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7 走向深度學習的三個路徑

再次關注“深度學習”這個話題,是因為在做了大量課堂觀察之後,我們發現淺表學習和假性學習依然大量存在,深度學習的具體路徑尚未明確,基本樣態尚未呈現。

課堂改革的重要拐點,就是教師的課堂教學是否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而具備核心素養的學生,一定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定是“有力量的學生”。課堂上,教師要實現核心素養的教學轉化必然要關注項目學習、單元學習、主題學習、綜合學習,讓學生完整地學、可見地學、深度地學。

有專家認為,深度學習包含學習動機的深度、學習內容的深度、學習參與的深度、學習方法的深度、學習結果的深度。那麼,如何走向深度學習?當前,我們可以關注以下三點:

一是學習本身是需要學習的。學校裡最需要建設的課程首先是“學習學課程”。學生並不是一坐在教室裡就會學習的,教師要給學生具體的學習方法、學習支架、思維工具等。這個課程的建設者不只是教師、校長、專家,還有一個重要的參與者——學生。學校裡只有讓學生首先學會學習,其他課程的學習才可能有效落地。1996年,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一份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被世界各國普遍認可,核心觀點就是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後來又增加了學會改變。

所以,課堂改革走進深水區,要從以學習者為中心走向以“學習”為中心,在“學會學習”的基礎上才可能走向深度學習。

二是檢索和規避假性學習、淺表性學習、重複性學習。有人說,課堂學習需要“打假”,學困生的假性學習,中等生的淺表性學習,優等生的重複性學習,都在阻礙著深度學習的發生。深度學習的深度是學生主體的深度,是自我的深度,因為沒有人能替代另一個人的學習。但是,課堂上學生是否在學習狀態,是否能更多地減少和規避假性學習、淺表性學習,決定著學習的效果。那麼,如何規避假性學習、淺表性學習、重複性學習?教師可以從關注具體的學情開始,這裡有四條路徑:課前做學情調查、課中做學情觀察、課尾做學情收集、課後做學生訪談。

三是走出“單向度”的深度學習觀。通常人們理解深度學習時,會將其鎖定在思維的深度上。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吳永軍提出了全視角深度學習觀。他認為,深度學習是一種整體的學習狀態,是學習者全身心投入的過程,既是一個大腦內部信息加工的過程,也是一個充滿著情感、意志、精神、興趣等全面參與的過程。這一觀點告訴我們,深度學習不只是大腦參與的思維層面的學習,不只是從低階思維到高階思維的學習,還是動機、心靈、情感、態度、意志全面參與的心腦合一的學習。

走向深度學習是一個不斷漸進的過程,但首先需要走出誤區、走出學習錯覺、走出低層認知。

《中國教師報》2019年11月06日第4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