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愛爾蘭人》五千字深度解析,帶你看懂三個半小時的黑幫史詩!

在新好萊塢導演裡,很少有人會像馬丁·斯科塞斯一樣,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導演生涯中,不斷地保持高產又高質的影片輸出。

馬丁·斯科塞斯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獨特的美學藝術,深刻地批判著社會秩序,揭露著人性的弱點。他的電影,不僅僅是一部影像藝術,而且還是一種較為徹底地對社會對人性的反思。

《愛爾蘭人》五千字深度解析,帶你看懂三個半小時的黑幫史詩!

最近,年逾八十的他攜新片《愛爾蘭人》,帶領著和其差不多年紀的三位老牌影帝,又重新走進了觀眾視野。

實際電影在還未上映之前,就已經備受關注。這除了可能是馬丁·斯科塞斯執導的最後一部作品外,電影的演員陣容也是吸引觀眾的重要因素。

影片有三大主演,分別是羅伯特·德尼羅、喬·佩西、阿爾·帕西諾,作為一部電影來講,這完全可以算是最頂級的演員配置了。

三位演員雖然曾多次和馬丁·斯科塞斯合作過,尤其是羅伯特·德尼羅,說他是導演早期御用男演員也不為過。但這三人同時出演一部電影,還是首次。這樣的演員陣容,以目前三位演員的年紀來看,很難再有下一次。

另外,就是馬丁·斯科塞斯早前那番“漫威電影不是電影”的言論,把他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上。有人批評其如此言論,實在有失大導演的水準,更有人指責他是為自己新片造勢。

但不管外界如何評論,從他的新作《愛爾蘭人》口碑就可以看出,馬丁·斯科塞斯依然是那個馬丁·斯科塞斯。是所有電影人,都需要敬仰和超越的高山。

《愛爾蘭人》五千字深度解析,帶你看懂三個半小時的黑幫史詩!

黑幫片,向來是馬丁·斯科塞斯鍾愛的拿手好戲。但在《愛爾蘭人》電影裡,馬丁·斯科塞斯卻以一種樸素、簡單的鏡頭語言(毫不酷炫的視聽技巧),和近乎紀錄片式的“直白”劇情,向我們展示了一部時長210分鐘的非傳統黑幫電影。從電影時長,和電影劇情來看,毫無疑問,這是史詩級的作品。

接下來,我們就對這影片進行解析。

看懂這部電影,先從它的敘事方式和黑幫背景開始。

01.敘事方式

電影採用的敘事方式,是三線敘事。

伴隨著一組在療養院的手持長鏡頭,影片拉開了序幕。伴隨著晃動的鏡頭,年老時的主角弗蘭克(德尼羅飾演)開始登場,並向別人講述他過去刷房子的故事。這時候日期,大概是上世紀九十年代。

這個是影片的第一條敘事。

第二條敘事是在年老的弗蘭克回憶中,他和黑幫頭目,也是其人生導師的羅素攜各自妻子開車去底特律參加婚禮。在路經一個加油站時,發現這是多年前兩人第一次相遇的地方,於是回憶中的回憶,即影片的第三條敘事出現,時間為七十年代。

《愛爾蘭人》五千字深度解析,帶你看懂三個半小時的黑幫史詩!

加油站,是第二條敘事和第三條敘事交合的點,然後這兩條敘事在電影裡是同時進行的。

《愛爾蘭人》五千字深度解析,帶你看懂三個半小時的黑幫史詩!

第三條敘事,是中年的弗蘭克回憶自己年輕時,是如何從普通的卡車司機,一步步發展成為黑幫殺手。後面又是怎麼變為工會主席吉米·霍法的貼身保鏢,併成為他最信任的“家人”。

在第二條敘事中,車子快要到達底特律。以及第三條敘事裡,弗蘭克獲得工會榮譽之後。弗蘭克打給吉米的一通電話,讓兩條敘事合併為一條。最後弗蘭克槍殺了吉米,又和羅素在底特律參加了婚禮。弗蘭克入獄又出獄,所有敘事線才都併入了第一條。

馬丁·斯科塞斯運用三線敘事,將一個時間跨度非常大,而且人物出場又非常多的小說,完美地用電影呈現出來了。劇情還絲毫不顯得冗長,反倒更為緊湊、明瞭。

02.黑幫與工會的關係

相信有些影迷看了電影后,會產生一個疑問,那就是為什麼羅素背後的黑幫勢力,會殺死吉米這個前工會主席。黑幫與工會這二者之間,究竟是什麼關係。

50年代到70年代,是美國工會發展的高光時刻。那時候工會掌握著大批工人的退休金,而黑幫因為身份限制,無法向政府申請貸款。為此,雙方就建立了長期的互惠關係。

《愛爾蘭人》五千字深度解析,帶你看懂三個半小時的黑幫史詩!

