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泓德基金副總經理鄔傳雁:投資立足“長”視野 尋找收益“大”機會

本報記者王明山

走過弱冠之年的公募基金,正在擺脫“固收權益不平衡”的詬病。近年來,公募發展權益基金的努力卓有成效,一批長期業績優異、口碑載道的權益基金經理顯現出超強的“帶貨”能力,他們管理的權益產品吸引了大批投資者的認購或申購,在明星光環的加持下,公募基金市場的爆款基金頻頻現身,產品規模也不斷走高。

《證券日報》記者此次專訪的泓德基金副總經理鄔傳雁,就是一位“寶藏基金經理”。鄔傳雁自2015年8月份開始擔任基金經理以來,截至目前已管理4只權益類基金,經歷了幾輪牛熊,管理規模穩步攀升,目前在管規模已逾百億元。

規避掉風險

才能獲得較高長期收益

在泓德基金的會議室裡,《證券日報》記者第一次見到鄔傳雁本人:黑白相間的頭髮,戴一幅黑框眼鏡,身穿素色西裝——這位在資管行業從業近20年的“老兵”,比我想象的要樸素許多。但其談及投資時的鞭辟入裡、對記者提問的知無不言,令我突然理解了,鄔傳雁能受到眾多投資者的追捧不無道理。

採訪的時間定在冬至臨近之日,北京的天空被寒風籠罩,但記者與鄔傳雁交流時卻感受到了更多的暖意,以及那份對投資事業的熱愛所帶來的感染力。“你們能來,我特別開心。在投資行業做了這麼多年,我一直希望能夠好好地做一個小結,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告訴投資者,也讓他們少走一些彎路。”鄔傳雁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上世紀90年代是技術分析盛行的年代。”鄔傳雁笑稱,通過做波段曾取得過一些好成績,當時身邊同事曾對他有過“短線高手”的評價。但通過多年實踐,自己慢慢發現,倉位變動越頻繁,變動幅度越大,隱含的風險也越大。拉長時間來看,短線交易的收益其實是非常不理想的,更不必說頻繁交易所帶來的焦慮、亞健康等種種問題。

於是,鄔傳雁在2007年左右進行了徹底的反思,並最終形成了自己的投資理念:完全放棄頻繁擇時和博弈,把操作風險拿掉,把所有時間都花在尋找那些能在未來十年獲得數倍增長空間的好公司上。鄔傳雁稱,當他放棄頻繁選時之後,就有更多時間來考慮投資品種的風險,包括踩雷的風險、公司長期增長空間不達預期的風險,以及虛假信息的風險。只有規避掉這些風險,才能真正獲得較高的長期收益。

公募基金行業已發展了20多年,長期投資的理念開始被越來越多的機構投資者所接受,但散戶尚需更多時間去體會。鄔傳雁覺得,這正是自己從事這個職業的職責所在。

從重視短期市場波動到重視資產的好壞,這是投資思維的一次重要迭代,在這個過程中,鄔傳雁看到了過去和當下經濟結構的細微變化:“十年前,各行各業都有很多表現不錯的公司,而現在經濟和產業格局均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一些企業開始碾壓式增長,取得大幅領先於競爭對手的絕對優勢;也有一些企業慘遭淘汰。未來,少數股票長期上漲的結構性牛市或將成為常態。”

這樣的事情在美股市場已經發生。鄔傳雁談到,美股在過去十幾年走出一波超長牛市,但股價持續上漲的公司並不多,納斯達克尤為明顯,當蘋果、亞馬遜這樣卓越的公司迅猛成長的時候,更多企業卻黯然退出了歷史舞臺。在日新月異的產業變革中,基金經理的投資方法、思維模式都要隨之改變,要成為一名管理領域的專家,需要熟悉諸多業務和技術,讀懂一家公司的管理體制、企業文化和業務空間;同樣,也要從發現風險的角度,著手我們的投資,遠離投資中的風險,從那些能夠持續上漲且十年具有數倍成長空間的企業中獲取長期投資價值。

四大科技領域

蘊藏投資大機會

宏觀經濟三個原動力正在全球範圍內發生顯著變化,使得傳統的投資邏輯難以為繼,作為基金管理人,要清楚地看到未來30年的機遇和風險,鄔傳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迴歸本源。他從勞動力、資本和技術進步這三個核心要素出發,向《證券日報》記者由表及裡地分析了未來30年全球經濟的大格局、資本稀缺性的減弱和人類價值觀的進化。

傳統企業中,創新藥和傳媒的精品內容會有比較好的投資機會。鄔傳雁具體分析稱:“以創新藥為例,在一個人口老齡化的社會中,這是剛性需求。同時,這個行業是市場化的,長期投資價值非常大。另外,中國崛起的過程,必然伴隨民眾文化素養的不斷升級,能夠提供精神享受、觸動人心靈的內容將會有廣闊市場空間。”

科創板開板、5G技術元年,一條條引線都指向了“技術爆炸”和“創新爆炸”,鄔傳雁對此感觸頗深。自2015年離開保險機構後,鄔傳雁開始潛心向很多年輕的科學家學習新技術,瞭解新思維。“技術爆炸的結果是經濟微觀結構的兩極化,所以我們能看到,最近二三十年突然出現了阿里巴巴、華為這樣的企業,這樣的企業未來一定還會有,基金經理的理想之一就是提前找到蛛絲馬跡並佈局。”

這些企業的出現是偶然嗎?當然不是。鄔傳雁認為,阿里巴巴、亞馬遜這樣的企業,除了看到人工智能、互聯網、新能源等技術的應用,還能看到公司內部思維模式、價值觀以及企業文化的進化。”鄔傳雁表示,“這樣的公司對人才非常重視,積累的高素質人才越來越多,並能有效發揮多層次人才的作用。這樣的企業,未來增長空間是不可預估的。”

未來30年,科技領域的大機會藏在哪裡?鄔傳雁指出了以下幾個方向:電子、光伏、雲計算和新零售。

“電子行業,不僅僅是我們所見的智能手機,甚至不僅僅是我們現在所能看得見的消費電子,未來將滲透到工作生活中的各個角落,家庭物聯網、自動化車間以及方方面面,廣義的電子行業發展空間是毋庸置疑。光伏行業也有很大發展空間,現在全球企業都在做大做強,但面臨同樣的天花板,就是資源和環保的約束,光伏行業能很好地打破這個天花板。”鄔傳雁最後強調,“雲計算將對各行各業產生深刻影響,人類思維模式的變化和硬件的升級一定是同向的,雲計算正在引導一種思維模式深層變革。”

本文源自證券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