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抗擊疫情,信息技術在行動


抗擊疫情,信息技術在行動

與時間賽跑,與病毒較量,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疫”正在全國打響。

“疫情防控工作是一項極其嚴肅的政治任務,拖延不得、懈怠不得、馬虎不得,我們要運用大數據有效支撐服務疫情聯防聯控、精準施策。”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陳肇雄在1月27日主持召開的疫情防控大數據專家會商會上明確指出。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我們現在的科研、技術方面的能力水平,是“非典”時期不能比的。抗擊疫情在很多方面都可以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和信息化。在國家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電子政務專家汪玉凱看來,通過對出行信息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可以對人員流動進行精準防範。

藉助大數據對疫情進行防控,對整個社會而言是當務之急。

毋容置疑,17年前非典時期尚未出現的大數據,在這一次抗擊疫情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01 大數據

“不要低估了人口流動。”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曾通過媒體預警:人口流動關乎疫情的傳播速度,今天的人口流動已經是SARS時期的6倍。

15年前,2002年11月16日,廣東順德出現了第一例“非典”患者,一位廚師。但是,非典後期,北京成為疫情最嚴重的城市。

這多少要歸因於世界最大規模的季節性人口遷移——春運。

今年同樣是春運,再加之武漢之於中國的地理、經濟地位,情勢更不容樂觀。作為“九省通衢”之地,武漢有無數條射線一般的道路,通往中國的東南西北。

同時,作為湖北的省會,武漢對周邊城市的輻射力很強,與周邊城市形成了緊密互動的武漢城市群。這也是黃岡、孝感等周邊城市成為重災區的重要原因。

1月23日早上10點,武漢正式封城,離漢通道關閉。但在此之前,有500多萬人離開武漢。這也是湖北之外,絕大部分病例是輸入性病例的原因。

如何阻斷傳染源,成為擺在所有城市治理者面前的最大問題。

在疫情早期,大數據理清人員流動,尋找風險點。

1月23日,武漢市政府宣佈封城,斷絕傳染源輸出,大眾在為武漢人做出的犧牲而動容的同時,也在為已離開武漢的人群的去向而擔心。

當天,百度基於下載了百度地圖app的用戶地理位置數據以及用戶自願提供上傳的信息進行了數據追蹤,並結合大數據分析和挖掘等技術總結描繪出武漢春運人口流向圖。

該流向圖顯示武漢離城人口呈現天女散花狀流向全國各地,其中四川省、河南省的部分城市以及重慶市部分地區的平均流入比率要高於其他省市。

這份人口流向圖直觀地向人們展示了潛在感染患者已經流向了全國各個省市,及時為各地的疫情防控起到了一定預警作用。

在最近的返工潮中,大數據再次發力。2月8日晚,一款“密切接觸者測量儀”APP上線,獲得網友一片好評。

抗擊疫情,信息技術在行動

這款由國務院辦公廳電子政務辦公室、國家衛健委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疫情防控大數據攻關團隊聯合開發的APP,通過深度共享國家衛健委、交通運輸部、鐵路總公司等多家部委的數據資源,打通了數據壁壘,克服了各自公佈數據特有的碎片化、不完整、顆粒度低等特點。

公眾只需輸入姓名和身份證號碼,就能獲知自己是否與確診病人、疑似病人同乘過一趟航班、火車、大巴,通過這種簡單的操作,就能知道自己返程途中是否有被感染的可能,既讓民眾安心,又方便尋找病患接觸人群。

而這一切都源於2009年開始的中國雲計算建設,時至今日已經成為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


02 雲計算

“停課不停學,停班不停工”,雲計算大顯神威。

因疫情防治工作的需要,各地政府紛紛號召開展遠程辦公,學校開啟在線課堂。不需要特定終端,不需要自建服務器,只需手機一鍵下載、電腦登錄網頁即可使用,操作簡單、成本低,雲計算的優異性在此時得到充分顯現。

