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7 一雙鐵腳板、三寸不爛舌!湘鄉“走路書記”的7000公里“走心”路

梅龍村駐村第一書記王光輝,

紮根基層。

他深入田間地頭,

瞭解群眾所想所盼,

與群眾話桑麻談發展,

為群眾做實事解難題,

以優良的作風,

紮實工作,

服務群眾,

成了貧困群眾的貼心人。

和小編一起來認識一下這位走路扶貧的“走心”書記吧

中沙鎮位於湘鄉市西南一隅,該鎮梅龍村2014年被確定為省定貧困村,100戶貧困戶在土磚房裡苦苦度日。湘潭市商務局駐村第一書記王光輝憑藉著一雙鐵腳板、一副三寸不爛之舌,用日行最多四萬步的韌勁走進貧困戶的心中,令正處於攻堅階段的脫貧工作勢如破竹。

一雙鐵腳板、三寸不爛舌!湘鄉“走路書記”的7000公里“走心”路

一雙鐵腳板、三寸不爛舌!湘鄉“走路書記”的7000公里“走心”路

梅龍山海拔708.8米,隔開了婁底雙峰和湘潭湘鄉兩個大縣。崇山峻嶺,阻隔了山民們的致富門路,66戶居住在梅龍山上的村民要出趟山,走路靠腳趟,運貨得肩扛,這就是兩年前梅龍山上的真實寫照。兩年後,這裡的開發建設正如火如荼,王光輝此次要察看的就是正在建設中的半山腰上的公共廁所。

一雙鐵腳板、三寸不爛舌!湘鄉“走路書記”的7000公里“走心”路

參與施工的工人們都是山下的村民,沒蹲過旅遊廁所,自然也沒法理解廁所還能豪華到什麼程度。王光輝比劃著,儘量讓村民們能在施工時把控好細節,給外來的遊客們留下一個好印象。今年四月,梅龍村舉行了首屆“秀美梅龍我為峰”登山比賽,百名登山遊客用腳步丈量梅龍山春色,從山腳到山頂都沒個像樣的廁所,這成了王光輝心中的一個結。5.5公里的盤山路都修好了,廁所和停車場的建設可不能落下。

一雙鐵腳板、三寸不爛舌!湘鄉“走路書記”的7000公里“走心”路


2016年,梅龍村被列為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扶貧村,梅龍山上的梅龍梯田、鷹腦石、盤古洞、真武祖師殿等自然人文景觀以及楠竹、杉木原生態森林景觀都亟待開發,修築上山的旅遊景觀大道成了支村兩委的當務之急。5.5公里長的山道,20多個之字形彎,王光輝帶著村委會的幾名委員一個個彎道查勘,每天上下幾趟,一走就是二三十公里。

一雙鐵腳板、三寸不爛舌!湘鄉“走路書記”的7000公里“走心”路

梅龍山土質比較鬆散,容易崩塌。我們在修路面的時候,一邊清理崩塌的土,一邊進行混凝土灌注。


如今,小車可以直接開到山頂,盡覽山下湘鄉和雙峰兩縣的景緻,還能鳥瞰十幾公里外的曾國藩、黃公略故居。

一雙鐵腳板、三寸不爛舌!湘鄉“走路書記”的7000公里“走心”路

下一步要把安全措施搞好,讓遊客覺得安全。然後在這邊,準備搞一個燒烤、篝火晚會的場地。

上山的景觀大道已經貫通,山上的60多戶村民陸陸續續搬下來了40多戶,剩下的十多戶村民出行也方便了,而山腳下還有一棟土磚房讓王光輝始終放心不下,那就是70歲的五保戶楊呂光的家,這也是王光輝駐村後最後一棟還有人在住的土磚房。楊呂光在王光輝和村幹部連做了33次思想工作後,終於把土磚房改建成了紅磚房。


靠山吃山,梅龍村已經定下了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的方向,開發梅龍山生態旅遊景觀區。王光輝認為,與其花大力氣將梅龍山的農副土特產品運出去,不如打好基礎、完善設施,將遊客們請進來。就在梅龍山支村兩委大力進行道路基礎設施修建的同時,王光輝也開始在村裡物色梅龍山貨銷售集散的帶頭人。

一雙鐵腳板、三寸不爛舌!湘鄉“走路書記”的7000公里“走心”路

在梅龍農副土特產集散中心地下室裡,小雞亂竄,滿地雞毛,王光輝正和駐村幫扶隊的副隊長周鑫一道幫集散中心的黃炯鑄抓雞苗。剛從外地打工回來的35歲小夥黃炯鑄就是王光輝物色良久的合適人選。收好雞苗,配上防治藥品和飼料,黃炯鑄再轉交給前來認領的貧困戶散養。幾個月後,黃炯鑄再以35元每斤的價格回收貧困戶散養的雞。從一年前的半信半疑,到現在爭先恐後,之前愁銷路的貧困戶們心中的石頭落了地,紛紛擴大了養雞的規模。


