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幼兒園老師說話“無頭腦”,寶媽強悍怒懟,眾人:做了我不敢做的

文 |暮沐媽咪(擁有本文版權,歡迎分享)

寶寶3歲就可以上幼兒園了,細心的媽媽一般會提前做好準備工作,不僅挑選好學校,也開始培養寶寶的各種能力,有禮貌、講衛生、和同學好好相處,生怕寶寶到了幼兒園,不受老師喜歡。

可通常比較乖巧的孩子總是被老師忽略,受到關注的往往是兩個極端,要麼長得漂亮、能說會道,要麼調皮搗蛋。

幼兒園老師說話“無頭腦”,寶媽強悍怒懟,眾人:做了我不敢做的

幼兒園老師說話“無頭腦”,寶媽強悍怒懟,眾人:

鄰居家的孩子就是屬於調皮搗蛋類型,在幼兒園裡沒少讓老師費心,告狀已經成了家常便飯。“你家孩子又把誰推倒了,你家孩子上課又打擾別的孩子啦”類似這樣的話,每天都不重樣。

自然,接孩子也成了鄰居每天最緊張的時刻。都說孩子是聯繫老師和家長的紐帶,家長要和老師多多配合,可鄰居和老師的關係,就像是貓和老鼠,躲都來不及

這天鄰居去幼兒園接孩子放學,又被老師叫住,見此情況,鄰居的心裡七上八下,肯定是孩子又闖禍了。還沒等他反應過來,老師就開口了,先是對著家長一頓吐槽,孩子不省心,不聽話,最後說孩子“腦子有問題”,建議讓孩子回家休息一段時間。

幼兒園老師說話“無頭腦”,寶媽強悍怒懟,眾人:做了我不敢做的

最後的這句話,徹底激怒了鄰居,他壓抑的情緒瞬間爆發,跟老師爭論起來,“有你這種老師嗎?你還為人師,不會說人話?”老師突然被嚇住了,平時從不反駁的家長,竟然氣勢洶洶。

還沒等老師反應過來,鄰居已經帶著孩子走了。其他家長紛紛點贊,做了我們不敢做的

作為幼兒園老師,該如何和家長默契配合呢?

1.和家長溝通要有技巧

每個孩子都存在不同的問題,做家長的往往最瞭解自己的孩子。無需老師提醒,家長也知道。可面對孩子的問題,自己可以說,絕不允許別人說,是大部分家長都存在的心理。

家長想要聽到,是老師的建議和解決辦法,而不是一味地反映批評,所以老師在和家長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語言時候恰當,有時候需要

委婉地去提醒家長,而不是直接指出來。

幼兒園老師說話“無頭腦”,寶媽強悍怒懟,眾人:做了我不敢做的

2.老師對待孩子應該一視同仁

老師首先要清楚自己的角色,明確自己的身份,面對身邊的孩子要做到一視同仁同幫助孩子改正問題,是老師的職責

,不能置之不理,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待孩子。

通常淘氣的小朋友,在幼兒園裡會受到排擠,如果老師不給予糾正,會給孩子的內心留下陰影,影響孩子以後的學習生活。

3.不給孩子貼標籤

每個小朋友都是獨一無二的小天使,好奇心會激發寶寶無限地奇思妙想,“驚喜”每天都會發生在孩子身邊。老師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要做孩子的陪伴者和引導者,不要因為孩子的某個行為,給孩子貼上標籤。尊重孩子的思想,允許孩子的行為,做到真正地理解孩子。

受學生歡迎,讓家長放心的老師,才是好老師。所以孩子出現問題時,老師和家長要好好溝通,不要因為語言不當引起不必要的誤會,給孩子和幼兒園所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更多母嬰育兒知識請關注『暮沐媽咪育兒』

,喜歡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ps: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