2月3日,春節後的首個非正式工作日,居家開視頻會,這種體驗也許是一幅獨特的畫面。

在線教育是雲計算的另一個發力,從大學到小學,再到新東方等教育輔導企業,都將教室轉到了線上,通過雲端進行教學輔導、遠程答辯,得益於雲計算,知識的傳播沒有因疫情而受到影響。

雲計算應用中更為重要的場景是遠程醫療與政務工作。在物理隔離的前提下,線上成為海量信息交互的關鍵節點,是另一個抗疫戰場。

廣東省委、重慶市委等多地官員均通過視頻會議,與一線醫護人員對話;浙大一院、中山五院等省級重點醫院通過雲視頻實現遠程診療,向地級、縣域級醫院展開“雲端馳援”;國網新疆電力、蘇州農商銀行等與國計民生密不可分的企業,也最大限度地將會議與工作放在線上。

此外,阻止人口流動導致的二次爆發的關鍵問題在於,如何區別潛在傳染源和健康人群。

杭州推出的“健康碼”提供了一種解決思路。依據政府制定的標準,用戶在支付寶上,進行健康打卡,申報信息後,將各自領取到一張碼。隨著用戶每天提交狀態、所處區域的變化以及健康狀況的改變等因素,這張碼會有紅、綠、黃不同的狀態。

抗擊疫情,信息技術在行動


它們對應著相應的感染風險等級。政府、企業、社區可以據此碼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要求隔離或允許復工。

這是一個非常超前的構想。2月9日,這個系統在杭州餘杭上線,2月16日,國務院辦公廳電子政務辦就建議全國推廣,這種具體到人的健康信息碼能讓疫情防控納入統一管理。城市逐步復工時,健康碼作為依據和憑證。

無論是政府治理現代化,還是城市治理現代化,人、制度、工具或者技術,這三個要素不可或缺。城市治理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既要提高管理者的素質,又涉及整個治理體制,同時也需要工具的現代化。”北京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長俞可平曾如是說。


03 以“數”抗疫

口罩、防護服、護目鏡等防控物資的緊缺牽動著湖北人民,牽動著全國人民。如何更好地將供需對接,更精準地匹配,如何找到更多渠道快速採購到前方所需的物資,軟件和信息服務企業正在充分發揮數據的智能能力,為防控物資保駕護航。

合合信息大數據產品啟信寶擁有全國2.1億家企業的全維信息,疫情發生後,第一時間利用大數據技術從中精準找到國內抗擊疫情急需物資的生產和流通企業名單,並在啟信寶APP上向公眾發佈疫情防控物資企業查詢信息,方便醫療物資需求方能夠快速找到急需物資的提供企業。截至目前,已找到7679家防疫疫情物資供給企業,為湖北醫療物資需求信息平臺提供近2000次需求對接。

炫生活積極對接在美國、印尼、新加坡等地醫療資源,全力以赴發揮資源優勢與平臺優勢,歷經資源協調、語言差異、海關、貨幣、運輸、管控等問題,從雅加達到新加坡再到舊金山,從醫院到市委統戰部、海關,從慈善總會到愛德基金會,從領事館到歐美同學會,從復星印尼夥伴到華為印尼校友,逐個克服各個環節的困難。幾經周折,成功將第一批25000只口罩從印尼“搶運”回國。第二批10萬隻口罩也正在準備,爭取儘快分發給防疫工作中最需要的地方和群眾。

抗擊疫情,信息技術在行動

炫生活從海外採購回來的物資

海爾集團卡奧斯COSMOPlat平臺推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醫療物資信息共享資源匯聚平臺,使醫院醫療物資供應對接更透明、更準確、更及時。平臺上線初始,聯合生態資源方匯聚935條需求信息,連接608家醫院、221家企業、37個政府和社區等各類機構,發佈了超過20萬件口罩、防護服等物資需求。後續還將圍繞疫情物資採購、生產、物流、服務等供需信息持續迭代上線更多模塊。