送走了兩籠雞苗,黃炯鑄還要到梅龍山的山腳下去收一些特色山貨,梅龍山的幹筍。在貧困戶楊松林家的二樓,黃炯鑄熟練地打開蛇皮袋,掰開幹筍驗貨。在堂屋的桌子上,兩罐辣椒醬也引起了黃炯鑄的注意,嚐了一下味道後,黃炯鑄也一併收了上來。每天下村入戶,接送土特產成為了黃炯鑄這一年來的主要工作。

一雙鐵腳板、三寸不爛舌!湘鄉“走路書記”的7000公里“走心”路

逐步加大了信心,銷售額上來了,就專攻這一塊。

2018年6月,梅龍農副土特產集散中心正式成立,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散養散種、聚散分銷40戶貧困戶家中的土特產,諸如冬筍、米酒、豬肉、牛肉、臘青蛙都擺上了集散中心的展櫃,惠及梅龍村62戶村民280餘人。僅僅三個月,集散中心就幫貧困戶銷售農副產品18萬餘元,戶均增收兩千元以上,梅龍村的土特產的名氣也就此打開。

一雙鐵腳板、三寸不爛舌!湘鄉“走路書記”的7000公里“走心”路

最關鍵的就是通過梅龍農戶土特產這個平臺,激發梅龍村民農戶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的積極性。

這就是王光輝2018年3月來到梅龍村扶貧後開出的一劑致富良方。這個農民的兒子下過鄉、援過疆,57歲臨近退休,他主動請纓來到了湘鄉市最偏遠的省定貧困村梅龍村一展拳腳,然而全村三千多人中,有365人還生活在貧困線下,這讓王光輝有些震驚。


當時的梅龍山上還住著66戶村民,要帶著柴刀開路才能走訪這些村民家,村裡一百多棟土磚房在暴雨中搖搖欲墜。初來乍到的王光輝邁開雙腳,一頭扎進了調查走訪當中,42天時間裡,他走訪了128戶農戶,其中94戶貧困戶,24位歷任的支村委員和老黨員,最多的一天就走訪了22戶。

一雙鐵腳板、三寸不爛舌!湘鄉“走路書記”的7000公里“走心”路

那段時間我很少講話,很少組織村支兩委委員開會。一個頭紮下去,掌握情況。只有掌握了情況,才能有對策,才能想出幫扶措施。

一年半的時間,王光輝走了近七千公里,最多的一天走了四萬步三十多公里,在泥濘的山路上,三個月就磨破了一雙跑鞋,王光輝也被村民們親切地稱為“走路書記”。一雙鐵腳板踏過幾千公里的行程,“走路書記”王光輝對100戶貧困戶的家庭情況如數家珍,窘迫的家境他都歷歷在目,反映給他的困難也陸續得到解決。江良海家的三個孩子都拿到了十多年來夢寐以求的戶口,告別了黑戶;八十多歲的江勁生和老伴從梅龍山上搬了下來,住進了安置新房;何水生一家在梅龍水庫旁做起了水庫管理員,房前屋後都種滿了不愁銷路的蔬果;楊立雲則在王光輝的幫助下,拿到了遲到多年的1.71萬元醫保費用……

一雙鐵腳板、三寸不爛舌!湘鄉“走路書記”的7000公里“走心”路

走路的中間可以見到村民,跟他們一起走路,一起了解他們的情況。感覺你這個幹部很平易近人,有利於把他們心裡想說的話說出來。

如今,在王光輝的積極奔走中,在支村兩委和各個後盾單位的鼎力支持下,梅龍景觀大道建起來了,新的村民活動中心也已投入使用,村裡成立了紅白理事會,60.42KW的光伏發電站化解了村集體經濟為零的尷尬,農副產品集散中心暢通了土特產品的銷售渠道,91戶297人解決了住房問題,對100戶貧困戶365人都進行實施結對幫扶、落實精準扶貧醫療保障制度。近兩年,梅龍村相繼有62名孩子考上了大學,被村部獎勵。到2019年10月,梅龍村100戶貧困戶全部實現了穩定脫貧。

一雙鐵腳板、三寸不爛舌!湘鄉“走路書記”的7000公里“走心”路

開始時真的跟不上,因為他走路是帶跑的。


一雙鐵腳板、三寸不爛舌!湘鄉“走路書記”的7000公里“走心”路

他說坐著小汽車到貧困戶家去搞扶貧工作,天然就與村民產生了隔閡。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一雙鐵腳板、三寸不爛舌!湘鄉“走路書記”的7000公里“走心”路

群眾的小事情辦好了以後,他就覺得你這個幹部在心裡面尊重他了,這是對他人格的尊重。第二,他就覺得你到這裡來是誠心誠意為他辦事的,他就把你當成親人,有的甚至把你當成家人。

腳下粘有多少泥土,

心中就有多少真情。

在脫貧攻堅戰中,

還有許多像王光輝一樣奮戰在一線的廣大扶貧幹部

他們是連接黨和政府

與貧困戶之間的紐帶,

他們都用心用情帶著貧困戶往前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