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六枝特區關寨鎮過瓦村彝族根雕藝人張玉友 傾其所有振興鄉村傳統文化

六枝特區關寨鎮過瓦村彝族根雕藝人張玉友 傾其所有振興鄉村傳統文化

張玉友捐資舉辦的過瓦村彝族火把節。

核心提示

鄉村振興必然包括鄉村文化的振興。六枝特區關寨鎮過瓦村的彝族民間根雕藝人張玉友,不僅將自己釀酒、養豬賺的錢用來籌辦火把節、祭山節,還動員妻子兒女及寨鄰積極投身於彝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中來,使當地彝族文化與民間根藝得到有機結合並逐步實現振興。

王鵬升 彝家漢子愛上根雕

走進張玉友家三層石磚結構的小樓,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根雕藝術品展現在我們眼前: 有的像仙鶴亮翅,有的像雄鷹高飛,有的象玉龍神舞,有的如大象亮鼻……總之,張玉友的藝術殿堂充滿著生機與活力,彰顯了根雕藝術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

現年六十歲的張玉友,是一位對彝族文化充滿自信的彝家漢子,臉上常常浮現出善良、熱情、可親和喜悅的面容。他說,他喜歡彝家的根雕藝術,源於對張家世代工匠藝術文化的傳承。他們家世代從事彝族民居建築,在過瓦村也是遠近聞名,尤其傳到大伯張金政、二伯張國周這一代就更有影響力了。尤其是二伯張國周,除了按照彝族民居特點給當地彝家人起房建屋外,還在民居的房屋上雕花刻朵,他雕刻的木窗上有花有鳥,有獸有人,有仙有神,栩栩如生,美不勝收。大伯張金政制作的彝家祭祖用的“嘎房”,是按照祖傳工藝傳統藝術精雕而成,有龍頭,有佛像,有花燈, 有貢果,內容豐富多彩,寄託了彝家人對逝者的感恩與崇敬之情。

張玉友就是在這樣的彝族藝術世家成長起來的,耳濡目染,在父輩的親切指點下從事彝家的民族民居建設。後來進入中專,踏進社會,邁入了大千世界,眼界寬了,又愛上了根雕這門藝術,並決心通過根雕把彝族的傳統文化世代傳承下去。

張玉友的根雕藝術展廳中,陳列著他創作的作品四百多件。他說,這些根雕大的價值幾十萬元,小時也要上百元,這些根雕都是他在鄉村購買的樹兜,或自己上山挖出來,經過精雕細琢而成。製作根雕要靠人的智慧去挖掘文化的內涵,靠自已的靈感和想象去創作,靠自己靈巧的雙手去完成。許多人都想購買我的根雕,但我都不賣,主要思考在有生之年,在我的家鄉過瓦村建一個彝族生態活化博物館。

勤勞夫婦樂善好施

張玉友除了喜歡根雕藝術,還十分喜歡彝族的歌舞、祭祖大化,如每年的祭山節,他都要帶領全村彝胞到村寨的每家每戶掃火星和到山上祭神樹,他還動員妻子陳天美參與彝族歌舞的演出,並積極出資支持彝族文化的傳承。他的兒子張林,現任六枝特區彝學會會長,每年都要舉辦六枝彝族大化藝術的傳承節慶活動。他同妻子陳天美不僅積極參與,而且捐錢獻物,傾力支持。

他們夫婦一生勤勞,創辦了一個養豬場,每年養豬上百頭;創辦了一個烤酒作坊,每年烤酒上千斤,年收入可達幾十萬元,可都無私支持彝族文化的傳承。六枝彝學會分別於2015年2016 年兩次在過瓦村舉辦彝族火把節和祭山節活動,他們家第一次就捐贈了十八萬元,第二次就捐贈了二十二萬元。主要用於會場佈置、購買牛羊、支付演員費用、交通音響器材費用及款待來賓等。他們還動員全家老少、兄弟姐妹、侄兒侄女、親朋好友以及全村老少,積極投入參與整個活動的演出及後勤服務之中。

張玉友還有一顆孝涕之心。他的岳母陳少英老人已是八十多歲的高壽了,他常常與妻子陳天美一起,把岳母接到家中小住。他說,自已的父母已經去世了,岳父也走了,岳母也是自已的親生母親。“感謝岳母送給我一位賢惠的妻子,我一定把彝家孝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傳承下去,為後代子孫作榜樣。”張玉友的妻子共有九個姊妹(八女一男),作為大姐和大姐夫,他們的姊妹有什麼困難,有什麼需要,他們都積極幫助。

做好點滴事樹立好榜樣

張玉友還有一顆大愛之心。他們的家門上貼有這樣的春聯:“處事謙和萬事成,為人耿善百年壽”。過瓦村是一個典型的彝族村寨,有的彝族同胞家庭十分困難,他們一家都會站出來幫助。有一戶極貧的彝族同胞,1986年,他76歲的老母親仙逝,家中無人照管,是張玉友全家花800元買了一口棺木,動員全村父老鄉親把老人送上了山,使之入土為安。還有本村的彝胞安紹成是一個殘疾人。老婆眼睛不好,缺衣少食,逢年過節,張玉友都要送錢送米上門。這樣的事例不勝杖舉,他說:“我這樣做是以良心為根本,發自真心,出於真情,不需要回報。”

談到人生感悟時,張玉友說,他這一生為家鄉為民族,尤其是在民族文化傳承方面做了一點有益的事情,目的是為了繼承彝家的優秀傳統文化,開拓民族智慧,提升民族素質,把這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做好,讓彝家的優秀傳統文化世代相傳,讓彝家文化永不失落。

當談到人生的價值追求時,他說,孝悅、忠信、善良、友愛是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更是彝家人的傳統美德,有孝才有家,有悅才有愛,沒有父母就沒有今生,沒有國家就沒有小家。自己所做的點滴之事,就是為後代子孫做一個好的榜樣,把孝悅、忠信世代傳承下去,把功德留給後人作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