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月季王子”帶著農民走上致富路

“月季王子”帶著農民走上致富路

·聚焦大學生就業創業

開欄的話

大學生畢業季又至,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820萬人,再創歷年新高。面對複雜嚴峻的就業創業形勢,各地各高校不斷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完善大學生就業創業服務,基層及企業紛紛推出優惠政策。與此同時,大學生創業並帶動就業的典型案例不斷湧現。本報今起推出“聚焦大學生就業創業”欄目,報道這些好的經驗、政策和優秀案例,敬請關注。

“蒲汪鎮老鄉能打贏脫貧攻堅戰,離不開小鄧引來的優質月季花品種,得益於山東農業大學專家的技術支持。”說到蒲汪鎮這幾年脫貧攻堅奔小康戰役的關鍵點,蒲汪鎮鎮長袁俊波很是激動。

袁鎮長所說的“小鄧”,就是山東農業大學園藝學院今年的畢業生鄧應龍。在蒲汪老鄉眼中,這個“小鄧”可不簡單。他帶領創業團隊“南花北引”,把家鄉雲南的月季鮮切花優質品種帶到山東,給貧困村農戶提供技術指導,解決農戶所有生產和銷售問題,實現產銷一體化,村民們親切地稱他為“月季王子”。三年多的時間裡,他帶動臨沂和日照10多個貧困村1000餘人脫貧,農民人均年收入從1000元提高到25000元,累計獲得政府支持資金380萬元。

這個剛畢業的青年大學生,是如何做到的呢?

追尋夢想熬過創業“寒冬”

“我出生在雲南農村,對土地和鮮花有天然的情懷,但也深知農民的不易。”說起選擇做月季鮮切花創業項目的初衷,鄧應龍毫不掩飾自己對農業的熱情,“作為一名新時代的農大學生,我們更應該為農民和農業做一些事情。”

2014年9月,鄧應龍考入山東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果樹系。懷著對專業的熱愛和做農業的情懷,一入學鄧應龍就組建了“一世花開”創業團隊。“南果北種”已經屢見不鮮,但是作為高風險、高收入的“南花北引”,因為技術要求高,很少有人涉足,鄧應龍看到了這一商機,決定將家鄉的鮮花品種帶到山東。

“比賽對於我們學生來講,是一種比較好的驗證商業模式的方式,同時還能獲得一些關注和啟動資金。”鄧應龍帶領團隊成員參加了各類創業大賽,不斷打磨項目,併成功申報主持了國家級大學生創業訓練項目“優質月季鮮切花生產銷售與精準扶貧”。

2015年3月,在山東農大園藝學院王曉雲老師的推介下,泰安惠萬家玫瑰有限公司免費提供給鄧應龍團隊20畝實習基地。鄧應龍硬著頭皮從家裡湊了兩萬元,將團隊擴大到64人,還找了學院的邢樹堂和王曉雲兩位老師做專業導師。

萬事開頭難。第一年,試驗田裡辛苦引種的切花月季全部凍死了,再次引種後,一場夜間突如其來的冰雹又砸毀了大棚和所有的月季,鄧應龍想盡辦法,靠外部合作幫助團隊熬過了技術、人力和資金鍊緊張的“寒冬期”,繼續跌跌撞撞地成長,追尋著創業夢想。

和農民合作要靠真本事

2015年底,通過了解到的市場信息,鄧應龍帶著團隊幾個人來到臨沂市沂南縣蒲汪鎮大於家莊村實地考察。

鄧應龍發現,這裡氣候適宜,有著種植苗木花卉的傳統習慣,具有良好的種植基礎和技術,是苗木花卉“南花北遷”增加耐寒性和“北花南移”增加抗熱性的理想中間站。但專業化水平低,經營管理相對粗放,交易手段落後,產品檔次不高,銷售服務體系不健全,技術落後也是當地面臨的主要問題。

村民孟凡好被這個來自山東農業大學的雲南小夥兒的專業和熱情所感動,拿出自己家的4畝苗圃做鄧應龍團隊的試驗田。

那個寒假,鄧應龍回到雲南,到國家級花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昆明楊月季園藝有限責任公司實習,學習新品種的研發、新技術的推廣和月季鮮切花的生產及銷售技巧。年後,鄧應龍把學到的“真本事”都用在了老孟家的花圃裡。

2016年6月,是沂南花農大規模集中採花期,而鄧應龍卻告訴老孟“再等兩個月”。這兩個月裡,要把月季花成片壓倒重發,兩個月後採摘重發出來的新花。看到同村的人都開始採花賣花掙了錢,老孟的妻子有點坐不住了。

鄧應龍堅持聽從邢樹堂的建議,在花圃裡做了一部分不壓條的對照實驗。8月,老孟家的月季花“火”了!從花瓣到葉片,從外觀到品質,老孟的花圃成了全村人爭相參觀的“勝地”。前期鄧應龍進行了市場調研,在網上發佈了預售信息,老孟家的月季花從山東賣到了北京、江蘇、河南、黑龍江等地。

聞此消息,沂南縣蒲汪鎮人民政府邀請鄧應龍擔任顧問,鄧應龍又和邢樹堂聯合申報了臨沂市農業科技創新專項——月季鮮切花精準化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研究,註冊了自己的公司山東一世花開園藝有限公司,與蒲汪鎮政府聯合打造“江北玫瑰第一鎮”,並培育了沂南縣三源玫瑰種植專業合作社等5家龍頭苗木花卉合作組織,帶動全縣1萬多名農戶參與花卉種植。

2017年,沂南全縣花卉面積發展到近5萬畝,年產值達9.622億元。目前,沂南縣已成為江北玫瑰花木信息中心和重要的集散地之一。

貧困戶脫貧有了“主心骨”

2017年6月,正在上大三的鄧應龍在果樹學慕課上聽了教師李玲的課,並結合自己的創業經歷談了自己的觀點。當時正在日照市五蓮縣掛職科技副縣長的李玲對其刮目相看,決定引進鄧應龍的月季鮮切花優質高產栽培技術研究項目,將其作為五蓮科技扶貧創新專項,帶動五蓮縣3個貧困村種植月季鮮切花。

沒技術、沒經驗、怕風險,產業扶貧往往在發展過程中面臨上述難題。鄧應龍認為,企業最終還是要靠品質的競爭。由於專注於品質,鄧應龍指導生產的產品均價比市場平均價格高出10%到20%,但在市場上仍然供不應求。

鄧應龍始終堅持為農戶提供好的產品和技術支持、健全的售後服務,以及成熟的種植技術研發、銷售渠道等,培訓更多的農大學生掌握核心技術,去指導花農生產,團隊成員階梯層次明顯,讓貧困戶沒有後顧之憂,充滿幹勁。


短短一兩年的時間過去,鄧應龍這個會種花更會賣花的大學生為臨沂、日照等10多個貧困村的花農們搭建起了品種引進、技術轉化、信息交流和人才培養的平臺,讓貧困戶有了主心骨。

(本報記者 魏海政 通訊員 王靜)


《中國教育報》2018年05月15日第01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