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6 沒想到,古代拜年也流行“微信拜年”?還是宋朝人發明的

乙亥豬年已經過去了,我們迎來了庚子鼠年。“鼠”是十二生肖的開始,2020年也開始了,新的一年,李夫子先在這祝各位小夥伴鼠年大吉、健康平安。今天啊,李夫子就應個景,跟各位小夥伴聊一聊古代人過年的那些事。


春節的叫法很短暫


現在把過年叫做“過春節”。其實春節的叫法歷史很短,也就100來年。古人把農曆的正月初一叫做元旦。民國成立之後,改用了公曆,把公曆的1月1號立為元旦。原來作為元旦的農曆大年初一,就改叫了春節了。李夫子在寫文章之前,也會去搜集一些相關資料,看到歷史上那些春節民俗,經常會發出感慨,為我們是文明古國而自豪。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春節”它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節日,從上古先秦時期開始發源,在漢代大概成型,到現如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時代在發展、社會在變動,但是慶祝春節的很多活動,它的內核卻一直沒變,完整的保留到現在。

沒想到,古代拜年也流行“微信拜年”?還是宋朝人發明的


古代過年的習俗“儺祭”


咱們現在過年都流行放鞭炮、貼春聯、給壓歲錢。那麼在古代春節都有哪些習俗呢?首先,有些古代的過年形式,咱們現在已經看不到了,比如說“儺祭”。 從漢朝一直到魏晉南北朝,除夕前,朝廷都會舉行盛大的“儺祭”,因為除夕是一年的最後一天,在辭舊迎新的時刻,人們要舉行驅邪的儀式,把這一年的晦氣都得給去掉,迎接美好的新年。“儺祭”一般會選擇幾十個青年男子,穿著特別的禮服,跳舞歡呼,最後拿著火把,騎著馬把火把扔到水裡,就代表著把一年的晦氣都扔到河裡了。這種驅邪儀式一直流傳到唐朝和宋朝。在唐朝“儺祭”規模更加宏大,除了驅除邪氣,它還增加了一些娛樂功能,很多人會戴著面具又唱又跳的,十分熱鬧,感覺跟今天西方流傳過來的化妝舞會差不多。到了宋代,宗教意味已經很淡了,有成百上千的藝人,畫上妝表演,敲鼓的,唱戲的,說書的,老百姓也可以圍觀演出。基本上就是宋代版的“春節聯歡會”。

沒想到,古代拜年也流行“微信拜年”?還是宋朝人發明的


古代過年的習俗“正旦朝會”


除了“儺祭”,還有一種消失了的過年習俗——“正旦朝會”!消失的原因很簡單,這種活動說白了就是文武百官給皇帝拜年,我們現在沒皇帝了,這種活動自然也就沒有了。“正旦朝會”,從漢代一直延續到了清代,是古代過年必備的一項重大的禮儀活動。元旦,元是開始,旦是早晨,元旦即是一天的開始,也是一月的開始,還是一年的開始,所以這一天也叫“三元”,意義是非常重大的。在朝的文武百官都要穿上新朝服,進了皇宮。根據官職和爵位的高低,分別覲見皇帝,彼此說一些祝福的話。朝拜完畢,皇帝會賜宴群臣,宴席上大家還要寫一些吉祥祝賀的詩。

沒想到,古代拜年也流行“微信拜年”?還是宋朝人發明的


古代過年要祭祖


除了這兩樣消失的過年活動,古代人過年的習俗和現在差別並不大,首先是要祭祖,中國人講究祖先崇拜,過年過節的肯定是要祭拜祖先的。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社會的百科全書,裡面詳細記錄了賈府過年祭祖的過程。首先要把祖先的畫像請出來,掛在祠堂的牆上,家族裡的男男女女根據輩分大小依次排列,跪拜行禮,這叫“拜影”。然後就是敬獻貢品,豬、牛、羊、各種水果等等。現在南方一些宗族文化保留比較多的地方,還有這種祭祖的儀式。北方很多地方過年前後要上墳掃墓,形式雖然稍微不一樣,但是紀念先人的意思是一樣的。

沒想到,古代拜年也流行“微信拜年”?還是宋朝人發明的


春節儀式之“掛門神”


節日跟平常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增加了很多儀式。古代老百姓過年有一個儀式那是必不可少的,就是“掛門神”。李夫子專門寫過一篇關於古代門神的文章,大家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說起春節“掛門神”,這種習慣在漢代它就有了。按照東漢人應劭在《風俗通義》裡的說法:“神荼和鬱壘。他們倆站在度朔山的一顆大桃樹下,檢查一個個的鬼,如果這個鬼要禍害人,他們就把鬼用繩子捆起來,扔給老虎,讓老虎把鬼吃掉。”所以古人為了躲避禍害,保佑平安,就用兩塊桃木板分別寫上神荼和鬱壘的名字掛在門上,這東西也叫“桃符”。

沒想到,古代拜年也流行“微信拜年”?還是宋朝人發明的


到了唐代,神荼和鬱壘的門神地位,逐漸就被鍾馗給取代了。鍾馗大家都很熟悉,是捉鬼的。以前李夫子還看過關於“鍾馗”的電視劇呢,話說唐朝開元年間,唐玄宗生了一場重病,一直臥床不起,有一天他夢到一個大鬼吃掉了偷他東西的小鬼,他就問這個大鬼是誰?大鬼說自己是參加武舉考試失敗的終南進士鍾馗,願意為皇帝掃清妖孽。唐玄宗醒來之後,病就好了,他讓大畫家吳道子把夢中的那個人給畫了下來,貼在宮中,於是用鍾馗做門神的習俗,就算是流傳開了。當然這只是個傳說,據專家考證,鍾馗形象,早在我們前面提到的“儺祭”中就有了,一直起著驅散惡鬼的作用。

