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7 緬甸農業加速列車的舵手-緬甸貿易工會聯盟CTUM

緬甸農業加速列車的舵手-緬甸貿易工會聯盟CTUM

男,1976生,臺灣大學農學博士、博士後研究員。長年研究和經營高效肥料、微生物資材、有機農法等,目前為馬來西亞Greenfeed Agro公司大中華區技術和銷售總監。

  • 大顆粒複合肥揚帆上路,你選對了嗎?
  • 低投入可持續農業的中國式LISA
  • 讓作物內外兼修-談硅和硼元素
  • 談土壤電荷和化肥出路
  • 常規肥料到沸石肥料的發展: 從“多、快、耗、差”進化成“少、緩、省、好”

在瞭解緬甸農業之前,先來了解一些數字。

農業在緬甸佔有36%的GDP, 46%的出口總值,全國5290萬人口當中,有接近2500萬人口直接務農為生。全國有20%的國土為農業用地,相當於12萬6千平方公里,略大於於福建省面積(121,400平方公里)。緬甸目前的水稻栽培面積為900萬公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緬甸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輸出國,二戰後的1977/78和1985/86年間,國家曾提出 “Whole Township Paddy Production Program”的振興計劃,此綠色革命的主要工作在於提升水稻的產量,在當時將每公頃的水稻產量從1.8公噸提升到3.1公噸。目前緬甸的水稻產量水平在每公頃3-4噸(中國平均5.8-6.0噸/公頃)。在和越南爭奪東南亞最大米倉的現狀來說,緬甸擁有幾個優勢:

第一、栽培面積(含潛在開發面積)是越的3倍;

第二、緬甸國內河流多,灌溉水源更加豐富;

第三、勞動力成本相較越南來低(越南勞動成本因為工業化腳步快已相對迭高);

第四、緬甸的水稻栽培品種較越南的品種佳,銷售單價也更有競爭力。

在東南亞國家當中,作物的產量仍需高度依賴肥料。在2016年的一份國際調查報告當中,東南亞各國單位面積肥料的使用量當中,以緬甸和柬埔寨最低,其中每公頃在50公斤以下,而相對最高的印度尼西亞的平均水平在300公斤以上,顯示肥料的投入和作物的增產,仍有很大的正比關係且上漲空間。另一份數字顯示,緬甸單位面積的肥料投入量和水稻的產量有著幾個相當趣的現象。在靠自然降水的區域,水稻每公頃的肥料投入量低於50公斤,水稻單位面積產量為2噸/公頃。在有灌溉條件的區域,此數字分別提升到150公斤和3-4噸/公頃。而在和中國、越南交界的區域,此數字可達到300公斤,產量也可增產至6噸/公頃,因此,緬甸在肥料的需求不但前景廣大,因鄰近國家的前車之鑑,新政府也更加註重肥料的效率和其對環境的危害。

缅甸农业加速列车的舵手-缅甸贸易工会联盟CTUM

緬甸單位面積肥料投入和稻水產量關係

緬甸貿易工會聯盟(CONFEDERATION TRADE UNION OF MYANMAR)是緬甸國內最大的工會聯盟,主管的事務包括各階層如工廠、運輸業、農民的勞工的工作權益和勞動福利。以農立國的前提下,協調農民勞工相關工作權益更是CTUM工作任務的重中之重。CTUM擁有自主的管理渠道,可下沉至農民直接發揮末端影響力。在新的政府上任後,農業單位對於新農業科技的引進求才若渴。CTUM在國際合作方面,也和NGO組織合作,引進先進的農作管理方案。授人予魚不如授人以漁,除了直接引進新技術外,教育農民使用新的技術和提升知識水平,也是CTUM的工作重點。因此,有意進入緬甸的農資業者的路數,不應單純產品引進,能扮演好教育訓練和技術根留在地的做法,會更受當地政府的青睞。在前述的數字當中,也可看出和中國交界的區域,緬甸水稻投入和產出是符合國際水平的,顯示中緬交界因為技術、品種或是農資等的交流便捷,有助於當地的發展。在新農業引入的綱領下,緬甸也期待可持續農業的發展。

作為中南半島最有農業發展潛力的國家,加上和中國比鄰的優勢條件下,緬甸顯然不想走因為無節制化肥使用所導致的土壤惡果。目前除水稻以外,經濟作物的發展仍在起步當中,小部份的玫瑰、芒果、牛油果、西瓜等經作的栽培已開始導入先進的產品。今年一月份,馬來西亞綠豐集團(Greenfeed Agro) s已和CTUM負責人對接,雙方在產品和低投入可持續農業(LISA)的教育訓練上籤訂合作備忘錄。在短短不到半年的時間,綠豐集團已為CTUM下轄的區域提供了十數場的作物管理講習,並深入至田間瞭解其栽培水平並提供合適的LISA產品。雙方秉持合作的終極目的,就是減少中間環節,提供農民知識和產品,以快速拉高耕作水平。農民在緬甸,仍深深的主掌國家發展的前途,在百廢待興的迷霧中找到正確舵手一起掌握髮展契機,也是各方英雄好漢在中南半島上加速上演的劇碼。

缅甸农业加速列车的舵手-缅甸贸易工会联盟CTUM

緬甸CTUM和來自東盟的馬來西亞綠豐集團簽訂LISA合作備忘錄

缅甸农业加速列车的舵手-缅甸贸易工会联盟CTUM

國外企業在緬甸各地展開農業教育訓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