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比起“中國式謙虛”,美國孩子這份骨子裡的自信,從何而來?

比起“中國式謙虛”,美國孩子這份骨子裡的自信,從何而來?

文 | 小媛老師(美國公立小學老師)

本文由“美國小學的日常(usazhaolaoshi)”授權發佈

我出生在80年代,想必和很多讀者一樣,我們是在父母的批評聲中長大的一代。記得小時候媽媽最常說的就是:“你看看誰誰誰家的孩子”,“你怎麼又..……我都說過多少次啦!"

這樣的批評聲不止在家裡聽過,小時候隔壁的李阿姨一見到媽媽,就開始抱怨自己的兒子:“不聽話,喜歡玩,讀書不上心,平時還懶,東西丟得到處都是”。有一次,她直接調侃兒子道:“真是爛泥扶不上牆”!當時的我噗嗤一笑,為啥說“晨晨哥哥是爛泥”?

雖說是玩笑話,但是咱們很多中國的父母喜歡用批評來調侃自己的小孩,即使內心覺得孩子不錯,也很少在外人面前公開誇獎,這也造就了咱們中國孩子從小就有的“謙虛美德”。

當我在美國教書後,我接觸到各式各樣的父母。讓我印象很深的一點是:美國家長和華人家長在聽到老師的批評時,有著截然不同的反應!

如果是華人家長,只要我指出孩子的不足,家長們通常臉上會有些掛不住,過意不去地連連點頭,“對不起老師,讓您費心了,哎...真沒辦法,我回家一定好好說他!” 回到家後……估計一頓暴打吧!

可是如果是白人家長,他們的反應卻大不相同。通常,家長會先感謝老師告訴他孩子的表現,然後擺出理解的姿態,“孩子還在成長,我們可以理解孩子的這些行為和特點”,有的父母直接把自己小時候搬出來,“我小時候就是這樣的啊!” 接著家長就和老師一起分析孩子為什麼會這樣。 總之,整個交談美國爸媽不會有一句數落孩子的話,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分析和思考。

所以我在思考,是不是美國家長對孩子的理解和尊重,給他們創造了一片自信的土壤? 看看身邊的美國娃們,無論學習好壞、高矮胖瘦,個個都是趾高氣揚、活靈活現的,換句話說,他們都顯得特別自信。

但是,咱們中國的孩子就都不自信嗎?雖然我不追星,但最近的這則新聞令我有感:王菲的女兒李嫣14歲就獨自到瑞士讀書了。我不禁感慨,這個先天唇顎裂的“被天使吻過”的孩子,真勇敢!

比起“中国式谦虚”,美国孩子这份骨子里的自信,从何而来?

我還記得在2017年的時候,僅有11歲的李嫣就登上了巴黎時裝週的舞臺,大秀上的小李嫣毫不怯場,走路帶風,氣場全開。

比起“中国式谦虚”,美国孩子这份骨子里的自信,从何而来?

小李嫣大方、自信,沒有因為自己的“缺陷” 而表現出絲毫的不自信和不坦然。她說:“有時候我覺得自己是完美的。”

所以,自信的個性與成績無關,與先天無關,與國籍無關,更多的在於父母和老師的引導和身教。

那麼,為了讓孩子變得自信,美國學校都做了哪些功課呢?

01. 營造“成長性思維”的環境

就像我們常常聽到的那句話:“你的努力程度還遠遠到不了要拼天賦的地步”。

成長性思維(growth mindset)就是讓孩子相信:只要自己內心有強大的動力,付出足夠的努力,你就可以獲得成功,因為努力比天賦更重要。

比起“中国式谦虚”,美国孩子这份骨子里的自信,从何而来?

相反“固定性思維”會讓人感覺,天賦和能力是先天的,不管付出多少也無法改變。

所以,成長性思維的培養,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轉變。在課堂時常常有學生會說“I cannot do it, 我做不到”,“that is too hard 那個太難了”,在聽到這樣的話時,我們需要給孩子灌輸的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

比起“中国式谦虚”,美国孩子这份骨子里的自信,从何而来?

與其說“那個太難了”,我們可以告訴孩子雖然難,但是隻要花一些時間和努力,我們也許就可以把它解決;與其說“那個太難了”,我們可以學著去把它給解決、去做好!

我想成長性思維其實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當我們越相信什麼,我們就越會向著那個目標為之努力!

正是因為擁有成長性的思維方式,孩子才更願意挑戰,願意為目標付諸努力。當孩子因為努力和取得成功時,他們的自信心就在這個過程中一點點地建立。

比起“中国式谦虚”,美国孩子这份骨子里的自信,从何而来?

02. 給孩子設立夠得著的目標

雖然成長性思維並不要求我們降低對孩子的標準,但是這個目標也應該是可以通過努力而“夠得著”的。就像我們不可能拿著五年級的數學題對著一個一年級的孩子說“努力吧,我相信你可以通過努力做出來” 一樣!