也就是工會私底下提供大額貸款給黑幫,讓黑幫用於建設賭場(拉斯維加斯賭場就是這麼來的)。而黑幫則為工會在處理政府與企業衝突時,提供武力保障。

另外,工會與工會之間,也存在搶奪會員的爭鬥。像影片中弗蘭克剛到吉米身邊做保鏢,放火燒掉出租車,就屬於工會間的衝突。而這種暴力爭奪,就是通過黑幫去實行的。

電影裡,吉米通過黑幫鞏固和擴大了自己的工會勢力。但因為自己入獄,工會卻反被黑幫勢力滲透。為了重新奪回工會主席,吉米不僅將工會與黑幫私底下的貸款交易公之於眾。更重要的是,他揚言上臺後要撤回所有的黑幫貸款。

吉米的一系列高調行為,嚴重損害了黑幫利益,這才是為什麼最後他會被幫派殺害的真正原因。

這是一部反傳統的黑幫電影,嚴格上說,更像是黑幫的謝幕之作。

和以往馬丁·斯科塞斯的黑幫電影相比,《愛爾蘭人》顯得更為冷靜和剋制,影片也不再以審視與批判的角度,去考量人性和社會頑疾。而是選擇放棄主觀性,以第三者即旁觀的身份,用一種紀錄片式的誠懇在陳述這個黑幫故事。

《愛爾蘭人》五千字深度解析,帶你看懂三個半小時的黑幫史詩!

很顯然,這是一部反傳統的黑幫電影。它的非典型性,除了上述方面,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01.對暴力的消解

血腥與暴力一直是黑幫電影的重要構成元素,尤其是暴力,又自成另類的美學藝術即暴力美學。在馬丁·斯科塞斯早期的黑幫電影裡(如《好傢伙》),暴力是他著重渲染的內容,也是影片最主要的看點之一。但在《愛爾蘭人》這部電影中,導演卻刻意的對暴力進行了消解。

首先要說的就是電影中開頭出現的那一場經典刺殺;如果按往常的黑幫片套路,鏡頭應該給遇刺的黑幫頭目一個被殺特寫,詳情可以參考科波拉的《教父》結尾麥克復仇。

但這次馬丁·斯科塞斯卻沒有這樣做,他選擇用色彩斑斕的鮮花特寫象徵了生命,又用黑白的屍體來意指死亡,中間完全省略了刺殺的過程,達到了規避暴力的目的。

其次就是主角弗蘭克在電影裡出現的多次刺殺行為,我們主要說三次。第一次是刺殺“悄悄話”,那也是他成為黑幫殺手的導火索。第二次是在羅素的示意下,刺殺“瘋狂喬”。最後一次也是羅素派給弗蘭克的任務,那就是刺殺吉米。

《愛爾蘭人》五千字深度解析,帶你看懂三個半小時的黑幫史詩!

弗蘭克的這幾次刺殺,即沒有配樂,鏡頭也沒有進行刻意渲染。尤其是沒有采用“上帝視角”的拍攝方式,而是選擇了平行拍攝,這也是對暴力的消解。

最後就是電影裡唯一出現的蒙太奇手法,黑幫每次殺人用的槍,都是“一次性”的,用完就扔。扔到哪?湖裡。弗蘭克一次次丟槍,以及沉積在湖底的數以萬計的槍支,都是將黑幫的暴力和血腥符號化了。

02.“反套路”的黑幫結局

過去以黑幫為題材的電影,有很多,其中也不乏經典之作。但如果對它們進行規律總結,其劇情走向不外乎有三大階段:主角為什麼會加入黑幫、加入黑幫後榮譽地位財富三豐收的“高光”時刻、黑幫的衰退。

以電影中的主角弗蘭克來看,前兩個階段他是基本符合的。他為什麼會成為黑幫殺手?是因為家庭成員越來越多,從事普通工作無法養育子女,而高收入的黑幫殺手就成為了他最好的選擇。

《愛爾蘭人》五千字深度解析,帶你看懂三個半小時的黑幫史詩!