沒想到,古代拜年也流行“微信拜年”?還是宋朝人發明的


等到了宋朝末年,鍾馗的門神地位又被秦瓊和尉遲敬德這兩個人給取代了。同樣也有一個傳說,說是唐太宗生病的時候,老聽見有鬼在叫,他就讓手下的大將秦瓊和尉遲敬德給他來把門,鬼就不敢來騷擾了。但是也不能天天讓這兩個人站在門口啊。於是唐太宗命令畫工畫了兩位將軍的畫像貼在門口,厲鬼也沒敢再來。所以到了南宋那會兒,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門上貼的就都是秦瓊和尉遲敬德了,一直到我們現在大門上貼的門神,還是這二位。


春聯的誕生和演變


唐朝出現了雕版印刷術,人們開始用紙來印刷門神,慢慢就演變成了年畫。當然對於過年來說,有一樣東西比年畫更有代表意義,那就是“春聯”。剛才有提到過“桃符”,一開始桃符上只是寫著門神的名字,後來大約是在五代十國的時候,人們也在桃符上寫幾句吉祥話。五代後蜀的國君叫孟昶,在桃符上就寫了一句叫

“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據說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幅春聯,之後這種做法就流傳開了。當時的春聯是寫在桃符上的叫“春帖”,到了明朝才開始叫“春聯”。王安石寫過一首詩叫《元日》,其中有幾句話大家都很熟,“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後面兩句說明在王安石生活的時代,每當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換新的春聯。

沒想到,古代拜年也流行“微信拜年”?還是宋朝人發明的


古代過年活動之“放爆竹”


古人過年還有一項標誌性的活動,那就是“放爆竹”,這也是從漢朝就有了。放爆竹的目的和過年的很多儀式一樣,也是為了驅散邪魅、保佑平安。爆竹要驅趕的是一種叫“山臊”的惡鬼。據說山臊居住在西方的一座深山裡,有一尺多高,誰要是碰見它就肯定會大病一場。不過這鬼有一弱點,它害怕聽到爆竹的聲音,所以新年的第一天,人們就通過燃放爆竹來防止山臊進門。不過我們現在放爆竹,主要是為了熱鬧、好看,跟古人的想法完全不同。古代的生存環境惡劣,醫療條件又不發達,稍稍有個頭疼腦熱的都有可能就丟了性命。所以這些祈求保佑的行為就特別的多。

沒想到,古代拜年也流行“微信拜年”?還是宋朝人發明的


古代過年活動之“打糞堆”


比如宋朝過年,還流行一種活動叫“打糞堆”。就是把一串銅錢綁在竹竿上,一邊捶打著糞土堆,一邊喊:“如願”,旁邊看的人假裝很疼,還得裝著哼哼唧唧的再回答一聲“如願”。然後才停下來,不打糞堆了。據說這麼做就能發家致富。古代過年,類似這樣的稀奇古怪的祈願活動還是有很多的。


古代的壓歲錢


過年當然少不了吃年夜飯,年夜飯的傳統也是從漢朝就有了。吃完飯還要守歲。古代有很多詩都描寫了小孩子強打起精神守夜的場面,這些不睡覺的小朋友估計是在等壓歲錢,壓歲錢到底出現在什麼時候已經難以考證了。據說壓歲本身應該叫“壓祟”,“祟”是一種小鬼,會傷害小孩,人們就用紅紙包著銅錢,放在小孩的枕頭下面,小鬼就不敢靠近了,能保護小孩平安無事,後來逐漸演變成了我們現在的壓歲錢。總之這也是保佑平安有關的。

沒想到,古代拜年也流行“微信拜年”?還是宋朝人發明的


古人如何拜年


大年初一,古人也要四處拜年,前面說的正旦朝會,那是官員們給皇帝拜年的。官員之間也要互相拜個年,當官的認識的人多,一個個拜。怎麼能忙得過來呢?宋代人就發明了一種“發帖拜年”的方式,寫上一張自己的名帖,讓僕人送給對方,這就代表自己來拜過年了。這算是宋代的“微信拜年”了。有的時候你去拜年,對方正好出去不在,怎麼辦呢?明朝人的做法,是在家裡放一個本子,誰來拜年,就把名字往本子上一寫,登記一下,也相當於來拜過年了。普通老百姓的拜年,要先從同一個宗族的親人拜起,然後再去拜訪別的親戚。古人經常利用拜年的機會互相給兒女介紹對象,尤其在宋代,春節拜年簡直就是一場親友間的相親大會。所以各位小夥伴現在回家過年,被七大姑、八大姨的催婚、逼婚,這其實都是有歷史傳統的。

沒想到,古代拜年也流行“微信拜年”?還是宋朝人發明的


李夫子說春節


今天聊了一聊古代過年的那些習俗和失傳的活動,讓大傢伙瞭解一下,習俗根據時代的不同也有不同的變化,不過不知道各位小夥伴有沒有發覺,現在對過年的感覺沒有小時候那麼的渴望和期盼了,莫非這就是長大的代價嗎?失去了童年時的快樂,多了很多成年人的煩惱,不過,不管怎麼說,新的一年,也希望各位小夥伴能夠許下一個願望,心想事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