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媒體智庫:一盤越下越活的棋

編者按 數字經濟時代新聞出版傳媒機構如何通過智庫化轉型、培育發展新動能、構建核心競爭力?新時代新型主流媒體如何更好地承擔職責和使命,服務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偉事業?本期《傳媒週刊》對業內幾家起步較早的媒體智庫的建設與發展情況進行了梳理,同時,分享他們的方法和思考,供業界拓寬思路。

媒体智库:一盘越下越活的棋

智庫建設可以點亮各行各業。

媒体智库:一盘越下越活的棋

智慧融通讓思考更客觀全面。 本版均為資料圖片

5月24日,羊城晚報傳媒集團在羊城創意產業園舉行羊城晚報傳媒智庫成立儀式。據瞭解,其目標是打造一個“原創服務型媒體智庫”。

羊城晚報傳媒智庫的成立,使得主流媒體打造媒體智庫的行列中又增加了一員。之前,南方報業傳媒集團發起成立的南方輿情數據研究院(2014年),光明日報社成立的光明日報智庫研究與發佈中心(2015年),之後又在此基礎上成立的光明智庫(2017年),湖北日報傳媒集團發起成立的長江智庫(2015年),四川日報報業集團《華西都市報》-封面傳媒成立的封面智庫(2016年)等,均在媒體轉型為智庫的道路上先行先試,取得了不錯的探索實踐與經驗。

那麼,在這條新型發展道路上,主流媒體經歷了什麼?又有哪些經驗可尋?未來的目標與方向是什麼?不妨讓我們一起聽聽探索者的體會與思考。

一箇中心不忽視

主流媒體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只能“等死”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在轉型與媒體融合上,方法與路徑也許有很多種,不過,建設媒體智庫這條路似乎已經被主流媒體看好並開始前仆後繼。

南方日報傳媒集團在2014年成立的南方輿情數據研究院,在這3年多的時間裡,進行了幾次“升級迭代”,越來越清晰地理清了主流媒體發展和建設智庫的目標和方向。

南方輿情在最初的2年是以產品和市場為導向,建立有南方特色的產品矩陣和話語體系,實現了對廣東21個地市的全覆蓋,打造了初期的南方輿情1.0版本。2016年以來,南方輿情數據項目圍繞產品服務質量、市場拓展範圍、技術研發力度、內外資源整合、大數據應用、理論體系建設、資本化運作以及品牌輸出等方面進行全面升級,全力打造廣東治理現代化首席輿情服務平臺,實現了2.0版本的升級。而從2017年開始,南方輿情開始再次探索升級,從傳統問題型智庫向數據驅動型智庫轉變,未來的目標是以“傳媒+數據”的跨界思維,整合各方優勢資源,建設專注於數據智力與精準服務的新型智庫,打造南方輿情3.0版本。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新媒體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南方輿情數據事業部總經理戴學東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要建設專注於數據治理與精準服務的新型智庫,應當實現“一箇中心與三個效益”的有機統一,即以助推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為中心,基於數據治理的精準服務應當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管理效益的協調並進。

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華西都市報社社長、封面傳媒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鵬多次在不同場合下提出智媒體的概念,同時也表示,要把《華西都市報》-封面傳媒打造成智媒體。在今年的封面傳媒成立兩週年大會上,他再次詮釋了智媒體的概念,除智能、智慧外,未來的媒體應該也是智庫媒體。他認為,所謂智庫媒體就是通過智能技術和智慧報道為政府、企業、社會民眾提供智力支持。這與戴學東提出的“一箇中心”的思考,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李鵬說,封面傳媒將繼續通過主題報道採訪調研、論壇研討的智慧碰撞、數據榜單的數據分析等,給政府和企業決策的發展提供參考,為用戶提供生活資訊服務,成為政企機構、媒體和用戶的聯接點。

一個基礎是關鍵

“建設專注於數據治理與精準服務的新型智庫,最基礎、最關鍵的工作是完善底層數據庫建設。”戴學東認為,堅實的數據基礎是開展精準服務的保證,也是智庫長期競爭力的來源。

2017年,南方輿情聯合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中國移動等14家單位發起成立了“南方大數據創新聯盟”。

今年5月4日,封面傳媒與中山大學廣東省輿情大數據與仿真分析重點實驗室、四川大學四川省社會輿情與信息傳播研究中心、成都新經濟發展研究院達成戰略合作。

長江智庫在成立之初便由湖北日報傳媒集團與湖北省委黨校、漢唐教育集團、湖北省經濟學會、武漢光谷聯交所聯合構建。

從這些主流媒體智庫建設的構成以及戰略合作伙伴的選擇上,可以看出,大家都在積極夯實基礎數據的基石,同時,希望通過打通產學研各方力量,為媒體智庫的建設提供既高端又專業的智力支持。

華聞傳媒產業創新研究院院長、新聞出版產業新型智庫聯盟秘書長馮玉明也認為,依靠經驗分析、調查採訪等傳統研究方法已經不能適應用戶的需求,建立“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的新型管理機制,是目前主流媒體建設新型智庫應當深入思考的問題。

李鵬也表示,在研究工作中以數據作為基礎分析工具,主動去採集和應用數據,才能提高成果的科學性。

一個品牌為根基

滿足受眾對信息的獲知,滿足機構對垂直領域的瞭解和研判,滿足政府對某行業、某領域做出正確政策指導、提供公共服務等,主流媒體進行的信息傳播、深度報道與新型智庫建設均具有相通之處。可以說,主流媒體是發揮已有的優勢實現“長板更長”。在這個過程中,“先走一步”的主流媒體形成了品牌,並實現了垂直領域的深耕。

比如,光明智庫成立於2017年4月19日,在時間上似乎稍晚。但是,事實上,在光明智庫成立前,光明日報社已經林立著多個專業性智庫機構,經過一段時間的運作後,2015年5月5日,光明日報智庫與研究發佈中心成立,這成為光明日報社智庫建設的重要依託和有機生長點。2014年12月25日《光明日報》推出了《智庫》專刊,該專刊不僅是光明日報社智庫研究成果發佈的重要渠道,也是光明日報社建設媒體智庫的品牌窗口。

而我們熟悉的近兩年由主流媒體建設的媒體智庫,如南方輿情、長江智庫、封面智庫等也都已經形成了品牌,並通過媒體專訪、發佈成果、沙龍論壇等形式打造出了系列品牌產品。他們通過專業研究、產品與服務,被社會相關機構或單位認可,並逐漸形成良好而緊密的合作關係。

此外,媒體智庫從實際問題出發,保持研究相對的獨立性,也是建立品牌的基礎。對此,馮玉明表示,媒體智庫保持相對的獨立性,能夠保證研究和產品的專業性、客觀性,智庫機構以及產品漸漸便會形成自有的品牌。

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情報研究院副研究員唐磊此前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採訪時建議,媒體智庫集群的建設還要加強組織領導、強化主體責任、創新管理機制,可以參考國外一些媒體智庫的經驗,生產出服務行業的高質量、標誌性智庫產品,從而形成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