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功守道:NLP中的對抗訓練 + PyTorch實現

功守道:NLP中的對抗訓練 + PyTorch實現

作者:Nicolas,追一科技AI Lab研究員

最近,微軟的FreeLB-Roberta[1] 靠著對抗訓練 (Adversarial Training) 在GLUE榜上超越了Facebook原生的Roberta,追一科技也用到了這個方法僅憑單模型 [2] 就在CoQA榜單中超過了人類,似乎“對抗訓練”一下子變成了NLP任務的一把利器。

功守道:NLP中的对抗训练 + PyTorch实现

GLUE Leaderboard

功守道:NLP中的对抗训练 + PyTorch实现

CoQA Leaderboard

功守道:NLP中的对抗训练 + PyTorch实现

突如其來的小廣告

功守道:NLP中的对抗训练 + PyTorch实现

對FreeLB感興趣的朋友們歡迎關注本週四下午1點的Talk~馬里蘭大學在讀博士生朱晨將帶來主題為FreeLB—適用於自然語言理解的對抗學習的技術分享,詳情戳→這裡!

提到“對抗”,相信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都是CV中的對抗生成網絡 (GAN),殊不知,其實對抗也可以作為一種防禦機制,並且經過簡單的修改,便能用在NLP任務上,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關鍵是,對抗訓練可以寫成一個插件的形式,用幾行代碼就可以在訓練中自由地調用,簡單有效,使用成本低。不過網上的大多數博客對於NLP中的對抗訓練都介紹得比較零散且無代碼實現,筆者在這篇博客中,對NLP任務中的對抗訓練做了一個簡單的綜述,並提供了插件形式的PyTorch實現。

本文專注於NLP對抗訓練的介紹,對對抗攻擊基礎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看這幾篇博客及論文 [3] [4] [5](見文末參考資料),這裡就不贅述了。不想要理解理論細節的讀者也可以直接看最後的代碼實現。

1. 對抗樣本

我們常常會聽到“對抗樣本”、“對抗攻擊”、“對抗訓練”等等這些令人頭禿的概念,為了讓大家對“對抗”有個更清晰的認識,我們先把這些概念捋捋清楚。

功守道:NLP中的对抗训练 + PyTorch实现

Taxonomy

Szegedy在14年的ICLR中 [6] 提出了對抗樣本這個概念。如上圖,對抗樣本可以用來攻擊和防禦,而對抗訓練其實是“對抗”家族中防禦的一種方式,其基本的原理呢,就是通過添加擾動構造一些對抗樣本,放給模型去訓練,以攻為守,提高模型在遇到對抗樣本時的魯棒性,同時一定程度也能提高模型的表現和泛化能力。

那麼,什麼樣的樣本才是好的對抗樣本呢?對抗樣本一般需要具有兩個特點:

1. 相對於原始輸入,所添加的擾動是微小的;

2. 能使模型犯錯。

下面是一個對抗樣本的例子,決定就是你啦,胖達:

功守道:NLP中的对抗训练 + PyTorch实现

一隻胖達加了點擾動就被識別成了長臂猿

2. 對抗訓練的基本概念

GAN之父Ian Goodfellow在15年的ICLR中 [7] 第一次提出了對抗訓練這個概念,簡而言之,就是在原始輸入樣本 上加一個擾動 ,得到對抗樣本後,用其進行訓練。也就是說,問題可以被抽象成這麼一個模型:

其中, 為gold label, 為模型參數。那擾動要如何計算呢?Goodfellow認為,神經網絡由於其線性的特點,很容易受到線性擾動的攻擊。

This linear behavior suggests that cheap, analytical perturbations of a linear model should also damage neural networks.

於是,他提出了 Fast Gradient Sign Method (FGSM) ,來計算輸入樣本的擾動。擾動可以被定義為:

其中, 為符號函數, 為損失函數。Goodfellow發現,令 ,用這個擾動能給一個單層分類器造成99.9%的錯誤率。看似這個擾動的發現有點拍腦門,但是仔細想想,其實這個擾動計算的思想可以理解為:將輸入樣本向著損失上升的方向再進一步,得到的對抗樣本就能造成更大的損失,提高模型的錯誤率。回想我們上一節提到的對抗樣本的兩個要求,FGSM剛好可以完美地解決。

在 [7] 中,Goodfellow還總結了對抗訓練的兩個作用:

1. 提高模型應對惡意對抗樣本時的魯棒性;

2. 作為一種regularization,減少overfitting,提高泛化能力。

3. Min-Max 公式

在 [7] 中,對抗訓練的理論部分被闡述得還是比較intuitive,Madry在2018年的ICLR中 [8]總結了之前的工作,並從優化的視角,將問題重新定義成了一個找鞍點的問題,也就是大名鼎鼎的Min-Max公式:

