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魔鬼般的德軍狙擊手是如何製造出來的?

1944年6月26日,盟軍「霸王行動」開始後的第20天,德國武裝黨衛軍第12工兵營第4連的士兵普茲曼在一棵小樹下挖了個洞,然後蓋上野草,只留下一條縫觀察敵人。通過那道狹窄的縫隙,普茲曼用他的毛瑟98k步槍殺死了大批英軍,直到最後子彈打光才被擊斃。人們發現,在他的伏擊點附近躺著大約30具英軍屍體。

魔鬼般的德軍狙擊手是如何製造出來的?

黨衛軍士兵

關於狙擊手的起源,有人說來自18世紀駐印英軍的一種打鳥遊戲,有人說源自美國獨立戰爭中的「Marksman」。但真正現代意義上的狙擊手這一名稱則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挑選了一批神槍手,他們大多具有獵人的經歷,其神出鬼沒的冷槍對東西兩線的敵人都給予重大殺傷。

作為狙擊手這一現代兵種的開山鼻祖,德軍無疑具有最為深厚的底蘊。在整個二戰中,狙殺記錄前十名的狙擊手有8名來自德國,狙殺距離記錄排名前十的狙擊手全部來自德國,像普茲曼這樣的狠角色在德軍之中一抓一大把!

魔鬼般的德軍狙擊手是如何製造出來的?

德軍狙擊手

那麼,這些被盟軍士兵稱為「看不見的魔鬼」的王牌殺手又是如何製造出來的呢?

狙擊手學校批量生產

二戰初期,德軍依靠強悍的機械化兵團閃擊戰術橫掃千軍,以至於在他們看來曾經無比風光的狙擊手壓根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不過,被德軍重創的蘇聯紅軍卻十分看重狙擊手的價值,是他們用致命的子彈讓德國人吃盡了苦頭,從而重新意識到狙擊的重要性。

尷尬的是,由於參加過一戰的老狙擊手已經基本荒廢,能馬上擔負狙擊任務的軍人少得可憐,德軍只得匆忙成立狙擊手學校,應急培養一批狙擊手以應付越來越殘酷的戰事。

魔鬼般的德軍狙擊手是如何製造出來的?

《兵臨城下》中德國狙擊學校校長康尼少校

守林員和獵場看守員是德軍狙擊手的最佳來源,在狙擊手學校擔任教學任務的不乏參加過實戰的好手。學校的主要課程包括射擊潛伏、偽裝、目標判讀、野外生存等。

對狂熱的年輕學員們來說,擊中600米甚至1000米外的目標並不難,最難的是要在掩蔽處連續潛伏几個小時甚至幾天。教官告訴這些毛頭小子,為了關鍵時刻的致命一擊,他們必須學會在殘酷的戰場條件下生存,並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

狙擊手學校源源不斷地生產出合格的冷酷殺手,他們前赴後繼奔赴戰場,配備在連、營或是更高一級編制的狙擊小組中。這些匆忙成立的應急學校並沒有因為追求數量而降低教學質量,德國人嚴謹自律的民族性格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由此可見一斑。

狙擊戰果詳實可靠

二戰中德軍最高狙擊記錄保持者海岑諾爾(射殺345人)認為,狙擊手只能執行特定的狙擊任務,不能像步兵那樣參加普通戰鬥。德軍二號狙擊手阿倫貝格爾(射殺257人)則認為,冷靜、自信和勇氣是一名優秀狙擊手的必備素質,狙擊手要想準確測量並修正槍支的彈道,掌握最恰當的射擊時機,需要不斷地訓練和積累經驗。

魔鬼般的德軍狙擊手是如何製造出來的?

海岑諾爾

德軍通常是以兩人組成一個狙擊小組(一人為射手,一人為觀測員)執行作戰任務。他們擁有很大的自由性,可以在陣地範圍內隨意獵殺每一個目標。他們的基本任務是消滅敵軍炮兵觀察員、反坦克手、機槍手等價值較大的目標,其中軍官是最具價值的目標。

阿倫貝格爾認為,在戰場上確認盟軍指揮官比較容易,因為他們的裝備、銜級標誌都與士兵不同。而據一名被俘的德軍狙擊手供述,他判別盟軍軍官的方法非常簡單:向留有小鬍子的軍人開火。

魔鬼般的德軍狙擊手是如何製造出來的?

德軍狙擊小組,一人為射手,一人為觀測員

盟軍中惟一能與德軍狙擊手實施對抗的只有蘇軍狙擊手。不過蘇軍僅重視600米以內的中、近距離狙擊戰術,槍械瞄準具只有4倍,因此無法有效殲滅遠距離的重要目標。相反,德軍狙擊手比較擅長射殺600米以上的遠距離目標。

衡量一個狙擊手是否成功的標準並不是看他擊斃了多少人,而是看其對敵軍的行動造成了多大影響。據海岑諾爾回憶,美軍有一天連續8次發起攻勢,指揮官都被他一一射殺,結果美軍當天再也沒敢發起進攻。

德軍往往對狙擊手給予特殊獎勵以鼓舞士氣。1944年,武裝黨衛軍編制內有50次射殺記錄的狙擊手可得到一隻手錶,有100次射殺記錄的狙擊手得到一支獵槍,有150次記錄的則被邀請同希姆萊本人共同打獵。

魔鬼般的德軍狙擊手是如何製造出來的?

