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 好的父母都懂得,前半生拼命付出,後半生得體退出

什麼是好的父母?

莫言這樣說:

“父母僅僅會愛並不及格,因為母雞也會愛,何況是真摯的愛的另一面往往是最苛虐的酷政,父母必須接受訓練,具有相當的質量才行。”

北大才女趙婕這樣說:

“我欽佩一種父母,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前半生拼命付出,後半生得體退出,便是好的父母!

好的父母都懂得,前半生拼命付出,後半生得體退出

1、努力拼搏,是對家的守候

什麼是拼搏?努力的意義是什麼?

這個讓很多年輕人迷茫的問題,在歷經世事後,我們才能知道它準確的答案,那就是為了守候自己的家。

好的父母,都會拼盡全力,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眼界、會思考的人,然後把自己的素養、能力、見識,傳給孩子,讓他有一個不一樣的起跑線。

當然,不是說努力拼搏就要離開孩子去大城市,或者賺很多很多的錢,你要努力的,是對生活的態度。

你不能懶惰,不能混日子,不能得過且過的生活,因為你努力一分,孩子就會知道打拼的價值。

就像你不停止學習,孩子就會知道學習是一種自覺。

好的父母都懂得,前半生拼命付出,後半生得體退出

古人語:教子明德,以身作則。

從古至今,教育孩子,都是從做好榜樣開始的。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說:“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只有自己做到,方可教育別人,比如《包拯家訓》裡對後人的訓誡,便是他一生的品格寫照。

就連被譽為“美國最好的教師”的萊福·艾斯奎斯也曾說過:

“我希望孩子們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就首先要做什麼樣的人.”

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我要要拼命付出,不只付出金錢,還要付出陪伴和愛。

前半生,為了孩子努力拼搏,這樣,孩子在需要你的時候,你不會除了慚愧一無所有;

前半生,為了孩子努力拼搏,這樣,孩子會以你為榜樣,養成積極上進的好品質;

前半生,不只為了孩子拼搏,也是為了自己拼搏。人生苦短,總要做些有意義的事,方不負年華。

只有努力拼搏後,你才能理解梁啟超的這句話:“你自己越有本事,你對別人的感情便越純粹”。

好的父母都懂得,前半生拼命付出,後半生得體退出

2、 適當退出,是對孩子的成全

龍應臺在《目送》中說: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父母在孩子的生命中,就是一個不斷退出的過程。

在孩子小的時候,孩子慢慢學會了自己吃飯穿衣服,你慢慢退出了孩子的衣食住行;

在孩子大一點的時候,孩子的日記開始上了鎖,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你慢慢退出了孩子的喜怒哀樂;

在孩子成年後,孩子有了自己的家庭,這個時候,更要懂得退出。

好的父母都懂得,前半生拼命付出,後半生得體退出

很多父母都覺得無論孩子的年齡有多大,也是個讓人不放心的孩子,有著操不完的心。

其實不然,孩子越大,做父母的越要學會退出,學會“不在乎”。這種不在乎,其實是在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

1947年,豐子愷步入知天命之年,便與子女“約法”,強調最多的便是“獨立”,其中一條寫道:

“大學畢業後,子女各自獨立生活,並無供養父母之義務,父母亦更無供給子女之義務。”

同時,子女獨立後,要與父母分居,“雙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屬鄰誼性質,絕非義務”

在豐子愷這樣的要求下,他的孩子都在很早的時候就十分獨立,這也是他們後來的做出成績的主要原因。

做父母的應該明白,孩子已經慢慢長大了,他們的生活終究是他們的。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兒孫自有兒孫福”。

有的父母不放心孩子,覺得孩子自己過不好生活,總是要插手。結果卻發現,孩子開始躲避自己,甚至連朋友圈也屏蔽了自己。

有的父母在孩子結婚後,一心想減輕孩子的負擔,幫孩子做家務,結果卻發現自己的幫忙讓小夫妻養成了懶惰的習慣,甚至變成了“啃老族”。

所以,人生後半場,要學會適當退出,讓孩子自己過自己的人生。不然不只孩子感到不自在,自己也覺得吃力不討好。

適當退出孩子的生活,讓孩子自己體會人生百味,是放過孩子,也是放過自己。

好的父母都懂得,前半生拼命付出,後半生得體退出

3、 往後餘生,把時間留給自己

莊子曰: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

人生在天地之間,就像小白馬在細小的縫隙前跑過一樣,不過一瞬間罷了。

時間從來都是留不住的,一轉眼,那個還“咿咿呀呀”不會說話的孩子,已經可以和自己比肩了。

孩子在長大,做父母的也在老去。這個時候,我們要學會退出,學會放下,學會不在乎,多一點時間給自己。

著名導演馮小剛曾經感嘆道:“年過半百終於活明白了,讓自己高興才是真格的,其他全是瞎掰。”

有這樣一個故事:

少年問智者:“如何才能變成一個自己愉快、也帶給別人快樂的人?”

智者笑答:“有四種境界你可體會其中妙趣。

首先,要‘把自己當別人’,此是‘無我’;

再之,要‘把別人當成自己’,這是‘慈悲’;

而後,要‘把別人當成別人’,此是‘智慧’;

最後,要‘把自己當成自己’,這是‘自在’。

餘生,便把自己當成自己,做一個自在快樂的人。

學會適當放手,就可以發現,夕陽無限好,不畏近黃昏。

好的父母都懂得,前半生拼命付出,後半生得體退出

人生沒有十全十美,總有操不完的心。

不如學會放手,多一點時間給自己,讓自己的生活更加積極樂觀,也是給孩子的另一種言傳身教。

為人父母,在該拼搏的時候拼搏,給孩子帶來親密和安全感,是一種責任。

在該退出的時候退出,成全孩子完整的生活,是一種智慧。

辛苦半生,餘生便留給自己,充盈內心,做真正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