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老街詩詞閒話105-淺說詩詞創作中用典的忌諱

前面寫了兩篇相關的文章,在本文後面附有鏈接,說的都是關於典故的一些淺薄認識,今天這一篇說下用典要注意的幾個方面,歡迎朋友們指正。

一、避免生僻

作詩儘量少用生僻字,最好也少用生僻的典故。如果是暗典還好一點,高手用典如“水中著鹽同不知”,讀者即使不知道有暗典,也能夠按照自己的理解把詩讀完。但是明典就不 ,不知道典故的出處和含義,就理解不了作者的意圖。所以勉強可以說:明典避免,暗典無妨。

1、暗典無妨

說無妨有點絕對,但是意思大家應該明白。我在《東坡食豬肉 少著水火候足 不知這裡暗含典故也怪我們讀書少嗎?》這篇文章裡引用了一個故事:

東坡性喜嗜豬,在黃岡時,嘗戲作《食豬肉詩》雲:“黃州好豬肉,價賤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盌,飽得自家君莫管。”此是東坡以文滑稽耳。

這是周紫芝在《竹坡詩話》裡的一段話,說的是蘇東坡喜歡吃豬肉,因此還寫了一首《食豬肉詩》。這裡面藏了一處典故,周紫芝原先並不知道。後來周紫芝讀到一本《雲仙散錄》,這本書裡記載“黃升日食鹿肉二斤,自晨煮至日影下西門”,這才知道原來“火候足”來自這裡,因此感嘆道“乃知此老雖煮肉亦有故事,他可知矣”。

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即使不知道火候足是典故,也不影響我們理解這首詩的意思,大概是火候足了豬肉才好吃。但是知道了這個典故,那麼理解就深了一層,原來火候足是從早晨煮到傍晚,如果您不知道火候足的出處,依葫蘆畫瓢是煮不出美味豬肉的。為什麼很多家傳的技藝外人學不來,原來真正的秘方還包括著嚴格的操作標準。

又如清人嚴遂成的七律《桃花》:

砑光熨帽絳羅襦,爛漫東風態絕殊。息國不言偏結子,文君中酒乍當壚。

怪他去後花如許,記得來時路也無。若到溈山應悟道,紅霞紅雨總迷途。

其中第五、六句按照表面文字理解也不錯,其中藏著《劉阮誤入桃源洞》和陶淵明《桃花源記》的典故,知不知道劉阮和漁人的故事並不妨礙理解這兩句詩。

2、明典避免

還是上面嚴遂成的《桃花》,第三句和第四句如果不知道“息國不言”和“文君當壚”就麻煩一點,暗典藏於地下,明典橫亙於路中,繞不過去,只好查註釋才能翻越過去。

息夫人因臉似桃花或是生於桃花開放時節被稱為"桃花夫人“,據說息國滅亡後嫁給楚王,卻​不肯與楚王說話。王維曾有詩: 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司馬相如的夫人卓文君當壚賣酒,此處用“中酒”後文君的美貌來比喻桃花。這兩處都是古人常用的典故,對於現代人來說也不算生僻,因此不會產生“隔”的感覺。

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過“唐人近體詩,不用生典;近見作詩者,句句加註,是將詩當考據作矣。”詩中的典故怕別人看不懂,於是“句句加註”,袁枚說這不是寫詩,這是把詩當作“考據”了。他記載了自己的一個“刪詩”故事,以表達自己對於用生僻典故的鮮明態度:

餘《過馬嵬吊楊妃》詩曰:“金舄錦袍何處去?只留羅襪與人看。”用《新唐書·李石傳》中語,非僻書也,而讀者人人問出處。餘厭而刪之,故此詩不存集中。

袁枚寫了一首詩,用了《新唐書·李石傳》中的故事,他自己並不認為生僻,可是讀者都問他詩中典故出處在哪裡,他不勝其煩,所以就把此詩在自己的集中刪掉了。我能說我連“李石”這個人壓根就沒有聽說過嗎?

老街詩詞閒話105-淺說詩詞創作中用典的忌諱

二、用典多與少

1、關於少

關於用典的多與少,袁枚在《隨園詩話》有一段話,說某人作洛陽懷古詩,一首詩中用典七八處,東拼西湊不知道作者想表達什麼。袁枚認為懷古詩,一人一事就可以了,比如杜甫的《詠懷古蹟》,一首武侯一首昭君。劉夢得《金陵懷古》,只用了王浚樓船一個典故,卻引得白居易感嘆:‘已探驪珠,所餘鱗甲無用’。難道劉禹錫只知道金陵的一個典故嗎?

