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民國時期的國立大學都分佈在哪些省?

民國時期的國立大學都分佈在哪些省?

國立大學意為“國家設立的大學”,即由中央政府教育部門設立並直接管轄、校長由中央政府或國家教育管理部門任命、經費來自國庫、冠以國立之名稱的公立大學。除美國等少數國家外,多數國家的國立大學往往是該國最高水平的大學。中國只在民國時期設立過國立大學,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國立大學一律去掉“國立”二字,從此中國大陸地區不再存在以“國立”冠名的大學。

民國時期的國立大學都分佈在哪些省?

晚清以來,在西方列強的影響下,中國雖先後出現教會大學、私立大學及國立大學等多種類型的高等學校,但在整個民國時期,國立大學依然是中國大學的主體與主流。正如有學者指出的,“近代國立大學的發展經歷了起始、快速增長、過渡探索、整頓規範、內遷、整頓恢復等六個階段,其發展的過程是一個國立化的過程,更是一個自我救贖的過程”。綜觀民國時期大學的國立化歷程,其基本與民國國柞相伴始終,且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北洋政府時期的大學國立化,二是國民政府時期的大學國立化。

民國時期的國立大學都分佈在哪些省?

北洋政府時期,民國初建,為“盡掃專制之流毒,確定共和,普利民生,以達革命之宗旨,完成國民之志願”,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於1912年2月發佈《普通教育暫行辦法》,規定“從前各項學堂,均改稱為學校。監督、堂長應一律改稱校長”。同年9月,教育部根據臨時教育會議的決議,宣佈廢除清末“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之教育宗旨,代之以“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並陸續頒佈一系列法令與規程,重新修訂學制,建立新的學校系統,是為“壬子癸丑學制”。至1922年“壬戌學制”和1924年《國立大學校條例》等的頒行,中國現代大學制度的設計基本完成了從模仿日本到模仿美國的轉變。此階段雖經歷了封建主義教育的復辟活動,但高等教育仍有較大發展,不僅大學的數量與規模有所擴大,層次有所豐富,而且大學的類型也得到多元化發展,大批的舊式學校、學院及學堂被改造為各類大學。其中,創建於清末的京師大學堂、北洋大學堂、山西大學堂及三江師範學堂先後被民國教育部接收改造為國立北京大學(1912年)、國立北洋大學(1913年)、國立山西大學(1918年)與國立東南大學(1921年),成為中國歷史上的首批“國立大學”。此外,北洋政府統治晚期,在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省立廣東法科大學、省立廣東農業專門學校基礎上,還合併成立了國立廣東大學。

民國時期的國立大學都分佈在哪些省?

1927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勝利,從形式上實現了國家統一,開始進入國民政府統治時期。此時期又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政局相對穩定的國民政府統治前期,即“黃金十年”(1927一1937年);二是抗日救亡及民族解放戰爭時期,即1938-1949年的國家動盪期。在“黃金十年”中,國民政府為加強對高等教育的控制,頒佈了《大學令》等一系列教育法規,不僅確立了高等教育的基本制度。還利用收回教育權運動加快了國立大學的設立速度,期間增加了9所國立大學,僅1927年就先後設立了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更名為國立中央大學)、國立勞動大學、國立同濟大學、國立第三中山大學(1928年更名為國立浙江大學)、國立暨南大學、國立第二中山大學(又稱國立武昌中山大學,1928年改建為國立武漢大學)6所國立大學,1928年增設國立清華大學,1930年增設國立青島大學,1931年又增設國立四川大學。

民國時期的國立大學都分佈在哪些省?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中國又陷入外患內憂的動盪期,尤其在八年抗戰期間,由於日寇的瘋狂破壞,包括文化教育在內的國民事業遭受重創。但在國民政府頒佈的《總動員時督導教育工作辦法綱領》和《戰時各級教育實施方案綱要》等抗戰時期教育政策的指導下,此一時期的大學國立化進程不僅沒有受阻,反而在逆境中得到長足發展。總體而言,這一時期的大學國立化主要有三種情形:一是省立大學和私立大學由於辦學經費緊張而順勢改為國立,如省立廣西大學、省立安徽大學、省立河南大學、私立南開大學、私立復旦大學、私立廈門大學等先後改為國立大學。二是戰時被迫內遷的數所大學聯合或合併辦學成立臨時國立大學,如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7年)由國立清華大學、國立北京大學、私立南開大學三校遷往長沙聯合組成,後再遷昆明改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國立西安臨時大學(1937年)由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國立北洋工學院三校遷往西安聯合辦學,後再遷漢中改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此類大學大都隨著戰局的變化而分立或解散復原。三是因政治時局之需新設或接收改造國立大學,如國立中正大學(1940年)、國立英士大學(1943年)、國立臺灣大學(1945年)、國立政治大學(1946年)和國立長春大學(1946年)等。 縱觀民國時期大學的國立化進程,既有中國官方辦學歷史傳統的文化內因,又有政治、戰爭、經濟等客觀存在的壓力外因,是兩者合力推動的歷史產物。具體而言,其設立次第大致如表1所示:

民國時期的國立大學都分佈在哪些省?

民國時期的國立大學都分佈在哪些省?

民國時期的國立大學都分佈在哪些省?

民國時期的國立大學都分佈在哪些省?

民國時期的國立大學都分佈在哪些省?

據《第二次中國教育年鑑》和《第三次中國教育年鑑》記載,民國時期全國最多共設過國立大學32所(見表2),其中北京3所,上海4所,江蘇、天津、浙江各2所,吉林、遼寧、湖北、山西、陝西、四川、廣西、廣東、湖南、江西、重慶、安徽、山東、河南、貴州、甘肅、福建、雲南、臺灣各1所。

民國時期的國立大學都分佈在哪些省?

由表2可見,民國時期的國立大學在總量上雖然不多,但在各省份的具體分佈上基本呈現為“扁平化結構分佈格局”,即大部分省份至少有一所國立大學,如雲南有云南大學,河南有河南大學,山西有山西大學,未出現明顯的兩極分化現象,這與民國政府較為注重大學區域分佈是分不開的。有研究指出,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大學的創建多以自發狀態進行,主要密集分佈在現代工商業發達的東部地區

民國時期的國立大學都分佈在哪些省?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由於中央權威的加強,政府給予了教育更多的關注。如1931-1932年,國民政府邀請國際聯盟教育專家考察團來華調查中國教育發展情況,考察團指出中國高等教育存在區域佈局不均衡的問題。針對這一狀況,國民政府教育部採取了重新改組與合併大學的方式,對大學區域分佈進行了合理化與均衡化調整。但遺憾的是,隨後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相繼爆發,民國時期所設的國立大學在動盪中大多並未按照最初的規劃得到良好發展。不過,從長遠看,它們為後來新中國的高等教育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

民國時期的國立大學都分佈在哪些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