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閱讀能力不夠 豈止是語文考不好

一位參加高考閱卷的老師感慨說,當前的政治主觀題可以當閱讀理解題做了,閱讀能力強的孩子很佔優勢。

換句話說,閱讀不好的孩子不僅語文拿不了高分,政治、歷史等,甚至需要讀懂題意的數學、物理、化學的成績也會受影響。

而且閱讀能力強的孩子,學習更輕鬆!對閱讀能力強的孩子,只要在關鍵時候稍加點撥,他立馬就能理解,最後考的分數甚至比一直看似勤奮的孩子更高,因為孩子的學習能力已經很高。

閱讀能力強的孩子,未來更容易脫穎而出。這些孩子的詞彙量更豐富,擁有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情商也會更高。原由很簡單,人是用語言思維的動物,語言越清晰,思維就越清晰;喜愛閱讀的人,在分析問題、陳述問題和學習知識的時候,往往比從不讀書的人快得多。

閱讀習慣的幾個大坑

讀而不記

讀書漫無目的,沒有記憶的的閱讀是無效的閱讀,是“白讀”。閱讀要口讀心記,適量背誦,多背誦一些古今中外名家名篇,多積累一些終身受益的文化知識。

讀而不思

閱讀的過程應該是質疑問難、聯想比較的過程。有的文章較深,不少地方不懂,有疑難,自然要質疑。有的文章深入淺出,一讀就懂,似乎沒有疑難,其實許多疑難我們還沒有發覺。不妨"於無疑處生疑",不能淺嘗輒止,滿足一知半解。

讀而不寫

在邊讀邊思的過程中,有了很多感受、體會、心得與靈感,這些思維的火花稍縱即逝。有的同學卻沒有動筆寫下,多麼可惜!它們是寫作時珍貴的"百寶倉庫"呀。所以,要養成寫讀書筆記的好習慣。可以摘錄,可以做札記,也可以寫讀後感。

讀而不悟

許多同學閱讀只求讀懂,不求感悟,不求致用,不能把作者的人生經驗化作自己的心靈體會,或者只有感覺而無理性的認識,沒有心靈的巨大震撼,沒有對人生對社會的深層審察,這樣的閱讀就不能完成從有字書向無字書的轉換。

讀而不選

逮到什麼讀什麼,毫不選擇,隨波逐流,率性而讀,這是小學生和初中生閱讀易犯的通病。一般語文大綱規定了中小學生必讀的文學名著、必背的文言詩文,這些為我們明示了閱讀的範圍和方向。

讀而不博

中小學生的閱讀還有單憑興趣和只講功利的“偏讀”病,偏愛玄幻、漫畫、言情小說,偏愛作文選,怕讀古代文言文,怕讀現代科技文。其實讀書不妨雜一點,面廣一點,博約結合,這樣都能文理兼通,全面發展。

急著看到效果

閱讀應該是效果最不明顯的一項學習活動。短時間內,它對孩子的數學分數及英語分數不會有任何的幫助,甚至對語文分數都沒有提升作用。一段時間後,很多父母就急了,孩子也急了,覺得閱讀沒有用就放棄了閱讀習慣的培養!

因此,讓孩子閱讀,不要想著立馬看到效果。多年後,愛閱讀的孩子,在身上積累的那些知識,會如同吃草的牛一樣,產出美味的牛奶。

美國的查爾教授在1996年曾經提出來過這樣的一個兒童閱讀能力與認知發展的這樣的一個橫軸,見上圖!

從這個橫軸我們可以看到,學齡前、幼兒園、小學、中學的階段和孩子的整個認知能力的發展是相匹配的。比如說9歲(在小學的三四年級的時候)是一個閱讀的關鍵期,這個時候就應該叫做“學習閱讀”,就是要初步掌握閱讀的這個工具。

三四年級,是學習成績容易分化、容易滑坡的階段,這個在中外都一樣,與閱讀能力直接相關。

9歲以後,孩子就需要通過大量的書本,各種各樣的、各種類型的閱讀來豐富自己的知識,來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那麼到18歲的時候才過渡到功能性的閱讀。閱讀能力有以下要素:

1、認讀能力:認讀能力是閱讀能力的基礎。一般包括對文字符號的感知與辨識能力、識字量和認讀速度。它是以一定的識字量為基礎的。

2、理解能力:閱讀理解是閱讀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包括:文中重要詞語和養分詞語的理解能力、文中重要內容的功能的理解、文章結構和表現形式的理解、作者觀點、思想的理解。

3、鑑賞能力:文學的鑑賞能力是對文學的欣賞和評價能力。朱自清認為這是一種“情感的操練”。

4、評價能力:是指對閱讀材料的思想內容、表現形式、風格特徵等做出評判的能力。

5、活用能力:

6、閱讀技巧:包括朗讀技能、默讀技能、速讀技能、良好的閱讀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