袁枚所說的劉禹錫《金陵懷古》應該是今天的《西塞山懷古》:

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從今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這一段話很清晰地表明袁枚對於典故多少的觀點,他認為好詩不需要太多的典故 ,古人作懷古詩,一人一事就可以了。

2、關於多

袁枚也說過:“惟李義山詩,稍多典故;然皆用才情驅使,不專砌填也。“李商隱作詩好用典故,有一首七律不僅僅是”稍多典故“,幾乎是句句用典。

《淚》 李商隱 (唐)

永巷長年怨綺羅,離情終日思風波。湘江竹上痕無限,峴首碑前灑幾多。人去紫臺秋入塞,兵殘楚帳夜聞歌。朝來灞水橋邊問,未抵青袍送玉珂。

永巷算是暗典,《史記·呂后本紀》中記載"乃令永巷囚戚夫人。"這不僅是淚了,這是宮廷鬥爭的血淚;湘江竹上是娥皇、女英的思夫淚;峴首碑前是老百姓對於羊祜的懷念之淚;人去紫臺是王昭君的去國懷鄉之淚;兵殘楚帳是項羽英雄末路之淚;灞水橋邊是文人離別之淚;末句用借代之法,青袍玉珂指寒士與富貴之人。

《重訂李義山詩集箋註》程夢星說“八句凡七種淚,只結句一淚為切膚之痛”,讀者可以看到,詩中的這七種淚中六句用事,最後一種淚是自己的淚水。此詩末句反轉,彷佛一根槓桿翹起整個地球。

李商隱用堆砌典故的方式,把想到的淚水全部羅列出來,用以反襯 “未抵”自己的淚水。《楊文公談苑》裡楊億說李商隱“每屬綴,多檢閱書冊,左右鱗次,號獺祭魚“,李商隱作詩,把書本一本本放在眼前,用於查找典故和名詞用於對仗。因此魯迅曾說:“玉溪生清詞麗句,何敢比肩,而用典太多,則為我所不滿。”

這種羅列的方式再舉一個例子,明末清初,陳子龍諷刺投清的錢謙益寫過一首七律:

入洛紛紛興太濃,蓴鱸此日又相逢。 黑頭早應羞江總,青史何曾用蔡邕。

​西去幸寬沉白馬,今歸應愧賣盧龍。最憐攀折章臺柳,憔悴西風問阿儂。

第一句 “入洛”,蘇東坡在《沁園春·孤館燈青》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都是用的陸機陸雲兄弟的典故,但是表達的意思不同,陳子龍對錢謙益明褒實貶。二陸是東吳名臣陸遜後代,歸晉北上為官,死於八王之亂; “蓴鱸”用張翰典故表示歸鄉;第三句用杜甫詩《晚行口號》“遠愧梁江總,還家尚黑頭”,表示未老歸鄉,蔡邕表示仕途失意身陷囹圄(錢謙益曾經入獄);第五句裴樞被朱全忠派人殺於白馬驛,第六句說田疇獻計,使曹操攻佔田疇的家鄉盧龍塞;尾聯用章臺柳典故,婉轉的提到其夫人柳如是(錢當年降清去北京,柳氏殉國不成,留在南京不去)。

這首詩前面六句同樣是羅列,高明之處在於用不同的人物形象串聯起錢謙益降清、入獄、被逐回鄉的經歷,前四句用陸機兄弟、蔡邕、杜甫、江總比喻還算客氣,第五六句用的裴樞、田疇就是罵人了。第七、八句用柳如是做對比,諷刺其還不如一個婦道人家。

這兩首詩典故雖然多,但不是盲目的堆砌,都是圍繞主題精心挑選的詩料(人物形象),在結尾處有“畫龍點睛”之筆。同樣的還有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我在上一篇文章《淺說古詩詞中的用典 水中著鹽不知,飲水乃知鹽味》裡講過,這裡不再贅述。

老街詩詞閒話105-淺說詩詞創作中用典的忌諱

三、借代不可濫用

借代是用典的一種,典故有用事有用名,借代是用名的一種。不直接說出事物本來名稱,而借用密切相關的事物的名稱來代替。

白居易的《金針詩格》講過詩有義例七:

“一曰說見不得言見;二曰說聞不得言聞;三曰說遠不得言遠;四曰說靜不得言靜;五曰說苦不得言苦;六曰說樂不得言樂;七曰說恨不得言恨”。

這一段講的是作詩要含蓄委婉,但是有一些人卻歪曲此義,在宋朝演變成了代字的濫用, 錢鍾書的《談藝錄》專門有一章說道“代字”:

慶曆、元祐以來,頻見‘雲間趙盾’、‘淵底武侯’、‘青州從事’、‘白水真人’、‘醋浸曹公’、‘湯燖右軍’、‘平頭’、‘長耳’、‘黃嬭’、‘青奴’、‘蒼保’、‘素娥’、‘鵝黃’、‘鴨綠’、‘此君’、‘阿堵’....