弗蘭克作為黑幫殺手的“高光時刻”,是在電影后半段的頒獎晚會上。一隻金錶和一枚金戒指,象徵他得到了幫會和工會的雙重認可。

但不同的是第三階段,黑幫的衰退。其他黑幫電影,包括馬丁·斯科塞斯本人的黑幫作品,黑幫幾乎都是因為內鬥與背叛而衰退。尤其是背叛,可以說是所有黑幫電影必不可少的衰退因素。像上文提到的《教父》,山尼的死,就是因為妹夫的背叛。

但《愛爾蘭人》不同,貫穿整部電影,就只有弗蘭克對吉米的背叛。值得注意的是吉米並非黑幫人,嚴格意義來講,弗蘭克也並非是幫會成員。所以,對於幫會背叛,這部電影是沒有的。

真正導致幫會衰退的因素是什麼?是衰老。電影中主要的黑幫人物羅素、託尼都是死於衰老後的疾病。就連弗蘭克本人,也在晚年被病痛折磨得苦不堪言。

在這部電影裡,黑幫褪去了以往的光環,被導演融進了日常生活裡。他們被拉下了神壇,被冠之普通人的特徵。會慌亂,會哭泣,也會因為衰老和疾病死去。

《愛爾蘭人》五千字深度解析,帶你看懂三個半小時的黑幫史詩!

很顯然,已經步入老年的馬丁·斯科塞斯在他的電影裡,注入了對衰老與死亡的審視,使得這部影片看起來有了生命的厚重感。

電影的結尾,有一幕十分經典的橋段。當牧師告訴弗蘭克,他的律師布法利諾死去時,弗蘭克第一反應是誰殺的。然而事實卻是,布法利諾死於癌症。

就像年老的弗蘭克拿著女兒佩奇與吉米的照片,問護工認不認識吉米一樣,然而年輕的護工並不認識那個曾經能和總統平分輿論的工會主席,這意味著一個時代已經結束了。

同樣的,曾經叱吒風雲甚至能左右總統選舉的黑幫,因為最後一代黑幫人的衰老死去,也逐漸被歷史的洪流淹沒。

所以,《愛爾蘭人》這部電影即是黑幫的史詩,同時也是黑幫的謝幕。

馬丁·斯科塞斯通過這部電影,既有對以往黑幫電影的致敬,但更多的則是總結與反思。

01.黑幫宿命式的結局,每個人都是在自掘墳墓。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幾乎每個黑幫人物初次登場時,鏡頭就會出現定幀畫面,顯示該人物死亡的時間、地點、原因。

《愛爾蘭人》五千字深度解析,帶你看懂三個半小時的黑幫史詩!

這就給電影裡的角色,營造出了一種宿命感:不論其現在如何光鮮,但終究難逃死於非命的結局。這就是身為幫會人的宿命,從他們決定加入幫會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了。

弗蘭克在和羅素第一次酒吧交談時,曾說起過其一段二戰經歷。那就是他不明白,為什麼那些俘虜會如此賣力地挖掘自己的墳墓。實際這個疑問,伴隨著上述的宿命式結局,貫穿了影片始終。

縱觀弗蘭克以及其他幫會成員,他們的所作所為何嘗不是一種無意識的自掘墳墓行為。像弗蘭克,他剛開始加入幫會成為殺手,是為了養育並保護女兒。但所有的一切,都離初衷越來越遠,他和女兒們的關係也越來越冷,直到完全失去了她們。

影片的結尾,弗蘭克獨自去棺材店挑選棺材,又獨自去選墓地,最後還獨自在養老院等死,更加把“自掘墳墓”式的一生,展現得淋漓盡致。

《愛爾蘭人》五千字深度解析,帶你看懂三個半小時的黑幫史詩!