所以,一個不切實際、虛無縹緲的目標,只會徒增孩子的挫折感,因為這個目標和孩子的實際能力之間,有著巨大的鴻溝。

這裡,美國學校就研究了一套科學的制定目標的方法,叫做SMART目標法:

比起“中国式谦虚”,美国孩子这份骨子里的自信,从何而来?

這五個字母的含義,我給大家一一解讀下:

S - Specific,制定的目標要具體。

例如,有的小朋友會說:“我下次考試一定要考好”。

可是考到多少才算好?彆著急。我們可以一步步來,把目標變具體,改成“下次數學我要考到A”。

M - Measureable,目標有清晰的標準。就像有的小朋友,晚上在家總是活蹦亂跳不睡覺,白天上課的時候又不能集中精力,可以制定一個“下週至少四天我要按時睡覺”的目標。

A - Attainable,目標要量力而行,也就是我們說的“夠一夠”的目標。比如一個體力不太好的孩子,就不要設立每天長跑800米的目標,而是每天堅持跑步。

R - Relevant,目標要和孩子的成長相關。我們可以針對孩子的長處和不足,分別設置不同的目標;也可以對孩子感興趣的,擅長的事情設定高一點的目標,對孩子相對不那麼順利的事情,設置一個個小目標,幫助孩子一步步度過難關。

T - Timely,最後一點就是,既然制定了目標,就要一步一個腳印,按時來完成。

所以,我們應該把大目標劃分成更具體、可以的“夠一夠”小目標,孩子每一次夠到新目標的時候,都是自我實現的過程。

在具體操作時,我們可以讓孩子在下方的模板上填寫自己的一個個小目標。每個目標的設立分成三個部分:目標是什麼?如何達到?以及什麼時間來實現?

比起“中国式谦虚”,美国孩子这份骨子里的自信,从何而来?

03. 教孩子理性看待錯誤

說到自信心的培養,不得不提的一點是“挫折教育”。

就像小時候的我,常常聽到父母的批評聲,但是我發現這也有個好處,就是我變得特別不怕失敗和犯錯,因為幾乎所有的錯誤都在父母那裡犯過了!

相反,也有些孩子,因為從小被父母捧在手心,沒怎麼經過挫折,在學校一有點什麼挫折和不順心,就會特別脆弱。

記得自己第一年教書時,班上有個小朋友只要做錯一點,就會坐在地上,嚎啕大哭,那個聲勢之大,讓初來乍到的我一下子無法招架。於是我去請校長幫忙,她立即和媽媽約了家長會。

媽媽跟我們分享說孩子在家也常常會因為“犯錯”而大哭,校長問媽媽“你會如何處理呢”,媽媽難為情地說:“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有時我會抱緊他,讓他平靜下來,告訴他不要哭了”。

校長不愧經驗豐富,她一下就看出了問題的癥結所在,家長的反饋只把注意力放到孩子“哭”的這個行為上,卻對於“犯錯”這個事,沒有給予很好的示範。

於是,校長

建議我給學生們專門上一節情商課:教給全班如何理性地看待錯誤?從此,這節課也成為我教學生涯中的必修課。

比起“中国式谦虚”,美国孩子这份骨子里的自信,从何而来?

每年一開學,我會在教室裡裝點一些勵志海報,告訴孩子們,“犯錯誤沒什麼大不了,因為教室就是學習的地方,從錯誤中學習才最寶貴!

那麼,對待錯誤我們應該有怎樣的態度呢?我喜歡用面對錯誤四步走的方式,幫學生把問題剖開了來看:

• Expected: 課堂上的錯誤是意料之中的;

• Respected:我們要尊重錯誤,因為它會讓我們成長;

• Inspected:我們可以一起來想一想,為什麼會犯錯;

• Corrected: 最後,我們一起來改正。

有時,我還會在課堂上故意犯個錯,然後笑著對學生們說,“你們看,老師也會犯錯,但是沒關係,只要我從錯誤中學到東西,我就在一點點地進步”。

“那老師,你多多犯錯吧,這樣你會變得越來越好!” 後來,已經有孩子開始期待我犯錯了。

我們常說“言傳身教”,在我看來,“身教”大於“言傳”。我們對待錯誤的方式,直接影響著他們的態度。

只有當孩子不再怕犯錯,並能從失敗中迅速恢復時,才能孕育出這片自信的土壤。

有自信的孩子,整個人都是發著光的!人生路上,願每個孩子都能自信滿滿的昂首闊步,勇往直前,大步流星。

* 作者小媛老師為美國公立小學老師,豐富美國課堂教學經驗,創辦公眾號“美國小學的日常”(ID: usazhaolaoshi),歡迎大家關注

比起“中国式谦虚”,美国孩子这份骨子里的自信,从何而来?
比起“中国式谦虚”,美国孩子这份骨子里的自信,从何而来?

回覆 小學書單,獲取語文名師蔡朝陽精選中文書單。

回覆 門薩書單,獲取門薩天才俱樂部K-12英文書單。

回覆 大禮包,獲取精選系列書單及紀錄片資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