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上海錯失互聯網機遇?其實它早已搶佔了全新的風口!

1950年,上海飛機制造廠250號廠房在徐匯濱江建成,中國第一架水上飛機“飛龍一號”即在此誕生。就在同一年,世界計算機科學的先驅、英國科學家、曼徹斯特大學教授艾倫·圖靈發表題為“機器能思考嗎”的論文,被認為是“人工智能”的最初設想,他也因此被譽為“人工智能之父”。


上海錯失互聯網機遇?其實它早已搶佔了全新的風口!


首位亞裔“圖靈獎”得主、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學院終身教授Raj Reddy

68年後的2018年9月17日上午,首位亞裔“圖靈獎”得主、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學院終身教授Raj Reddy現身原上海飛機制造廠250號廠房遺址,作為學界代表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發言,成為全球焦點。

如今,該廠房遺址已搖身一變成為上海西岸藝術中心,並作為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主會場迎接來自全球的科技大咖和貴賓。這一不期而遇意義非凡,不僅是一次超越時空的碰撞,也預示著AI與上海有著不解之緣。

引領時代潮流:從民族工業搖籃到AI高地

徐匯濱江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搖籃之一,緊鄰黃浦江岸,龍華機場、上海鐵路南浦站、北票煤炭碼頭、上海水泥廠等等眾多工業設施與重要的民族企業均齊聚在此。同時,徐匯濱江也是當時上海最主要的交通運輸,物流倉儲及生產加工基地。


上海錯失互聯網機遇?其實它早已搶佔了全新的風口!


隨著上海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這些帶有時代印記的建築相繼退出了歷史的舞臺。繼2008年上海世博會期間重回人們視野後,它又借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的東風,再一次重獲新生。除了250號廠房之外,原上海飛機制造廠的機庫成為餘德耀美術館、原北票煤炭碼頭“變身”為龍美術館(西岸館)、龍華機場變成了跑道公園、廢棄油罐改建成實驗劇場、水泥廠遺址被改造成“東方夢工廠” 文化主題公園,使徐匯濱江成為上海創建AI之城的重要載體。

目前,在中國商飛公司總裝製造中心浦東基地C919大型客機總裝車間內,C919第三架機的總裝工作正緊張有序進行,預計今年年底之前在上海浦東機場第五跑道首飛。C919大型客機是中國獨立自主研製,也是我國航空產業趕超國際先進水平的開端,意義重大。這架飛機的生產和交付,相關航空製造業上下游產業將得到快速發展,產業集群將加速成型,其整個市場規模將在萬億之巨。這就是為什麼大飛機不僅代表著一個國家航空水平的核心標誌,也是一個國家工業實力的關鍵標誌,更是上海製造業實現飛躍式發展的又一證明。

上海錯失互聯網機遇?其實它早已搶佔了全新的風口!

坐落在上海東南外海的洋山深水港忙碌而井然有序的碼頭上,一批不停穿梭的智能“搬運工”格外引人注目。但如果你走近一看,就會發現竟然“空無一人”。原來,自2017年12月10日起,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動化碼頭開港試生產,憑藉先進的AI、機器人和自動化等技術,港口裝卸實現了24小時作業的自動化操作、遠程操控。它的“大腦”與“神經”是上港集團自主研發的碼頭智能生產管理控制系統和振華重工自主研發的智能控制系統,二者讓全自動化碼頭真正用上“中國芯”,標誌著從“上海製造”到“上海智造”的巨大變革。

“上海製造”一直是上海的城市名片,有著輝煌過往。在150多年的近代工業史中,上海成為中國近代工業產生最早、設廠最多、投資規模最大的城市。早在1978年,上海全市工業總產值已達207億元,佔全國1/8。近200項工業產品產量位居全國第一,70多項工業產品趕上或接近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湧現出上海牌手錶、蝴蝶牌縫紉機、鳳凰牌自行車、海鷗相機等經典品牌。進入新世紀以來,上海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實施創新發展戰略,培育了汽車、電子信息、成套設備、石油化工及精細化工、精品鋼材、生物醫藥六大支柱產業。


上海錯失互聯網機遇?其實它早已搶佔了全新的風口!


當前,上海實施調整創新戰略,在著重培育六大重點支柱產業的同時,以“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為引領,以戰略新興產業培育和中高端升級為導向,實現了持續穩定增長,上積極落實“中國製造 2025”,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製造、生物醫藥與高端醫療器械、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裝備、高端能源裝備、新材料、環保等戰略新興產業,推動傳統優勢產業的技術升級改造,助力人工智能產業發展。

2017年11月14日,上海率先發布人工智能指導政策,即《關於本市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實施意見》。該政策提出全面實施“智能上海(AI@SH)”行動,加快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到2020年基本建成國家人工智能發展高地。

與此同時,上海已湧現出了一批人工智能細分領域的默默耕耘的“穩形冠軍”,在智能駕駛、智能機器人等領域方面均達到全國領先水平。2018年3月,上汽集團和蔚來公司被授予國內第一張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用車牌,開啟無人駕駛汽車上路測試。作為中國智能駕駛領域的領跑者,上汽集團於2013年開始啟動智能駕駛系統關鍵技術自主研究,與Mobileye、英飛凌、中國移動、華為、英偉達、高通等國際領軍企業開展戰略合作,已在高速及城區智能駕駛技術、智能駕駛控制器技術、V2X 整車應用關鍵技術、高精度地圖技術方面形成深厚的技術積累。


上海錯失互聯網機遇?其實它早已搶佔了全新的風口!