而這種宿命式結局帶來的,是對黑幫較為整體的審視,和極為深刻的反思。

02.來自佩奇的道德審判。

以往的黑幫片,都會對暴力殺人橋段進行大肆渲染。但在這部電影裡,不僅消解了暴力,另外還加入了一種直抵人心的審視。而這審視,就是來源於弗蘭克的女兒佩奇。

首先要說的就是女兒佩奇受水果店老闆欺負,弗蘭克為了給她出氣,直接將老闆的手指踩斷了。這裡鏡頭並沒有對暴力進行過多的特寫,更多的是對準了佩奇驚恐的表情。

其次就是弗蘭克每次殺人後,第二天都習慣看報紙和電視新聞,這時候佩奇都會用一種審視的目光看他。

另外就是在面對弗蘭克兩位好友態度上的差別。羅素是帶領弗蘭克加入黑幫的人生導師,在影片裡,他是黑幫的代表。其對佩奇很有好感,曾多次向她示好。

《愛爾蘭人》五千字深度解析,帶你看懂三個半小時的黑幫史詩!


《愛爾蘭人》五千字深度解析,帶你看懂三個半小時的黑幫史詩!

但佩奇的態度都顯得格外拘束和冷淡,尤其在弗蘭克小女兒的受洗儀式上,佩奇再一次用她那審視又嚴肅的目光遊離在羅素以及在場的其他幫會成員上。

而對待工會主席吉米時,佩奇卻是截然不同的態度。這不僅僅是因為身份的不同,最重要的是吉米這個人,和其他幫會成員有著很明顯的區別。

他高調,強硬,同時又充滿了正義感。吉米在影片裡,是唯一一個因為堅持正義和原則而死去的人。他雖然和黑幫有著糾葛,但其為工人謀的福利也是實實在在的。

另外吉米執意要跟託尼爭奪工會主席,也是因為不想看到自己的工會被黑幫毀的聲名狼藉,不希望工人的退休金就這樣毫無底線的被“借”出去。

所以,面對著這樣的吉米,佩奇顯得比面對自己父親,還要更加親切。

《愛爾蘭人》五千字深度解析,帶你看懂三個半小時的黑幫史詩!

最後當佩奇知道弗蘭克殺害了吉米後,就直接和弗蘭克斷絕了父女關係。即便晚年的弗蘭克拖著病體請求佩奇見一面,但仍然沒能如願。

佩奇這個角色,在影片中臺詞寥寥,但卻是極為重要的關鍵人物。她遊離在黑幫以及所有的鬥爭之外,是馬丁·斯科塞斯給弗蘭克他們設置的道德審判。

03.黑幫的懺悔與反思

這個懺悔與反思,主要體現在兩個人物上,那就是羅素和弗蘭克。

電影的前半部分,羅素和弗蘭克在酒吧第一次真正交談,兩人吃的是紅酒蘸麵包。到了影片後半部分,他們都鋃鐺入獄,已經步入晚年。

在獄中,兩人吃的仍舊是葡萄汁蘸麵包(紅酒和葡萄汁差不多),不同的是,他們都老了,尤其是羅素,牙齒掉光了,手也開始哆嗦。這時候,羅素開始喃喃自語,說吉米是個好人,但自己卻為了利益捨棄了他。

在那之後,羅素開始頻繁出入教堂。從這,不難看出,他在為自己一生犯下的罪惡所懺悔。

《愛爾蘭人》五千字深度解析,帶你看懂三個半小時的黑幫史詩!

而弗蘭克,殺死吉米成為了桎梏他一生的枷鎖。晚年被疾病纏身的他,開始尋求牧師的精神庇護,這何嘗不是一種懺悔。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弗蘭克在為自己選擇棺材時,挑的是綠色。這除了它是愛爾蘭的民族色以外,實際更多的是弗蘭克關於過去的羈絆。在影片開始,他開的卡車是綠色。而女兒佩奇在年幼時,穿的也多是綠色為主的衣服。

這說明,弗蘭克在臨近死亡時,他所向往的不是成為黑幫殺手的輝煌,而是最初只是自己女兒父親的卡車司機。電影最後,弗蘭克那扇虛掩的門,既有對老友吉米的懷念,也有對女兒佩奇最後的期待。


儘管這部電影因為讓人不斷出戏的減齡技術,而備受爭議。但不可否認,它仍然是近幾年電影最佳之一。“漫威電影不是電影,只是主題公園的產物”,這句話,也只有馬丁·斯科塞斯敢說,可以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