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永城歷史文化:永城,因固若金湯得名

永城因縣城屢遭水擊而不破,故名永城,取永遠為城之意。作為兵家必爭之地,永城因其城池堅固聞名。早在四千多年前,此地就有人聚居。春秋戰國時期,被稱為“膏腴之地”。隋大業六年(公元610年)始置永城縣(後設市)。境內星羅棋佈的古蹟景點和優美的傳說故事,使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披上了神奇的色彩。

永城歷史文化:永城,因固若金湯得名

兵家必爭地

永城地處黃淮大平原上,除東北部有芒碭山雄峙一隅,幾乎無險可憑。然而,永城“東接淮徐,西連梁宋。閉關則兩河鎖鑰,設險則西楚咽喉。雖偏邑之輿圖,實豫東之門戶”。(清光緒二十九年《永城縣誌·山川》)歷史上一場場驚心動魄的興亡大戲在此上演。

據《永城縣誌》記載:甲骨卜辭中的這段記載說明早在殷商時期永城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芒、酇、永作為地名早已載入史冊。人方,即夷方或曰屍方,也就是後來所說的東夷。東夷諸部落居住在今山東南部和江蘇北部一帶,多次與商發生戰爭。

另據《左傳》記載:魯襄公二十六年,楚國與晉國發生戰爭,晉國就用計策動吳國背叛吳楚聯盟。當時,吳國日漸強大,正欲問鼎中原,於是很自然地與晉國結盟,發動了對楚國的進攻。到了魯昭公四年冬天,楚靈王聯合諸侯侵佔了吳國的朱方縣,吳國以牙還牙,“伐楚,入棘、櫟(今河南新蔡縣東北)、麻(今河南襄城),以報朱方之役。”杜預為《左傳》作注的時候說:“棘,楚邑,譙郡酇縣東北有棘亭。”這個“棘亭”原址就在今永城市西南柘樹集的東邊。《左傳》將棘與巢、駕、州來、櫟、麻等地並舉,足見其在當時永城的影響和所處軍事地理位置的重要。

西漢時,永城境內有酇縣、芒縣、碭縣、敬丘侯國、建成侯國,從這些地方的設置可以看出西漢王朝對永城這塊地方的重視程度。敬丘是魯恭王的兒子節侯劉政的封地,建成則是呂后的哥哥呂釋之的封地。最有意思的便是建成侯國,來去無蹤,懸念頓生,同時給永城留下了一條歇後語“二郎湖上大霧——現城(成)”,這便是永城“海市蜃樓”的來歷。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建成侯國(也就是後來所說的焦州城)就消失在今侯嶺鄉西的二郎湖內,所以在平地上怎麼也找不到它的遺存。

幾千年來,永城這座古城見證了無數次的戰爭,它作為兵家必爭之地,在修築城池、防禦戰事的同時,城池被修築得堅不可摧。無論敵人用水攻或火攻,始終固若金湯。永城,因此而得名。

永城歷史文化:永城,因固若金湯得名

傳說得其名

永城市侯嶺鄉這個地方,實際上沒有湖,只是一馬平川的良田。可人們為什麼叫它“二郎神湖”呢?

原來,在很久很久以前,這裡遇上百年不遇的大旱,土地龜裂,河底朝天,連井裡的水也快枯竭了。老百姓的日子怎麼過?這時,天上有一條小白龍看見了這種慘相,動了惻隱之心,於是施法術一連降了三天大雨,使得溝滿河平、莊稼復甦、草木蔥蘢,搭救了這一帶的窮苦百姓。誰知此事被玉皇大帝發覺了,認為小白龍擅自降雨,犯了天規,罪該罰入下界。小白龍被迫降落到這裡的一座石橋旁邊,豈知龍離了水是不能活的。幾天工夫,小白龍已奄奄一息。幸虧永城太守下令,讓四鄉百姓向小白龍身上潑水,小白龍得了水逐漸有了生氣。小白龍得救後,便在此生存下來。可後來,小白龍變壞了,讓老百姓給它敬美酒、獻美女,稍有怠慢,就降雨禍害鄉民。很快,永城成了一片澤國。後來,玉皇大帝發現小白龍在下界作孽,便派二郎神懲處小白龍。小白龍被二郎神處死後,永城風調雨順,老百姓安居樂業。後為,人們為了紀念二郎神,在湖前建了一座二郎神廟,稱此湖為“二郎神湖”。