該公式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內部損失函數的最大化,一個是外部經驗風險的最小化。

1. 內部max是為了找到worst-case的擾動,也就是攻擊,其中, 為損失函數, 為擾動的範圍空間。

2. 外部min是為了基於該攻擊方式,找到最魯棒的模型參數,也就是防禦,其中 是輸入樣本的分佈。

Madry認為,這個公式簡單清晰地定義了對抗樣本攻防“矛與盾”的兩個問題:如何構造足夠強的對抗樣本?以及,如何使模型變得刀槍不入?剩下的,就是如何求解的問題了。

4. 從 CV 到 NLP

以上提到的一些工作都還是停留在CV領域的,那麼問題來了,可否將對抗訓練遷移到NLP上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我們得考慮這麼幾個問題:

首先,CV任務的輸入是連續的RGB的值,而NLP問題中,輸入是離散的單詞序列,一般以one-hot vector的形式呈現,如果直接在raw text上進行擾動,那麼擾動的大小和方向可能都沒什麼意義。Goodfellow在17年的ICLR中 [9] 提出了可以在連續的embedding上做擾動:

Because the set of high-dimensional one-hot vectors does not admit infinitesimal perturbation, we define the perturbation on continuous word embeddings instead of discrete word inputs.

乍一思考,覺得這個解決方案似乎特別完美。然而,對比圖像領域中直接在原始輸入加擾動的做法,在embedding上加擾動會帶來這麼一個問題:這個被構造出來的“對抗樣本”並不能map到某個單詞,因此,反過來在inference的時候,對手也沒有辦法通過修改原始輸入得到這樣的對抗樣本。我們在上面提到,對抗訓練有兩個作用,一是提高模型對惡意攻擊的魯棒性,二是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在CV任務,根據經驗性的結論,對抗訓練往往會使得模型在非對抗樣本上的表現變差,然而神奇的是,在NLP任務中,模型的泛化能力反而變強了,如[1]中所述:

While adversarial training boosts the robustness, it is widely accepted by computer vision researchers that it is at odds with generalization, with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on non-corrupted images dropping as much as 10% on CIFAR-10, and 15% on Imagenet (Madry et al., 2018; Xie et al., 2019).

Surprisingly, people observe the opposite result for language models (Miyato et al., 2017; Cheng et al., 2019), showing that adversarial training can improve both generalization and robustness.

因此,在NLP任務中,對抗訓練的角色不再是為了防禦基於梯度的惡意攻擊,反而更多的是作為一種regularization,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有了這些“思想準備”,我們來看看NLP對抗訓練的常用的幾個方法和具體實現吧。

5. NLP中的兩種對抗訓練 + PyTorch實現

a. Fast Gradient Method(FGM)

上面我們提到,Goodfellow在15年的ICLR [7] 中提出了Fast Gradient Sign Method(FGSM),隨後,在17年的ICLR [9]中,Goodfellow對FGSM中計算擾動的部分做了一點簡單的修改。假設輸入的文本序列的embedding vectors 為 ,embedding的擾動為:

實際上就是取消了符號函數,用二範式做了一個scale,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norm計算的是,每個樣本的輸入序列中出現過的詞組成的矩陣的梯度norm。原作者提供了一個TensorFlow的實現 [10],在他的實現中,公式裡的 是embedding後的中間結果(batch_size, timesteps, hidden_dim),對其梯度 的後面兩維計算norm,得到的是一個(batch_size, 1, 1)的向量 。為了實現插件式的調用,筆者將一個batch抽象成一個樣本,一個batch統一用一個norm,由於本來norm也只是一個scale的作用,影響不大。筆者的實現如下:

<code>import torch/<code><code>class FGM:/<code><code> def __init__(self, model):/<code><code> self.model = model/<code><code> self.backup = {}/<code>
<code> def attack(self, epsilon=1., emb_name='emb.'):/<code><code> # emb_name這個參數要換成你模型中embedding的參數名/<code><code> for name, param in self.model.named_parameters:/<code><code> if param.requires_grad and emb_name in name:/<code><code> self.backup[name] = param.data.clone/<code><code> norm = torch.norm(param.grad)/<code><code> if norm != 0 and not torch.isnan(norm):/<code><code> r_at = epsilon * param.grad / norm/<code><code> param.data.add_(r_at)/<code>
<code> def restore(self, emb_name='emb.'):/<code><code> # emb_name這個參數要換成你模型中embedding的參數名/<code><code> for name, param in self.model.named_parameters:/<code><code> if param.requires_grad and emb_name in name:/<code><code> assert name in self.backup/<code><code> param.data = self.backup[name]/<code><code> self.backup = {}/<code>

需要使用對抗訓練的時候,只需要添加五行代碼:

