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9 這裡曾是黨培養抗戰文藝人才的搖籃,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在此召開

  • 魯迅藝術文學院舊址,也是中共六屆六中全會舊址,位於延安城東北5公里橋兒溝,該舊址現存教堂(魯藝禮堂)一座,魯藝各系及工作人員住過的石窯洞52孔(包括2個過洞),瓦房15間。魯藝禮堂原是西班牙傳教士易興化1931年在橋兒溝修建的一座教堂,也是當時延安惟一的西方羅馬式風格建築。

這裡曾是黨培養抗戰文藝人才的搖籃,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在此召開

魯迅藝術文學院舊址入口

這裡曾是黨培養抗戰文藝人才的搖籃,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在此召開

魯藝禮堂

  • 魯迅藝術學院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為培養抗戰文藝幹部和文藝工作者而在延安創辦的一所綜合性文學藝術學校,1940年後更名為“魯迅藝術文學院”,簡稱“魯藝”。

這裡曾是黨培養抗戰文藝人才的搖籃,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在此召開

魯藝禮堂內主席臺原貌

這裡曾是黨培養抗戰文藝人才的搖籃,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在此召開

音樂系、戲劇系舊址

  • 1938年2月,毛澤東和周恩來領銜,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揚等人聯名撰寫《創立緣起》,發起創立魯迅藝術學院。文中說,藝術是宣傳、發動與組織群眾的最有力的武器,培養抗戰的藝術工作幹部已是不容稍緩的工作,因此創立魯迅藝術學院,要沿著魯迅開闢的道路前進。中共中央委託沙可夫、李伯釗、左明等人負責籌建魯迅藝術學院。此時,寧、滬等地大批文藝工作者陸續來到延安,為魯藝的創辦創造了條件。

這裡曾是黨培養抗戰文藝人才的搖籃,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在此召開

魯迅藝術學院院內風景

這裡曾是黨培養抗戰文藝人才的搖籃,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在此召開

美術系、文學系舊址

  • 1938年4月10日,魯迅藝術學院在延安正式成立,毛澤東出席成立大會並講話,他說:“要在民族解放的大時代去發展廣大的藝術運動,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的指導下,實現文學藝術在今天的中國的使命和作用。”4月28日,毛澤東在魯藝發表演講時說:“魯迅藝術學院要造就具有遠大的理想、豐富的鬥爭經驗和良好的藝術技巧的一派文藝工作者,這三個條件缺少任何一個便不能成為偉大的藝術家。”毛澤東還為魯藝題寫了校訓:“緊張、嚴肅、刻苦、虛心”,並題詞“抗日的現實主義、革命的浪漫主義”。魯藝的教育方針是:團結與培養文學藝術的專門人才,致力於新民主主義的文學藝術事業。

這裡曾是黨培養抗戰文藝人才的搖籃,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在此召開

音樂系教室內周恩來轉贈的鋼琴

這裡曾是黨培養抗戰文藝人才的搖籃,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在此召開

魯藝禮堂右側面

  • 在延安七年半的時間裡,魯藝開辦了文學、戲劇、音樂、美術等系,共培養學生685人,其中文學系197人,戲劇系179人,音樂系162人,美術系147人。穆青、賀敬之、馮牧、李煥之、鄭律成、劉熾、莫耶、王昆、成蔭、羅工柳、李波、時樂蒙、於藍等文學家、藝術家均為魯藝學員。期間,魯藝先後創作了諸如《白毛女》、《南泥灣》、《兄妹開荒》、《黃河大合唱》等一大批極富影響力的音樂歌劇作品,並編輯出版了《文藝戰線》、《草葉》等文藝刊物,組織了多次有影響的美術作品展覽。活躍了敵後抗日根據地軍民的文化生活,振奮了中國軍民的抗戰熱情,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積極貢獻,並對中國現代文學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魯藝是培育抗戰文學藝術人才的基地和搖籃,同時也為發展新中國文學藝術事業奠定了基礎。

這裡曾是黨培養抗戰文藝人才的搖籃,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在此召開

魯藝圖書室

這裡曾是黨培養抗戰文藝人才的搖籃,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在此召開

魯藝禮堂一角

  • 中國共產黨第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於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在延安橋兒溝召開。參加會議的中央委員和黨中央各部門、全國各地區的領導幹部共55人,是黨的六大以來到會人數最多的一次中央全會。毛澤東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六中全會作政治報告,題目是《抗日民族戰爭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展的新階段》。

這裡曾是黨培養抗戰文藝人才的搖籃,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在此召開

魯藝禮堂內全景

這裡曾是黨培養抗戰文藝人才的搖籃,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在此召開

魯藝禮堂內部前牆

  • 全會批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央政治局的路線,糾正了王明右傾投降主義的錯誤,明確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統一了全黨的思想、推動了黨的各項工作迅速發展。

這裡曾是黨培養抗戰文藝人才的搖籃,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在此召開

魯藝冼星海舊居

這裡曾是黨培養抗戰文藝人才的搖籃,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在此召開

魯迅藝術學院院內風景1

  • 歡迎朋友們留言討論。您好的每一次轉發、點贊都是我創作的無限動力,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指正。我是光明雪,謝謝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