在永城,有關神豬拱澮河的傳說,更是神乎其神。

很久以前,澮河兩岸沒有水溝,一到雨季,積澇成湖,汪洋一片。農家簡陋的茅草房被大水衝倒,人、畜在水中漂來漂去。這些悲慘的情景,恰巧被玉皇大帝看見了,頓起憐憫之心,立即派神豬率九個小神豬下凡,到受災的地方拱出一架河網,拯救一方黎民百姓。

神豬騰雲駕霧,在現在的黃口鄉丁莊村南邊下了雲頭。神豬立即吩咐:一個小神豬從三十公里外的正北方向,開始向西南拱出一條溝;神豬自己從六十公里外的西北方向拱;其餘八個小神豬按相對方向交叉間隔三公里拱一條十五公里的水溝,使之縱橫交錯成網。

一天清晨,有個老頭拾糞,轉了一大圈也沒拾到一個糞蛋子,心裡窩了一團火。他一抬眼,見有頭豬正在拱地,又看見朝北有條彎彎曲曲望不到頭的溝,老頭一肚子氣正沒處發洩:“你不給我屙屎,還在這瞎拱啥!”說著拿起钁頭對著豬屁股就是一傢伙。神豬屁股一扭,腰一躬,一下子拱出一段又直又長的溝。老頭一看,這是神豬呀!他忙順著神豬拱的溝去找神豬磕頭請罪。可是他走得快,神豬拱得快,他走得慢,神豬拱得慢,一會兒此溝與另一條大溝相通了。老頭停住腳步,向東一望:神豬正領著小神豬用嘴向兩邊拱土,身後留下一條曲曲彎彎的大溝,因為神豬拱的溝都是在丁莊村溝口交匯,所以人們就把這條溝稱為“澮河”。

古代八奇景

據《永城文史資料》記載:晚清時有一位叫呂永輝的人在永城當知縣,他在遊遍永城的各處山水景點之後,一時詩興大發,揮筆寫下八首詩,一詩一景,合稱“太丘八景”。因永城素有“古太丘”之稱,故“太丘八景”即“永城八景”。此八景題詩分別為《芒山王氣》、《澮水春聲》、《隋堤煙柳》、《陳廟雙松》、《巴河夜月》、《酇臺曉晴》、《石巖積翠》、《寶塔盤雲》。

芒山王氣: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自從劉邦斬蛇起義,山頭上繚繞的那一層雲霧也跟著升格為皇家瑞氣。“有云佔從龍,雲集龍將舉。”(趙瑗《芒山十四首》)天子氣終究是造化天成,即便是雄才大略的秦始皇也奈何不得,有謀而無人用的范增又怎能識得破呢?

澮水春聲:澮水,古渙水也,平地湧泉,源遠流長。《方輿記》說:“睢渙之間出文章。”從遠古流到現在,滋潤的永城年年春色如新。

隋堤煙柳:這是一條長達四十五公里、橫貫永城中部的隋運河殘堤。萬株楊柳,疊翠成行,柳色悽迷,蒼翠欲滴,真個是半含煙霧半含愁。

陳廟雙松:雙松,亦為霜松。蒼勁挺拔,凜然可畏,松梢凝霜,愈見其翠。徜徉其下,追慕太丘長陳寔的“化盜仁風”,受到震撼的豈止是“樑上君子”的心靈?廟今已不在,松又何處尋?

巴河夜月:比之澮水的古雅,巴河(今稱沱河)則顯得新潮多了。尤其是夜色如潮的時候,碧水如鏡,明月如璧,佳人如玉。泛舟波上,或漫步岸邊,不論冬夏都是一種難得的享受。

酇臺曉晴:“三面荷花紅粉綻,四周楊柳綠蔭橫。”酇臺之美已盡收眼底,但暮雨初收,朝霞呈霽,天地間一片清新。此時登上酇臺,自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

石巖積翠:一處平平常常的懸崖,一段文化史上的奇遇,因為有了孔夫子的光顧,山石有了靈性。崖頭長出綠樹,一片青翠之下,便是氤氳的香火,千年的文化傳承。

寶塔盤雲:此乃永城的標誌性建築,八角九層,樓閣式。從北宋紹聖年間建成以來,九百多年來一直俯視著永城這個南北要道上的戰略據點,就連日本鬼子的炮彈也沒能改變它巍峨的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