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5 美國人正在放棄民主嗎?美國國民身份認同焦慮

美國人正在放棄民主嗎?美國國民身份認同焦慮

會議現場。中國社會科學報駐華盛頓記者 王悠然/攝

7月17日,智庫“新美國”(New America)舉辦主題為“美國人正在放棄民主嗎”的研討會。與會專家分析了美國民眾對美式民主價值觀、規範與程序之看法的民意調查結果,探討了美國民眾對國家的期待、如何增強美國人對民主的信心等問題。

民眾對美國民主現狀不滿

“新美國”政治改革項目高級研究員李·德魯特曼(Lee Drutman)介紹了美國民主基金會選民研究小組開展的“選民調查”和全球性民調“世界價值觀調查”所反映的情況。1995—2011年,認為美國需要一位強權領導人、反對民主制度、美國應實行軍事統治的這三類受訪者,比例均在增長;2011—2017年,前兩類受訪者比例下降,後一類受訪者比例仍略有增長。這大體上是一個好現象,但只有54%的受訪者在回答5個有關民主的問題時,對每個問題都給出了支持民主的回答。德魯特曼說,從更長期來看,至少有一部分美國人一直保持反民主的態度,儘管過去美國領導人一向是美式自由民主的捍衛者、引領者。今日,認為民主制度不好、強權領導人好的美國人,大多來自於經濟上持自由主義立場,文化上持保守主義立場的群體,而美國並沒有一個政黨能代表這群人。

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美國政治輿論研究副主任喬斯林·凱利(Jocelyn Kiley)介紹,在皮尤中心今年開展的調查中,40%的受訪者認為,美式民主現今“運行得一般”;只有18%的受訪者認為“運行良好”,其中“共和黨成員或支持者”比“民主黨成員或支持者”多23%;61%的受訪者稱,美國政府的基本設計和結構“需要重大變革”,其中“民主黨成員或支持者”比“共和黨成員或支持者”多33%。該調查還列出了評估美國民主制度的23個要素,大多數受訪者認為這23個要素都非常重要,但美國僅在8個要素上做得較好,例如,84%的受訪者認為“所有人的權利和自由都應得到尊重”非常重要,但只有47%的人認為美國在這一點上做得較好。

在某些問題上,受訪者對於美國民主運行狀況的看法呈現出較大的黨派差異。認為“每個人都擁有平等的成功機會”是對美國非常準確或在一定程度上準確的描述的“民主黨成員或支持者”佔37%,“共和黨成員或支持者”佔74%;認為“所有人的權利和自由都應得到尊重”是對美國非常準確或在一定程度上準確的描述的“民主黨成員或支持者”佔38%,“共和黨成員或支持者”佔60%;認為“新聞機構是政黨中立的”“新聞機構獨立於政府”是對美國非常準確或在一定程度上準確的描述的“民主黨成員或支持者”分別佔18%和31%,“共和黨成員或支持者”分別佔38%和53%。在另一些如“政治辯論的基調是尊重性的”“競選獻金未帶來更大的政治影響力”“儘管存在政治分歧,人們對基本事實意見一致”等問題上,兩黨支持者對現狀的看法都較為不滿且差距很小。

調查還發現,相對於軍隊、科學家、宗教領袖、新聞媒體、商業領袖,政府官員最“不得民心”,只有25%的受訪者對“選舉產生的官員會為公眾的最佳利益行事”抱有很大或較大信心。而且,美國公民對政府的這種不信任感並不限於當下,1964—2018年,認為政府由少數只考慮自身的大型利益集團主導的人佔比從64%升至76%,認為政府服務於全體人民的利益的人佔比從29%降至21%,儘管“9·11”恐怖襲擊事件後,民眾對政府曾出現短期的“信任復甦”。公眾不僅對政府缺乏信任,對同胞的政治信任度也在下降。1997—2018年,對美國人進行政治決定的智慧抱有很大或較大信心的人佔比從64%降至42%,信心較弱或完全沒有信心的人佔比從35%升至56%。