<code># 初始化/<code><code>fgm = FGM(model)/<code><code>for batch_input, batch_label in data:/<code><code> # 正常訓練/<code><code> loss = model(batch_input, batch_label)/<code><code> loss.backward # 反向傳播,得到正常的grad/<code><code> # 對抗訓練/<code><code> fgm.attack # 在embedding上添加對抗擾動/<code><code> loss_adv = model(batch_input, batch_label)/<code><code> loss_adv.backward # 反向傳播,並在正常的grad基礎上,累加對抗訓練的梯度/<code><code> fgm.restore # 恢復embedding參數/<code><code> # 梯度下降,更新參數/<code><code> optimizer.step/<code><code> model.zero_grad/<code>

PyTorch為了節約內存,在backward的時候並不保存中間變量的梯度。因此,如果需要完全照搬原作的實現,需要用register_hook接口[11]將embedding後的中間變量的梯度保存成全局變量,norm後面兩維,計算出擾動後,在對抗訓練forward時傳入擾動,累加到embedding後的中間變量上,得到新的loss,再進行梯度下降。不過這樣實現就與我們追求插件式簡單好用的初衷相悖,這裡就不贅述了,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實現。

b. Projected Gradient Descent(PGD)

內部max的過程,本質上是一個非凹的約束優化問題,FGM解決的思路其實就是梯度上升,那麼FGM簡單粗暴的“一步到位”,是不是有可能並不能走到約束內的最優點呢?當然是有可能的。於是,一個很intuitive的改進誕生了:Madry在18年的ICLR中[8],提出了用Projected Gradient Descent(PGD)的方法,簡單的說,就是“小步走,多走幾步”,如果走出了擾動半徑為 的空間,就映射回“球面”上,以保證擾動不要過大:

其中 為擾動的約束空間, 為小步的步長。


<code>import torch/<code><code>class PGD:/<code><code> def __init__(self, model):/<code><code> self.model = model/<code><code> self.emb_backup = {}/<code><code> self.grad_backup = {}/<code>
<code> def attack(self, epsilon=1., alpha=0.3, emb_name='emb.', is_first_attack=False):/<code><code> # emb_name這個參數要換成你模型中embedding的參數名/<code><code> for name, param in self.model.named_parameters:/<code><code> if param.requires_grad and emb_name in name:/<code><code> if is_first_attack:/<code><code> self.emb_backup[name] = param.data.clone/<code><code> norm = torch.norm(param.grad)/<code><code> if norm != 0 and not torch.isnan(norm):/<code><code> r_at = alpha * param.grad / norm/<code><code> param.data.add_(r_at)/<code><code> param.data = self.project(name, param.data, epsilon)/<code>
<code> def restore(self, emb_name='emb.'):/<code><code> # emb_name這個參數要換成你模型中embedding的參數名/<code><code> for name, param in self.model.named_parameters:/<code><code> if param.requires_grad and emb_name in name:/<code><code> assert name in self.emb_backup/<code><code> param.data = self.emb_backup[name]/<code><code> self.emb_backup = {}/<code>
<code> def project(self, param_name, param_data, epsilon):/<code><code> r = param_data - self.emb_backup[param_name]/<code><code> if torch.norm(r) > epsilon:/<code><code> r = epsilon * r / torch.norm(r)/<code><code> return self.emb_backup[param_name] + r/<code>
<code> def backup_grad(self):/<code><code> for name, param in self.model.named_parameters:/<code><code> if param.requires_grad:/<code><code> self.grad_backup[name] = param.grad.clone/<code>
<code> def restore_grad(self):/<code><code> for name, param in self.model.named_parameters:/<code><code> if param.requires_grad:/<code><code> param.grad = self.grad_backup[name]/<code>

使用的時候,要麻煩一點:

<code>pgd = PGD(model)/<code><code>K = 3/<code><code>for batch_input, batch_label in data:/<code><code> # 正常訓練/<code><code> loss = model(batch_input, batch_label)/<code><code> loss.backward # 反向傳播,得到正常的grad/<code><code> pgd.backup_grad/<code><code> # 對抗訓練/<code><code> for t in range(K):/<code><code> pgd.attack(is_first_attack=(t==0)) # 在embedding上添加對抗擾動, first attack時備份param.data/<code><code> if t != K-1:/<code><code> model.zero_grad/<code><code> else:/<code><code> pgd.restore_grad/<code><code> loss_adv = model(batch_input, batch_label)/<code><code> loss_adv.backward # 反向傳播,並在正常的grad基礎上,累加對抗訓練的梯度/<code><code> pgd.restore # 恢復embedding參數/<code><code> # 梯度下降,更新參數/<code><code> optimizer.step/<code><code> model.zero_grad/<code> 