京東雲的應急資源信息發佈平臺上線後,通過與全國40多個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基地,共建數字經濟產業園,涵蓋醫藥、食品、科技等領域3000多家企業。基地對入園企業進行篩選分類,跟進物資供應,重點保障疫情所需的醫療物資、社會民生消費物資的緊急供應,並安排專人進行專項對接。與此同時,京東大健康、京東物流,也聯動開通應急物資特供渠道。

火石創造與金蝶合作,積極推動社會共同保障醫療物資,雙方技術團隊作戰2天即完成接口對接。截至2月2日,疫情防護物資供需平臺已收錄物資供應商207家,包含口罩、醫用帽、醫用酒精、防護服、防護面罩、防護眼鏡、84消毒液、手消毒液、核酸檢測試劑9個品類,物資需求信息830個,平臺瀏覽量超86萬。


04 物聯網

物聯網在返工潮後的疫情防治工作中發揮著積極作用。

返工潮開啟後,大量人群聚集在城市火車站、機場,傳統的溫度計、額溫槍等測溫設備,需要一對一檢查,檢測速度慢,而且還需要近距離接觸,不僅無法滿足人群快速進站的需求,還存在較大的交叉感染風險。

而大立科技、高德紅外等公司生產的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設備則能解決上述問題。紅外熱成像體溫檢測設備能夠實現遠距離(可達數米)、非接觸式、多目標同時進行體溫檢測,是在公眾場所甄別發熱人群效率最高的一種方式。

這些系統以紅外熱成像體溫篩查儀和一體化客戶端為基礎,以紅外熱圖及高清圖像處理、精確測溫等技術為核心,能夠實現區域人員識別、精確人員溫度檢測及基於病理的人體溫度監控,在各類場景下助力疫情監控及響應機制的可靠執行。

在正式復工後,紅外熱成像檢測設備有望在地鐵站、公交站、辦公樓等人流密集區域進行安裝,繼續為人們的出行保駕護航。

紅外熱成像體溫監測設備是物聯網終端,物聯網的大腦則是人工智能。

百度、曠視、商湯等公司紛紛推出了智能體溫檢測系統,使用紅外和麵部檢測技術對在火車站、地鐵、醫院、社區和政府機關、企業辦公的人群進行篩選。

該技術可以智能識別溫度,並自動拍攝記錄每個人面部,如果某人的體溫在攝氏37.3度(華氏99度)或以上,則系統會發出警報,提示車站工作人員進行二次檢查。


抗擊疫情,信息技術在行動

商湯科技的人證核驗測溫一體機


在視覺AI“張大眼睛”之時,語音AI正夜以繼日地撥打排查電話。基層街道社區的健康情況追蹤和流動情況排查,是當前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一環。

但很多街道社區範圍廣、人員多、情況雜,社區工作人員通過電話或走訪,任務繁重又危險,難以快速完成。

針對這一戰“疫”痛點,多家語音AI企業宣佈為抗疫一線的各級政府、醫療機構、公益組織等提供專門的疫情防控機器人或智能全客服系統,自動撥號、記錄排查結果,極大地提升了排查工作的效率。

在這場戰“役”中,各項技術都在發揮著作用,為疫情防治做出貢獻。但在這場戰役中,我們更應該感謝信息技術傳播信息的這一基本作用。

正是互聯網、通信網絡的存在,才能讓我們及時獲取疫情進展信息,才能讓我們看到各行各業的人們為疫情防治做出的努力。


結語:

擺在政府面前的問題是,疫情過去之後,2020年早春的這場危機能否成為城市走向良治的階梯。

面向未來,我們也期待看到一個更科學、更智慧的公共衛生防疫系統。


Miss XY:《疫情之下,科技是城市的免疫力》

王海龍:《抗擊疫情,信息技術正擔大任》

《抗擊疫情 軟件和信息技術行業在行動:以“數”戰“疫”》


抗擊疫情,信息技術在行動


抗擊疫情,信息技術在行動

劉鋒著

中信出版集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