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限噴”三年,吳江紡織產業“活”的咋樣了?

2017年,號稱史上最嚴的“環保風暴”席捲吳江,面對三年噴水織機總數減少30%,中水會用率達100%

的硬指標,吳江紡織在產業轉型上面臨了巨大的挑戰。


今年是“限噴”行動的第三年,三年來,吳江各地“限噴”舉措進展如何?面對越來越緊的“環保枷鎖”,紡織企業都是如何應對的?吳江紡織產業的前景如何?本文為您解密一二。


“限噴”三年,吳江紡織產業“活”的咋樣了?

1

轉型升級,已成共識


在“史上最強環保風暴”的倒逼之下,很多企業都將目光瞄準了經編,高能、環保的經編迎來發展的春天。


“限噴”三年,吳江紡織產業“活”的咋樣了?


“與噴水、噴氣織機相比,經編在織造過程中沒有任何廢水廢氣的排放,即便是印染,其廢水排量也只有噴水織機的三分之一。”海泰總經理計虎泉開玩笑說,經編讓他們完成了“既要馬兒跑得快,還要馬兒不吃草”的壯舉。在開展經編後,海泰已將原來500臺噴水機減少了248臺。


“1臺經編織機的產量相當於15臺噴水織機。”計虎泉說,經編機的轉速可達到2000轉,並實現鋪緯均勻,因此經編面料質地也比噴水面料好很多。海泰如今經編坯布月產700噸,價格也大幅提升,以完全實現經編生產的麂皮絨為例,坯布價格從“噴水時代”的每米三元漲至七八元。


不久前,他們生產的抗菌混紡面料獲得專利,這也是他們的經編產品獲得的首個專利。接下來,海泰將把手上最新的18個發明專利,全部應用於經編生產。


2

未雨綢繆,針織風口下的黑馬



在十多年前,梭織行業投入成本低,回本快,銷路好,但是經編行業設備的生產成本高,產業不完善,很多人覺得即便是花了大代價,可是到最後還得不到預期的回報。可是在能晨經編總經理王建榮的眼裡,經編市場卻如同一個尚未開發的寶藏。


“限噴”三年,吳江紡織產業“活”的咋樣了?


2017年當扎推湧入的梭織行業面臨產能過剩,汙染大利潤低的瓶頸期,在全行業呼籲發展綠色紡織的當下,經編作為針織市場的較為先進的生產力,自然得到了全行業的關注。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一直低調做事的能晨經編開始走到了大家的眼前。


“限噴”三年,吳江紡織產業“活”的咋樣了?


在公司發展方面能晨經編一直遵循差異化的發展戰略,對於產品也是如此,能晨經編的產品與海寧、常熟市場的產品並不同質化,相反更有盛澤特性。就拿當前市場上非常流行的一款彈力仿皮絨來說,這款面料製成服裝後與真麂皮在外觀上極為接近,由於市場需求大,訂單處於供不應求的態勢,面料成品售價根據不同規格在二三十元/米,極高的產品附加值是市場上普通面料的好幾倍。


能晨經編一直以來都著眼於高端市場,2017年開始能晨經編又與卡爾邁耶深度合作,提升機器的加捻技術。目前,能晨經編擁有50臺卡爾邁耶經編機,年產能在2000萬米左右。


3


大浪淘沙,強者愈強


經歷了近三年“限噴”風暴的“洗禮”,吳江噴水織機和噴水織造企業的數量都在減少,那說明吳江紡織產業集群的競爭力下降了嗎?事實恰恰相反。


截至2018年6月初,盛澤鎮的噴水織機數量從2017年的13.77萬臺降至10.77萬臺,噴水織造企業數量從1600家降至1100多家。總量下降了,但是單家企業的噴水織機數量從原來的86臺上升為95臺,另外單臺織機的平均效益從4000元上漲到6000元,這說明,留存下來的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在不斷增強。


政府限制噴水織機數量,進行總量控制,根本上是為了推動產業升級,淘汰落後產能,提升紡織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那些競爭力強的企業,他們收購弱勢企業看重的不是那些現成的機器設備,而是這些織機所代表的‘生產份額’。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吳江都將進行噴水織機的總量控制,所以,每一臺登記在冊的噴水織機,都代表了一份“生產份額”。


2010年成立的蘇州世濤紡織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眼光長遠”的企業。在建設廠房時,公司董事長張冬林主動聯繫汙水處理廠,希望可以接入排汙管網。由於周邊地形複雜,接管成本過大而作罷。隨後,張冬林投入50多萬元,在廠區自建了一套中水回用系統。


2017年,他又投入50萬元,對這套系統進行升級,提升其淨汙能力。自建中水回用系統,看似增加了成本,但是這套設備每天可以為世濤紡織節省40%左右的治汙成本。隨著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節省的成本不斷上升,而這些節省下來的資金被用於生產設備的更新。


目前,世濤紡織擁有400多臺世界先進的噴氣、噴水織機,自動化程度非常高,節約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張冬林表示“平均算下來,每名工人可同時操作6到8臺噴氣織機。此外,每名工人還能同時操作30多臺噴水織機。


產業發展需要優勝劣汰,“限噴”如同大浪淘沙,留下來的企業都是行業翹楚,而以這些企業為骨幹,吳江紡織產業集群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將更上一層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