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0 美國的“愛國主義教育”不多?真實情況是無處不在

美國的“愛國主義教育”不多?真實情況是無處不在

(美國休斯敦兒童慶祝美國獨立日。新華網記者 張永興 攝)

近來,“愛國主義”常常在國內被汙名化,一些人不時抨擊學校的思想政治課、諷刺組織學生看愛國主義電影、參觀抗戰紀念館的活動,稱這是“政治洗腦”,談到“愛國者”就辱之為憤青,這些人往往還表示“美國奉行民主體制、言論自由,所以美國才不會對國民進行這類‘愛國主義教育’”。實際上,這樣的說法是有偏差的,美國不止是重視對國民的愛國主義教育,甚至可稱為世界上最注重愛國主義教育的國家。可以說,“愛國主義教育”在美國以不同方式、不同渠道、對各個人群進行全方位覆蓋。

美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始於兒童時期,在青少年時期更有所強化,其教育手法多樣,往往通過歷史課、愛國主義實踐教育、參加童子軍活動等系統培養國民對國家的自豪感、榮譽感。美國的愛國主義教育非常注重儀式感,4歲的美國孩子每天在幼兒園上課前的第一件事就是向美國國旗宣誓效忠,宣誓由高年級的學生在廣播裡領讀,其他孩子在教室裡起立,右手撫胸,跟讀。孩子們宣誓要“向美利堅合眾國國旗及其所代表的共和國效忠”,如果有家長送孩子的時候碰上宣誓,則不能再走動,而是停下來一起完成宣誓儀式。當孩子再長大些,開始接受系統的K-12學制教育時,美國本土歷史教育便成為其中的重要內容。美國以法律的形式規定各級各類學校都必須開設美國曆史課程,通過歷史教育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美國根據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對學生進行不同側重點的歷史教育。如,小學生主要學習歷史故事、歷史偉人,中學生側重學習歷史事實、歷史過程,大學生側重歷史的理論分析。其中,美國很多高中都要求學生必須學習一年的美國曆史才能夠拿到學分畢業。

另外,課堂之外的愛國主義實踐教育與童子軍活動成為相關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補充。如,很多美國人在學生生涯中,都有機會在學校的組織下集體參觀首都華盛頓。美國輿論認為,參觀首都能夠培養學生對於美國政治制度和國力的直觀認識,提升作為美國人的光榮感,增強學生的政治自信。而美國創建於1910年的“童子軍聯合會”對青少年群體的影響則更為直觀、深遠。據2016年的數據顯示,其青少年成員達到230萬,有近100萬志願者。它組織舉辦民間軍訓,接受政府、軍隊、退伍老兵資助,培養大批訓練有素的潛在兵員。從影響來看,它對美國的國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美國前總統傑拉爾德·福特曾對他的童子軍經歷讚不絕口,稱“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如果沒有童子軍精神,我不會成為一名好的運動員,不可能成為一名好的海軍軍官,也不可能成為一名好的參議員,更不可能成為、做好一名隨時都能夠做好一切準備的總統。”

愛國主義教育並不止於學生階段,即使走出校門之後,美國仍然會通過各種形式激發民眾的愛國主義熱情。如,美國的全國性公共假日中,一半以上都與愛國主義教育有關,如馬丁·路德·金日、總統日、獨立日、陣亡將士紀念日等,這些節假日往往伴隨著全國各地的慶典和遊行,同時,政治家、媒體報道和社交媒體評論也見縫插針地時刻提醒美國公民這是一個多麼偉大的國家。如,美國的各種大型活動,經常會邀請大牌明星獻唱國歌,不但由此實現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全民滲透,也可以對參與者有效塑造集體意識,激發強烈的愛國情感。再如,美國電影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好萊塢從來都不缺戰爭題材影片。《我們曾經是戰士》《獨立日》等戰爭電影向美國人展現了美國的軍事實力;《星際穿越》《星球大戰》系列科幻電影在講述奇妙故事的同時,也展現了美國的高科技技術;《阿甘正傳》《了不起的蓋茨比》等電影還用藝術的形式成功呈現了美國曆史的發展,激發了美國人共同的愛國情感。如果從愛國主義教育的角度去分析美國電影,就會發現其所運用的題材種類和層次之豐富,遠超很多國家。

總之,美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可謂“無孔不入”“潛移默化”,以致於“愛國主義”成為一種“不容置疑”和“不容辯解”的“政治正確”。一旦貼上“不愛國”的標籤,個人往往會被別人用更苛刻的眼光來評價和議論。其中較為典型的例子如獲得2016年裡約奧運會體操女子團體金牌的美國名將道格拉斯,她因為在頒獎儀式上國歌奏響時刻沒有把手放在胸前,被不少美國網民視為對國家“大不敬”。最終迫於網民壓力,她不得不在幾天後做出了道歉。可見,某些人所稱“美國就不會有太多愛國主義教育”的言論實在是不符合事實。

(參見:《西征網:美國人不搞愛國教育?可拉倒吧!》《美國中小學的愛國主義教育及啟示》《美國人如何理直氣壯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美國研究】周鑫宇 蘇溢:美國如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美國的愛國教育,比你想的更無孔不入》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