在機器人產業發展方面,截至 2017 年底,上海已擁有機器人及系統集成相關企業 100 家。2017 年,重點工業機器人企業(8 家)的產量達 5.88萬臺,佔全國工業機器人產量近一半,總產值達到 363.7 億元。國際機器人四大廠商瑞士 ABB、日本發那科、日本安川電機、德國庫卡均將中國總部設在上海。國內的新松機器人、彩虹魚、哈工大機器人集團等知名機器人企業也紛紛登陸上海,同時新時達、沃迪等一批工業機器人企業加速成長,都處於行業內領先地位。

在工業機器人產品應用領域,上海品牌在搬運、碼垛、堆垛、打磨、取放等領域,市場佔有率都實現持續走高。例如,沃迪自動化的機器人在碼垛領域市場佔有率超過了 30%、新松 AGV 市場佔有率為 13.2%。另外,上海機器人企業具有很強的系統集成能力,機器人產品在電子信息等高度模塊化領域和高鐵等複雜產品的集成解決方案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目前,上海機器人產業上下游配套產業鏈齊全,已形成機器人研發、生產(整機&零部件)、系統集成、檢測認證、服務應用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總體處於全國領先水平。

如今,上海產業已經具有智能芯片及傳感器、機器人及智能硬件、智能無人系統及軟件全產業鏈基礎。同時,目前上海人工智能產業鏈已較為齊全,配套體系相對完善,相關產業也已形成了較成熟的產業技術和商業模式,智能駕駛、智能機器人等領域達到全國領先水平。

創新驅動:構建全球有影響力的AI生態圈

創新驅動,不僅在於工業製造,更需要成熟的軟件和信息服務業作為支撐。人工智能的發展最核心的是信息的處理運用,自然也離不開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的支持,以實現軟硬件相結合。

近年來,上海憑藉在軟件和信息服務的良好基礎,以助推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2017 年上海實現信息產業增加值 3274.78 億元,比上年增長 12.1%。2017 年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 1862 億元,佔 GDP 比重達到 6.2%,同比增長 18.9%。上海的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繼續向高端領域發展,服務化、網絡化及平臺化特徵明顯,各類創新活動和新興業態模式持續湧現並迅速成長,部分領域已佔據國內領先地位。


上海錯失互聯網機遇?其實它早已搶佔了全新的風口!


從2017年以來,中電科、海爾、特斯拉、阿里巴巴、騰訊、小米、商湯等平臺型創新型企業先後與上海市政府簽約。同時,包括阿里巴巴、騰訊、百度、華為、微軟、亞馬遜等國內外知名科技企業,都將在上海設立人工智能科研機構。據瞭解,在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期間,共有20個瞄準人工智能產業鏈、創新鏈、價值鏈關鍵核心領域創新項目簽約。包括有1個基金、3個研究院、8個AI創新平臺和8個AI創新中心(實驗室)。

其中亞馬遜AWS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將集聚全球頂尖AI人才,參與和開發開源深度學習框架生態系統;微軟上海研究院暨微軟—儀電人工智能創新院開展AI前沿基礎研究和關鍵共性技術攻關;百度(上海)創新中心專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創新創業服務,全面開放110項以上的AI能力;G60腦智科創基地將建設腦科學與類腦智能功能平臺;商湯科技加速構建新一代AI超算中心,未來可超過50億億次每秒算力,大大提升上海AI創新力。

“人工智能從娃娃抓起”,目前AI人才的培養已成為影響一個城市AI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據領英《全球 AI 領域人才報告》顯示,國內 70% 的 AI 人才集中於北京和上海,其中北京約佔 34.1%,上海佔 33.7%,可見目前全國已有1/3人工智能人才集聚上海,並在計算機視覺、語音語義識別、腦智工程等領域掌握話語權。


上海錯失互聯網機遇?其實它早已搶佔了全新的風口!