在[8]中,作者將這一類通過一階梯度得到的對抗樣本稱之為“一階對抗”,在實驗中,作者發現,經過PGD訓練過的模型,對於所有的一階對抗都能得到一個低且集中的損失值,如下圖所示:

功守道:NLP中的对抗训练 + PyTorch实现

我們可以看到,面對約束空間 內隨機採樣的十萬個擾動,PGD模型能夠得到一個非常低且集中的loss分佈,因此,在論文中,作者稱PGD為“一階最強對抗”。也就是說,只要能搞定PGD對抗,別的一階對抗就不在話下了。

6. 實驗對照

為了說明對抗訓練的作用,筆者選了四個GLUE中的任務進行了對照試驗。實驗代碼是用的Huggingface的transfomers/examples/run_glue.py [12],超參都是默認的,對抗訓練用的也是相同的超參。

功守道:NLP中的对抗训练 + PyTorch实现

我們可以看到,對抗訓練還是有效的,在MRPC和RTE任務上甚至可以提高三四個百分點。不過,根據我們使用的經驗來看,是否有效有時也取決於數據集。畢竟:

緣,妙不可言~

7. 總 結

這篇博客梳理了NLP對抗訓練發展的來龍去脈,介紹了對抗訓練的數學定義,並對於兩種經典的對抗訓練方法,提供了插件式的實現,做了簡單的實驗對照。由於筆者接觸對抗訓練的時間也並不長,如果文中有理解偏差的地方,希望讀者不吝指出。

8. 一個彩蛋:Virtual Adversarial Training

除了監督訓練,對抗訓練還可以用在半監督任務中,尤其對於NLP任務來說,很多時候輸入的無監督文本多的很,但是很難大規模地進行標註,那麼就可以參考[13]中提到的Virtual Adversarial Training進行半監督訓練。

首先,我們抽取一個隨機標準正態擾動,加到embedding上,並用KL散度計算梯度:

然後,用得到的梯度,計算對抗擾動,並進行對抗訓練:

實現方法跟FGM差不多,這裡就不給出了。

最後,記得週四下午1點來聽Talk哦~

功守道:NLP中的对抗训练 + PyTorch实现

[1] FreeLB: Enhanced Adversarial Training for Language Understanding. arxiv.org/abs/1909.1176

[2] Technical report on Conversational Question Answering. arxiv.org/abs/1909.1077

[3] EYD與機器學習:對抗攻擊基礎知識(一). zhuanlan.zhihu.com/p/37

[4] Towards a Robust Deep Neural Network in Text Domain A Survey. arxiv.org/abs/1902.0728

[5] Adversarial Attacks on Deep Learning Model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 Survey. arxiv.org/abs/1901.0679

[6] Intriguing properties of neural networks. arxiv.org/abs/1312.6199

[7] Explaining and Harnessing Adversarial Examples. arxiv.org/abs/1412.6572

[8] Towards Deep Learning Models Resistant to Adversarial Attacks. arxiv.org/abs/1706.0608

[9] Adversarial Training Methods for Semi-Supervised Text Classification. arxiv.org/abs/1605.0772

[10] Adversarial Text Classification原作實現. github.com/tensorflow/m

[11] register_hook api. cnblogs.com/SivilTaram/

[12] huggingface的transformers. github.com/huggingface/

[13] Distributional Smoothing with Virtual Adversarial Training. arxiv.org/abs/1507.0067

功守道:NLP中的对抗训练 + PyTorch实现
功守道:NLP中的对抗训练 + PyTorch实现

-The End-

將門是一家以專注於發掘、加速及投資技術驅動型創業公司的新型創投機構,旗下涵蓋

將門創新服務、將門技術社群以及將門創投基金。將門成立於2015年底,創始團隊由微軟創投在中國的創始團隊原班人馬構建而成,曾為微軟優選和深度孵化了126家創新的技術型創業公司。

將門創新服務

專注於使創新的技術落地於真正的應用場景,激活和實現全新的商業價值,服務於行業領先企業和技術創新型創業公司。

將門技術社群

專注於幫助技術創新型的創業公司提供來自產、學、研、創領域的核心技術專家的技術分享和學習內容,使創新成為持續的核心競爭力。

專注於投資通過技術創新激活商業場景,實現商業價值的初創企業,關注技術領域包括

機器智能、物聯網、自然人機交互、企業計算。

在三年的時間裡,將門創投基金已經投資了包括量化派、碼隆科技、禾賽科技、寬拓科技、杉數科技、迪英加科技等數十傢俱有高成長潛力的技術型創業公司。

如果您是技術領域的初創企業,不僅想獲得投資,還希望獲得一系列持續性、有價值的投後服務,歡迎發送或者推薦項目給我“門”: [email protected]功守道:NLP中的对抗训练 + PyTorch实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