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350年前的《百子圖》,放大十倍後,網友感慨:我們失去了太多


350年前的《百子圖》,放大十倍後,網友感慨:我們失去了太多

本文我們來為大家介紹一種很受歡迎的畫作題材,一如標題所言,它就是《百子圖》。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文明有一特點非常鮮明,那就是對多子多福的強調,非常注重。因此,歷朝歷代對家族興旺都非常重視。而《百子圖》恰恰是這一特點最鮮明的體現。所謂《多子圖》,顧名思義,就是一幅關於孩子的畫作。這個題材歷朝歷代都有人創作,而且主題大致相同。

350年前的《百子圖》,放大十倍後,網友感慨:我們失去了太多

講到“多子圖”,故事還可以延續到《詩經》裡頭。《詩經》中講到周文王的子孫非常多,足有99個。後來周文王又得到了雷震子,剛好湊足100個。而這個故事就成為《百子圖》的故事原型。換言之,《百子圖》就是一種祝福,一種多子多福的象徵。子孫滿堂不僅是祥瑞之兆,而且也是一種美好的祝願。當然,每個時期的《百子圖》都不一樣,本文我們所講的這幅畫於350年前的《百子圖》,就十分有代表性。它就是清朝畫家冷枚創作於一幅長卷。大家不妨參照下圖。

350年前的《百子圖》,放大十倍後,網友感慨:我們失去了太多

冷枚是當時的宮廷畫家,最擅長畫人物、界畫,他的工筆手法堪稱一絕。而這幅《百子圖》就是冷枚最具實力的代表作之一。整幅長卷寬有40裡面,長度約有250釐米,是一幅氣勢磅礴的畫卷。這幅《百子圖》中的100個孩童,筆墨乾淨,色彩古樸,人物形象生動,是一幅百年難遇的上品畫作。除了對人物的刻畫精細到位之外,冷枚對相關的建築景緻,也做了十分精細的刻畫。畫中的屋宇器皿,亦生動有致讓人歎為觀止。接下來我們來具體欣賞這幅《百子圖》的細節。

350年前的《百子圖》,放大十倍後,網友感慨:我們失去了太多

《百子圖》局部

上圖是冷枚的《百子圖》局部,大家可以看到畫中有許多孩童在嬉戲玩鬧。有的三五成群,有的獨自沉思,有的甚至哭哭啼啼。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古時的孩童,確實有非常多的小遊戲。捉迷藏的、打鞦韆的、下棋的、玩木偶的、放鞭炮的……應有盡有。最難得的是,每個孩子的神態刻畫,無一雷同、惟妙惟肖、跳脫生動,確實精美。接下來,我們將畫作放大十倍,來看看古時候的孩子,到底都會玩哪些遊戲?大家不妨參照下圖。

350年前的《百子圖》,放大十倍後,網友感慨:我們失去了太多


350年前的《百子圖》,放大十倍後,網友感慨:我們失去了太多

上面兩幅圖就是放大十倍後的效果,大家不妨看看紅色圓圈中的細節,看看孩子們手中都有什麼?大家看清楚了嗎?第一幅畫中的孩童,手上居然有一隻小麻雀。從他的動作姿勢看,這個小朋友手正舉著手掌,在給一隻小麻雀餵食。右手邊的小朋友則在認真的觀察麻雀的舉動。兩個小孩的眼神都非常專注,讓人身臨其境。再看看第二幅圖中的小圓圈,其中一個是鳥籠,鳥籠裡頭養著一隻畫眉鳥,而右邊的小朋友,左手則提著一個蛐蛐籠。從這些細節我們可以看到,古時候的小朋友,他們的小遊戲往往都和大自然有關,大自然就是孩子們最大的兒童樂園。

350年前的《百子圖》,放大十倍後,網友感慨:我們失去了太多

那個時代的文明程度,遠不如現在。孩子們的文化生活、娛樂生活,更沒有電子產品,諸如電腦、手機此類的高科技產品。然而,孩子們的文化生活,依然豐富多彩,而且都和大自然十分親近。大家如果仔細看畫作中的其它細節,還會發現有些小朋友正在觀察水缸中的金魚、觀察小青蛙,有的小朋友正在安靜地獨自垂釣。儘管沒有當代網絡生活的多姿多彩,但是當時的孩子,卻十分快樂、非常健康。看到這些細節,許多網友紛紛發出感慨:“我們失去的太多了……我們又得到了什麼?”

350年前的《百子圖》,放大十倍後,網友感慨:我們失去了太多

這幅《百子圖》的章法非常嚴謹,構圖更是疏密有致,筆畫細膩完美,顯然是借鑑了西方的工筆技法。它不僅記載了那個時代的社會縮影,也為我們這個時代的孩子教育,提供了借鑑和思考。

看了這幅《百子圖》,你是否也被我國古時候的文化驚豔到了?當然,你是否也感慨良多?

你喜歡這幅《百子圖》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