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3 美國教授眼裡的優秀學生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本文作者Betty Wong, 是留學美國網站IntroAmerica的創始人,曾於2003至2007年間作為管理學院的成員之一在巴魯克學院(紐約市立大學)教授本科創業課程。 她也曾在鳳凰城大學的網絡課程中教授本科和研究生的市場營銷課程, 並曾作為紐約州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中山大學的客座講師。

你具備成為美國高校優等生的條件嗎?根據你的背景和性格不同,這可能是一個不容易回答的問題, 因為那些使你在一種文化中成為優等生的一切,可以使你在另一種文化中成為差等生。

在2003到2007年之間,我在紐約市立大學的巴魯克學院教過一些本科的創業課程。 巴魯克是美國最具多元文化的校園之一, 擁有來自160多個國家,講110多種不同語言的學生。* 這意味著我在這些課程中也教了一些中國,或者說亞洲學生。以下是我觀察到的一些現象。

我想說的是,成為一個美國高校的優等生,要求一個學生好學、好問和外向, 以及懂得“幫助”你的教授記住你。美國教授喜歡學生在提交作業和論文之外參與討論和提問。 只完成作業是不足夠的,要想得到A恐怕需要更多的互動。 我在一些課堂上經常提到, 特別是大的集體課上, 讓教授認識每一個學生是很困難的。但同時我也承認, 那些公開發表意見的學生是最容易被教授記住的。 所以如果你想得到A,讓教授更容易記住你, 你就需要分享觀點, 提問,或者回答提問。

你也許並不習慣這種互動, 特別是你曾經所在的教育環境可能並不是很鼓勵互動,而是崇尚“沉默是金”。 許多學生由海外學校申請過來,那裡的課堂可能很擁擠。學生們可能相信要想在美國實現學業成功的最好方式還是和以前一樣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在美國高校的最基礎課程中,這也許還有可能,但是當你進入高級課程,這種理論是大錯特錯的。

老實說,我自己也是在中國家庭長大的,家裡並不鼓勵我在飯桌上大聲講話和發表意見。年輕的時候我也有些害羞,不太願意參與到課堂的討論中。所以我諒解那些總是坐在教室後排、認為必須確定自己的答案百分百正確才發言的學生。

你也許認為這只是發生在本科的情況,我必須解釋一下。我曾有幸作為哥倫比亞商學院的客座講師,那是一個國內頂級的商學研究院, 而我發現我仍然需要鼓勵中國和其他一些亞洲國家的學生髮表意見。我也高興的看到,新一代的學生更願意和他們的導師進行更多的互動。美國的教育系統並不要求死記硬背式的學習,而是鼓勵和獎勵互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