宋朝的詩人陸游也在《老學庵筆記》中也批判說:

“國初尚《文選》,當時文人專意此書。故草必稱王孫,梅必稱驛使,月必稱望舒,山水必稱清暉,至慶曆後惡其陳腐,諸作者始一洗之。”

有很多的代字並沒有提升詩的意境,無非是作者在“掉書袋”顯示其學問,宋朝人說杜甫做詩無一字無來歷,可唐朝的元稹卻說:杜甫天材頗絕倫,每尋詩卷似情親。憐渠直道當時語,不著心源傍古人。

唐朝很多流傳甚廣的詩為現代人所喜歡,有一個特點是相比較而言通俗易懂,我們讀清朝宋朝的詩反而覺得費解。 袁枚說“唐人近體詩,不用生典“,用典上的變化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唐朝詩人更沒有宋朝人那麼喜歡用代字。我在《關於古詩詞的借代 雲間趙盾不是人,青州從事什麼鬼?》引用過下面陳與義的一首詩,青州從事是什麼您知道嗎?

折得嶺頭如玉梅,對花那得欠清杯。 不煩白水真人力,便有青州從事來。

老街詩詞閒話105-淺說詩詞創作中用典的忌諱

四、莫須有和不相稱

1、誠齋詩話中記載了一個“莫須有”故事:

歐陽問坡所作《刑賞忠厚之至論》,有「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此見何書,坡曰:「事在《三國志˙孔融傳》注。」歐退而閱之,無有。他日再問坡,坡雲:「曹操滅袁紹,以袁熙妻賜其子丕。孔融曰:『昔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操驚問何經見,融曰:『以今日之事觀之,意其如此。』堯、皋陶之事,某亦意其如此。歐退而大驚曰:「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

歐陽修錄取了蘇軾,問蘇軾高考作文中堯、皋陶之事的典故來自何處?蘇東坡信口胡謅:《三國志˙孔融傳》。蘇軾走了以後,歐陽修查閱卻找不到。過了幾天又問蘇東坡,蘇東坡繼續胡謅:”曹操滅袁紹,把袁熙的妻子給了曹丕。孔融說周武王伐紂,把妲己賜給了周公,曹操大驚,你咋知道滴?孔融說看你今天的所作所為,估計差不多吧。那麼堯、皋陶之事,我(蘇軾)也覺得大概也是這個意思吧。“歐陽修不怒而喜,反而誇獎蘇軾善於讀書、用書……

老街不知道這種事的真假,但是今天高考或者寫畢業論文可不能這樣自由發揮,把“莫須有”的事情當作史實寫到論文裡。估計寫這種論文的學生和誇獎你的導師一定是腦子進了水。

2、用典不恰當

寫給年輕人的詩,用馮唐廉頗的典故就不合適,寫給女人的詩用“龍城飛將”也不合適,給普通人寫首詩引用岳飛、文天祥對方承受不起,寫給領導也不能用唐宗宋祖,這是給領導下套,盼著領導落馬的節奏。

總之一句話,引經據典要適合被描述形象的地位、身份、年齡等實際的條件。關於用典不恰當的詩詞一時想不起來,就這樣吧。

老街詩詞閒話105-淺說詩詞創作中用典的忌諱

五、避免填砌痕

上面舉過陳子龍和李商隱的詩,用典要避免盲目的堆砌,李商隱用典過多被魯迅批評,但是畢竟玉溪生手段高明,所用典故駕馭得當。袁枚有句話:

用巧無斧鑿痕,用典無填砌痕,此是晚年成就之事。若初學者,正要他肯雕刻,方去費心;肯用典,方去讀書。

作詩難免用典故,用典就必須多讀書,心中有材料,下筆不會捉襟見肘,能夠選擇最恰當的典故用在最合適的地方。用典有填砌痕,一是讀書少,找不到合適的詩料,二是才能差,有合適的材料不知道如何天衣無縫地嵌入。

避免這兩點需要多讀書,特別多讀古人詩詞,第一學使用典故的手法,第二熟悉古人常用的典故,避免生僻和詞窮,然後多寫多練。

老街詩詞閒話105-淺說詩詞創作中用典的忌諱

結語

詩詞的好壞不在於典故多與少,也不在於熟和僻,而在於駕馭能力。太熟令人昏昏欲睡,太生讓人見而生畏 。明典儘量避免太生僻,作者獺祭魚,讀者又何嘗不是,不能把寫詩和讀詩搞成了猜謎和查字典遊戲;暗典似乎好一些,只要能夠做到“水中著鹽不知”,隨您怎麼撒鹽都行。如果您願意,就加個註釋,如果懶得解釋,也無所謂,有時候解釋太多反而沒了詩的味道。

對於大多數詩人來說,用典如同吃飯,多少以適量為佳,餓了多吃些,不餓省一頓也未嘗不可。關鍵是吃的飯是不是能消化,是不是有益於身心健康。

@老街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