另據《中國經濟的數字化轉型:人才與就業》報告指出,“上北深廣杭”引領數字人才,其中上海的數字人才數量最多。專業人才集聚不僅推進著各產業更迭,也為勞動力市場帶來顛覆性改變,數字技術人才成為人工智能領域發展重要支撐力量。

目前,上海已形成科研專家到技術人才再到學科人才的梯度人才高地優勢。在擁有毛軍發、陳杰、吳志強、張旭等一批人工智能領域院士的同時,上海各大高校還在積極佈局人工智能相關的研究機構。例如,復旦已設立類腦智能研究院,交大也成立了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上海顯然在人才培養及專家團隊建設方面擁有獨特優勢。

此外,上海具備產業轉化的有利條件,海量數據資源是人工智能訓練和應用的助燃器,目前上海已建成法人庫、實有人口庫和空間地理庫三大基礎數據庫,數據交易中心日均數據交易量佔全國 50%。上海還積極深化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打造千兆寬帶接入網和覆蓋全城的窄帶物聯網,每年滾動扶持 100 項智慧城市及大數據創新項目,還支持市高院、司法局等率先運用人工智能,鼓勵徐匯、長寧、楊浦、黃浦等區為企業開放大量應用場景。

從全球人工智能產業地圖上看,上海擁有325家人工智能重點機構,幾乎囊括了人工智能全部領域,並已將科研機構、高校、平臺、孵化機構、相關園區都納入其中,應用類、技術類、產業類機構等種類齊全。


上海錯失互聯網機遇?其實它早已搶佔了全新的風口!


同時,為了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上海已確立了“張江-臨港”人工智能創新承載區、“徐匯濱江-漕河涇-閔行紫竹”人工智能創新帶、華涇北楊人工智能特色小鎮、上海松江洞涇人工智能特色產業基地等,為人工智能產業聚集效應的發揮提供基礎保障。

位於靜安區的市北高新園區,儘管佔地僅3.13平方公里,卻集聚了國內知名的大數據和雲計算產業企業。落戶園區才一年多的上海大數據交易中心,彙集相關領域合作的公司近50家,將為上海人工智能全產業鏈的集聚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除了基礎研發之外,人工智能產業更重要的是其他產業進行深度融合,實現產業的規模化發展,上海有非常良好的環境促進人工智能的進一步拓展應用。目前,上海充分結合AI等新技術、新方案,以全新的姿態給世人帶來驚喜,並深入金融、製造、教育、交通、健康、零售服務等各行各業,助力各行各業實現轉型升級。

2018 AI@SH行動報告中清晰地展現了上海各區人工智能發展的重點佈局。例如,徐彙區著力發展智能醫療、AI芯片和智能安防;浦東新區重點發展AI芯片製造和智能識別;長寧區焦聚智能識別、智能教育;閔行區以智能識別、智能醫療、智能金融和無人駕駛為重點;楊浦區、黃埔區、靜安區分別關注智能教育和智能識別、以智能金融、和大數據等領域;嘉定以無人駕駛、人機交互、智能醫療為重點發展領域;寶山區和松江區以機器人、青浦區以智能識別和行業應用、奉賢區以智能健康等為發展領域。


上海錯失互聯網機遇?其實它早已搶佔了全新的風口!


用谷歌首席科學家李飛飛的話來說,上海有大量的應用場景和豐富的數據資源,前沿的理論研究和國際化的人才隊伍,這些優勢是人工智能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同時,憑藉企業、科研以及應用落地等全方位的AI佈局,上海已初步建成了有全球影響力的AI生態圈。

展望未來:AI賦能新時代,上海在行動!

在億歐智庫發佈的《2017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城市排行榜》中,上海以成熟的市場環境和政策的迅速跟進,為培育人工智能打下了堅實根基,排名全國第二,僅次於北京。同時,上海也憑藉企業規模、政策、學術、產業及資本等的全方面優勢在創新創業高度、速度等方面均遠超其他城市,成為國內炙手可熱的AI熱土。

不僅如此,目前上海正不斷積極引進和培育各類人工智能領域企業,以 BAT、網易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以微軟、AR、IBM 為代表的國際人工智能領軍企業,還有依圖科技、聯影智能、平安好醫生、微鯨科技、安碩信息、易寶網絡、優刻得、愛回收等一大批人工智能和大數據領域的獨角獸企業,幾乎涵蓋了大數據、金融、醫療、智能製造、教育等所有人工智能領域。


上海錯失互聯網機遇?其實它早已搶佔了全新的風口!


如果說互聯網代表著草根逆襲的話,那AI產業則是科學家、數據專家、技術專家以及工程師發揮真才實學的舞臺,也是展現一個城市創新發展的重要指標和象徵。雖然上海沒有孕育出像BAT這樣的行業巨頭,但BAT和其他科技和互聯網企業從來都不曾忽視上海,同時上海一直是它們重要的市場和研發基地,也因此為上海AI產業的騰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正如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所說,上海不必再糾結是否錯過了BAT。這並不等於上海不要BAT,關鍵是怎麼培育、吸引未來的BAT。由此可見,作為AI高地和生態圈的上海,早已將眼光放在了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上,勢必將培育和吸引更多的互聯網和科技企業,並孵化出AI領域自己的BAT巨頭。

AI賦能新時代,上海在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