孩子。而這些所謂的“優秀”,並不會達到激勵孩子的作用,反而會讓孩子心裡有極強的挫敗感,導致他們自卑,即使以後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他們可能也縮手縮腳,缺乏創造力。

表妹就一直生活在“別人家孩子多優秀”的陰影裡。鄰居家的女孩和她同班,直到現在結婚生子,依舊經常被父母對比。表妹無奈地說:

“我這一輩子,就是在做一件事——努力過得比秀秀好。”

這樣的話聽上去多少有一點無奈,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人生和追求,而不是活成另外一個人的翻版。

父母愛比較,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希望自己的童年夢想在孩子身上得到延續。卻不知道教育最高的境界,就是讓孩子成為他們自己,無可替代。

美國學者戴維·劉易斯在《教育孩子四十條》中寫到:“從來不對孩子說,他比別的孩子差。”

經常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別人做比較,很容易傷害孩子,也損害了孩子的自信心。

女孩哭著求媽媽“別拿我跟別人比”,媽媽的淡定讓人心寒

Part3

其實,愛比較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家長把握住尺寸,對教育孩子還是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社會心理學家說:“比較在一個人的心理發展上具有兩種重要功能:一是,認識自己;二是,瞭解自己。”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外驅力來自於環境,而內驅力來自孩子內心的需求,這就是孩子在成長中所樹立的價值觀,及形成追求的目標。

讓孩子進步,只有在瞭解孩子內心深處的需求之後,才合理給予一些外驅力,才是符合孩子成長需求的,是在為成長做加法,而不是減法。

如果父母通過別的優秀的孩子,來鼓勵自己的孩子,應該注意方法要適當。

比如,父母可以通過談話和溝通的方式,讓孩子看到別人的閃光點,再去解釋這種閃光點對於學習和生活的好處,幫助孩子分析自己沒有達到的原因,鼓勵孩子一步步來——先是和自己縱向比較,再和別人橫向比較。

就如《少年說》那個璟頤媽媽口中“別人家孩子”的吳笛說的:“我們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只有戰勝了自己,讓今天的自己和明天的自己有了進步,這才是努力的正確步驟。

女孩哭著求媽媽“別拿我跟別人比”,媽媽的淡定讓人心寒

不要一味去埋怨孩子做得不夠好,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應該被尊重和了解。無意義的攀比,只會扼殺孩子那一顆砰砰跳動的“心”,只會讓孩子失去前進的勇氣。

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父母應該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不是因為你取得了什麼樣的進步、成為了什麼樣的人我才愛你,而是因為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才去愛你。

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說:“凡是兒童能夠自己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做。”

對於孩子,我們只需要當好那個乘客,在必要的時候,給孩子一些引導和建議,而不是他們人生列車的司機,向左還是向右,應該是由他們自己來決定。

每一個孩子都是最亮的星星,而且是獨一無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