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 原位癌是什麼病?為什麼買了重疾險不理賠?

近期,銀保監會下發了《關於組織開展人身保險產品專項核查清理工作的通知》,併發布了52項人身保險產品開發設計負面清單。該通知從產品條款設計、責任設計、費率釐定、精算假設、申報使用管理5個維度揭示了現有人身保險產品開發設計各環節中存在的問題,規範了人身保險市場發展,也維護消費者的權益。

中民保險網在“產品條款設計”中發現了一個亮點:(九)條款中的重要釋義不符合消費者通常理解。例如:“癌症”釋義中未包括原位癌責任。

在售的重疾險都把原位癌排除在重疾保障範圍內,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設定?接下來跟著中民保險網探究。

一、什麼是原位癌?

原位癌又稱上皮內上皮癌,指粘膜上皮層內或皮膚表皮內的非典型增生,即惡性細胞侷限於皮膚或粘膜內,還沒有穿破皮膚或粘膜下面的基底膜侵犯到真皮組織,更沒有發生浸潤和遠處轉移的狀態。所以,原位癌有時也被稱為“浸潤前癌”或“0期癌”。常見的原位癌有皮膚原位癌、子宮頸原位癌、胃原位癌、直腸原位癌、乳腺導管內癌和乳房小葉間原位癌。

簡單來講,原位癌就是惡性細胞侷限於上皮內,未穿破基底膜浸潤周圍正常組織的癌細胞新生物。

原位癌是什麼病?為什麼買了重疾險不理賠?

二、原位癌屬於重疾嗎?

保監會規定,自2007年8月1日起,保險公司簽訂的保險期間主要為成年人階段的重大疾病保險合同需符合《重大疾病保險的疾病定義使用規範》。其中,惡性腫瘤定義如下:

原位癌是什麼病?為什麼買了重疾險不理賠?

重疾定義,原位癌和惡性腫瘤是有區別的。前者侷限於上皮內,尚未浸潤周圍正常組織;後者惡性細胞不受控增長,浸潤周圍正常組織,且可擴散轉移到身體其它部位。惡性腫瘤對身體的影響明顯大於原位癌。

治癒情況,由於原位癌的惡性細胞生長侷限,可通過外科手術切除,術後不需要進一步化療放療或靶向治療,一般也不會復發。如果及時發現和治療,五年生存率可達100%,治療費用通常也只需5萬元左右。與惡性腫瘤相比較,原位癌的治癒率高、治療費用低,導致的經濟損失較小,且及時治療不會危及生命,所以將原位癌排除在重疾範圍內。

三、買什麼保險可理賠原位癌?

1、給付型:帶輕症責任的重疾險

雖然原位癌不是重疾,但屬於輕度重症,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可能會造成重疾。為補充這部分空白,保險公司將這類疾病歸屬於輕症責任,常見的輕症有:(1)極早期惡性腫瘤或者惡性病變;(2)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塞;(3)輕微腦中風;(4)冠狀動脈介入手術(非開胸手術);(5)心臟瓣膜介入手術(非開胸手術);(6)視力嚴重受損(三週歲開始理賠);(7)主動脈內手術(非開胸手術);(8)腦垂體瘤、腦囊腫、腦動脈瘤及腦血管瘤;(9)較小面積Ⅲ度燒傷;(10)輕度顱腦手術。原位癌屬於“極早期惡性腫瘤或者惡性病變”。

通常,重疾險通過附加險形式附加輕症責任或直接列入主險的保障責任,疾病種類約10-50種,累計給付1-3次,每次按基本保險金額的20%-30%。甚至還有輕症累計賠付5次的產品,譬如支付寶保險中的終身壽險及重大疾病險,即中民保險網代銷的合眾多多寶終身重大疾病保險。

以中民保險網兩款含輕症責任的重疾險——百年康惠保和復星聯合康樂一生c款為例。

原位癌是什麼病?為什麼買了重疾險不理賠?

如果王先生投保30萬保額的康樂e生c款,等待期180天后不幸確診罹患原位癌,則可獲得9萬輕症理賠款(30萬×30%=9萬),足以彌補原位癌的治療費用。此時,保險合同不會終止,重大疾病責任依舊有效,輕症責任還可賠付2次,並且保險公司豁免王先生餘下需交納的保險費。

如果王先生投保的是百年康惠保,同等情況下可獲賠7.5萬(30萬×25%=7.5萬),重大疾病責任依舊有效,且豁免餘下保費,但輕症責任終止。

同樣保障原位癌,但各產品的賠付有所區別,建議投保前清楚瞭解賠付規則。

2、報銷型:癌症醫療險、百萬醫療險

癌症醫療險

不少防癌險將原位癌在惡性腫瘤中排除, 但還是被小編找到了一股清流——安心“安享一生”癌症醫療險。

原位癌是什麼病?為什麼買了重疾險不理賠?

這款產品不僅可保障原位癌,而且原位癌理賠之後依然可以續保且保費不變,並在條款中有明確約定:

原位癌是什麼病?為什麼買了重疾險不理賠?

原位癌是什麼病?為什麼買了重疾險不理賠?

百萬醫療險

以平安e生保為例,雖然在條款的釋義中明確惡性腫瘤不包含原位癌,即惡性腫瘤醫療保險金不報銷治療原位癌所產生的費用。但是,一般醫療保險金不限疾病種類和治療手段,是可以保障原位癌的,而且100萬-300萬報銷額度也滿足相關醫療費用。

原位癌是什麼病?為什麼買了重疾險不理賠?

原位癌是癌症的最早期階段,雖不屬於重疾,但其本質仍是癌症。人身保險產品開發設計負面清單中提到的“條款中的重要釋義不符合消費者通常理解,如“癌症”釋義中未包括原位癌責任”,相信保險公司對癌症和惡性腫瘤的釋義將會更加嚴謹,但是否會引起在售產品大規模下架還有待觀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