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 刻瓷|釉面上遊走的刀刻藝術

刻瓷|釉面上遊走的刀刻藝術

刻瓷,也被稱為瓷器上的丹青,它是一項集繪畫、書法、刻鏤於一身,融筆、墨、色、刀為一體的漢族傳統藝術。

刻瓷|釉面上遊走的刀刻藝術

刻瓷的起源說法不一,早在秦漢時便有剝鑿瓷釉的方法,稱為“剝玉”,

從魏晉開始,帝王、官宦和一些文人墨客在玩賞瓷器之餘,很想把詠詩題文的墨跡留存於其上,以便永久保存,於是當時的藝人便在施釉前的瓷坯上,用直刀單線刻出詩文書畫的輪廓,這便形成了原始的刻瓷,

刻瓷|釉面上遊走的刀刻藝術

而刻瓷真正成為獨立的藝術,是在明末清初。光緒二十八年,清廷農工商部工藝局學堂設有鐫瓷科,自此名家輩出,刻瓷的技藝得以發揚到京津乃至山東和上海等地。

刻瓷|釉面上遊走的刀刻藝術

刑維全,1978年生於天津,從小浸潤於陶瓷文化中,酷愛中國傳統手工藝品,在祖父和父親的薰陶下從9歲開始練習繪畫和刻瓷製作工藝,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將繪畫寫實文化元素融入刻瓷藝術中國,創作的作品風格獨特、構圖嚴謹、深淺有致、疏密有序深受大眾喜愛,並且受到山東刻瓷大師龐連軍和天津刻瓷大師陳起平的讚賞。

刻瓷|釉面上遊走的刀刻藝術

刻瓷是中國陶瓷歷史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將詩、書、畫融為一體,人物、山水、花鳥,凡是筆墨描繪之物,無一不可訴諸釉面瓷器之上,充分展示了傳統瓷雕的藝術魅力。

刻瓷|釉面上遊走的刀刻藝術

刻瓷時,需要用錘子輕輕敲擊刻刀、鏨子等,使其在釉面上輕輕移動,形成理想中的畫面。

刻瓷|釉面上遊走的刀刻藝術

而根據後期是否需要上色,刻瓷還有彩雕和釉雕之分。彩雕是雕琢之後需細細上色,形成中國水墨畫的意韻;釉雕則無需上色,完全憑藉光影明暗的對比,凸顯畫面的立體感,相對於彩雕而言釉雕需要耗費更多的精力和時間。

刻瓷|釉面上遊走的刀刻藝術

“刻瓷聽起來簡單,但要在光滑而又堅硬的釉面上進行雕刻,操作起來還是很費功夫的”,刑老師介紹說,“刻瓷時每一次下刀都要仔細斟酌,要做到手、眼、心合而為一,不驕不躁、心無雜念,因為一旦繃瓷,整個過程都要重來。”

刻瓷|釉面上遊走的刀刻藝術

經過幾十年的摸索,刑維全對刻瓷有著一套自己的理念,尤其擅長刻瓷藝術中的釉雕,邢老師的釉雕作品無需上色,就能呈現出黑、白、灰立體素描效果,給人以“觸有手感、觀有筆墨”之感,形象逼真、活靈活現。

刻瓷|釉面上遊走的刀刻藝術

持刀如筆,意隨心動,如今刑維全依舊在堅守著自己的藝術人生。

刻瓷|釉面上遊走的刀刻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