美國民主制度面臨嚴峻挑戰

智庫布魯金斯學會政府研究項目研究員瓦妮莎·威廉姆森(Vanessa Williamson)談到,一方面,包括她在內的許多政治學者都認為,美國民主制度面臨著一些嚴峻挑戰,各項民調也反映出民眾的悲觀情緒。另一方面,政治學研究表明,悲觀或憤世嫉俗常常導致冷漠。即使人們承認問題的存在,如果他們感到問題難以解決,就不一定會去努力。雖然大部分美國人認為美國政治程序需要重大變革,但眾多曾被討論或正在被討論的改革方案極不受歡迎。原因之一是人們更善於判斷結果而非過程,且傾向於從過程能否服務於結果的角度來評判過程,但政治過程常常產生反直覺的結果,美國曆史上就有許多意在減少政黨力量的措施,在某些方面反而賦予了精英階層更大權力,不利於民主;因此,人們對變革持懷疑態度也是情理之中。況且,公民對本國民主形態的深度認可,是美國的一個長期傳統,相對於其他國家更有一種浪漫情結。再者,若希望改革提議被公眾廣泛瞭解並接受,需要精英階層的領導和推動,而在現行制度下掌握政治權力的人缺乏足夠的動機來改變“遊戲規則”。

瓦妮莎表示,對於態度與行為之間的關係,我們有時只注意到態度決定行為這個方面,例如人們對政治失望因此不參與投票,卻忽視了行為也能促使態度轉變。社會科學研究顯示,許多社會運動積極分子在加入運動之初,並非對其主張抱有堅定不移的信念,而是被朋友、教友等介紹進來的,是隨後的參與過程令他們的觀念不斷深化。因此,威廉姆森建議拓寬公民的政治參與,當人們有了更多民主體驗時,就會改變對民主是否可行這一問題的看法。

智庫倫理與公共政策中心高級研究員亨利·奧爾森(Henry Olsen)說,歷史清晰地表明在兩類情況下一個國家會排斥或遠離民主。第一類是嚴重的經濟危機,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期間,不少國家走上了法西斯主義或其他非民主政治的道路,二戰後建立世界秩序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通過普遍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福利制度,確保各國不會再犯相同的錯誤。美國現在則處於第二類情況,即人們感到在現行的政治制度下無法過一種自己選擇的生活,其呼聲不被掌權者聽到。美國人越發趨於將政治視作對價值觀的追求且沒有中間地帶,“大家要麼都像東西海岸大都市居民一樣生活,要麼都像內陸鄉村地區居民一樣生活,介於兩者之間的不被接受”。在奧爾森看來,美國政治需要進行結構性變革,以便“中間群體”更有效地組織起來,讓掌權者聽到他們的聲音;最重要的是在那些文化立場兩極化、分裂性日益增強的問題上,將其從“邊緣地帶”拉回來,以防其威脅民心的統一。美國人需要思考一種新的國家認同,以使當下處在“兩極”的群體都產生一定的歸屬感;否則,美國政治中的衝突將延續並激化,最終導致民主衰退。

德魯特曼對本報記者說,如何遏制反民主情緒的蔓延是一個挑戰,有人提議加強公民教育、提高投票率,推動更多人參與民主政治,但這會帶來一個問題:如果反民主人群的政治參與度也升高了,那麼民粹主義競選人的影響力會更大。另一方面,民主黨和共和黨的衝突現在集中體現於二者在美國國家認同和政治制度本質等民主基礎問題上的認識差異,這造成了“零和”局面;當前美國許多一般性政策問題也被不加思考地裹挾進關於政黨認同、公民身份認同的紛爭中,兩黨應將爭議焦點轉移到更常規、更中立的政策議題上。

美國民調分析網站“538”高級作者小佩裡·培根(Perry Bacon Jr.)提到,美國《大西洋月刊》曾在一項調查中提問“非白人群體正在成為美國人口中的大多數,你對此有何感想?”,64%的受訪者認為這是好事,31%認為這是壞事。而如果31%的人在接受民調時稱“非白人群體正在成為美國人口中的大多數是一件壞事”,現實中有此想法的人可能不止31%;在人口日益城市化、非白人與非基督教教徒增多的趨勢下,如何建立一個統一的美國國民身份認同,是一個關鍵但很難回答的問題。

駐華盛頓記者 王悠然

(中國社會科學報華盛頓7月24日電)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記者:王悠然

編髮:馮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