希姆萊

嚴謹的近乎刻板的德國人規定,只有在防禦時射殺的敵人才能列入狙擊記錄,在其他情況下取得的戰績不能算數。進入陣地防禦戰時,狙擊手所屬部隊會有一名軍官或2名士兵觀察結果,以確認狙擊記錄。狙擊手們每天都要彙報觀測結果、彈藥使用及射殺記錄等情況。因此,德軍狙擊手的戰果是相當可靠的。

優秀的狙擊手離不開一把好槍

二戰中德軍狙擊手的制式武器是配備光學瞄準鏡的7.92毫米口徑。這是德軍二戰中的主力步槍,採用內藏式彈倉,一次可裝填5發92毫米毛瑟步槍彈。

魔鬼般的德軍狙擊手是如何製造出來的?

毛瑟Kar98k狙擊步槍

這種槍是德國在30年代研發的,經過對Gew98一系列的改進之後,這把標準型毛瑟步槍被命名為Karabiner98k,簡稱Kar98k。名稱最後的一個字母k為Kurz的縮寫,德語的意思就是「短」,表示它比98b式卡賓槍縮短了。配槍子彈也改成了標準步槍通用的7.62mm子彈。

作為狙擊槍使用的毛瑟Kar98k配備有捷克生產的4倍瞄準鏡和6倍瞄準鏡。對有經驗的狙擊手來說,使用配有4倍瞄準鏡的狙擊槍可射殺400米處的目標,若選擇6倍瞄準鏡則可擊中1000米處的目標。

戰爭期間,共有129,468支毛瑟Kar98k狙擊步槍裝備部隊。該槍因射程遠精度高而頗受歡迎。不過,手動上膛的毛瑟Kar98k也有個缺點——在四周一片寂靜的時候,拉槍機時的聲音經常會暴露目標。

除堪稱經典的毛瑟Kar98k狙擊槍外,德軍狙擊手還廣泛使用了7.92毫米口徑G43半自動狙擊步槍。該槍譭譽參半,一些人討厭它,因為它的有效射程只有400米,精度也不高,並且太笨重。有的人特別喜歡它,因為半自動步槍射擊速度比手動的毛瑟Kar98k快的多。

魔鬼般的德軍狙擊手是如何製造出來的?

使用毛瑟Kar98k的德軍狙擊手

除毛瑟步槍等德制武器外,德軍狙擊手也曾使用過蘇制狙擊槍。蘇德戰爭爆發後,為了彌補狙擊步槍的不足,德軍也裝備了部分繳獲的蘇制莫辛-納甘M1891/30狙擊步槍。為便於遠距離狙擊,德國人用6倍瞄準鏡替換了原槍配備的3倍或4倍瞄準鏡。

據統計,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平均每殺死一名士兵需要2.5萬發子彈,越戰時平均每殺死一名士兵需20萬發子彈,然而同時期的一名狙擊手卻平均只需1.3發。這樣出色的戰果自然離不開狙擊手手中那把指哪打哪的好槍。

魔鬼般的德軍狙擊手是如何製造出來的?

使用莫辛-納甘狙擊步槍的蘇聯女狙擊手柳德米拉

人神共憤的「魔鬼」

對盟軍來說,真正認識到狙擊手的可怕還是在1944年。在諾曼底地區,羅馬帝國時期的灌木籬笆隨處可見,而覆蓋在籬笆上的茂密植被或附近的花花草草都為狙擊手提供了良好的偽裝。從諾曼底高大茂密的灌木叢到亞平寧半島崎嶇的山地,到處都晃動著德國狙擊手幽靈般的影子。

事實上,這些目光兇悍的德軍狙擊手不僅藏匿於灌木和樹叢之中,還埋伏在距十字路口不遠的地方,射殺盟軍的交通崗及軍官等重要目標。狙擊手們有時也藏在廢墟中戰鬥,這樣便於頻繁變換陣地。農田也是德軍狙擊小組喜歡的潛伏地,高大的農作物可以將他們遮得嚴嚴實實。此外,水塔、風車和教堂等制高點也是狙擊手們理想的藏身之處。

魔鬼般的德軍狙擊手是如何製造出來的?

二戰西線德軍狙擊手

當盟軍穿越法國諾曼底著名的「籬笆」地區時,一名配備了G43步槍的德軍狙擊手甚至可以壓制住一個步兵排。當他射出第一發子彈的時候,盟軍的行軍縱隊會立刻停下,狙擊手則可乘機換個位置繼續射擊,直到把整支隊伍攪得人仰馬翻。

這些頑抗到底的德軍狙擊手給盟軍造成了巨大的傷亡。盟軍官兵付這些狙擊手自然也毫不留情。德軍王牌狙擊手艾勒伯格在其名為《東線狙擊手》的回憶錄中寫道,他有個戰友在夜間失蹤,當找到他的時候,屍體「腫得像個熱氣球」,皮膚基本上都是藍綠色的淤青,全身密密麻麻遍佈刀口,看上去被刺了至少上千刀。

魔鬼般的德軍狙擊手是如何製造出來的?

艾勒伯格

由此可見,當時各國對狙擊手的憎恨是普遍的,他們將狙擊手稱為「魔鬼」,被俘的狙擊手被虐殺也幾乎成了當時交戰各方的共識。如果狙擊手陷入包圍,在被俘之前手上有一把上了膛的手槍,恐怕才是最幸福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