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9 看雄安,一幅藍綠交織、清新明亮的生態畫卷,正在成形!

2019年秋季造林工作啟動,打造“半公園式”秀林景觀;府河、孝義河河口溼地水質淨化工程,正在為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把好第一道關……進入2019年的冬季,雄安新區這座千秋之城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雄安新區堅持政治站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把主題教育與新區當前的中心工作結合起來,將打造藍綠交織的良好生態環境作為增強“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的具體體現來部署,努力把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轉化為推動新區生態環境治理的具體任務、具體舉措、具體要求,在“千年秀林”、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上取得了可喜的進展。

預計在今年年底,雄安新區“千年秀林”造林面積將達三十餘萬畝,未來新區森林覆蓋率將由現在的11%提高到40%。白洋淀主要入澱汙染物在實現“雙下降”的同時,湖心區水質將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Ⅳ類,澱區水域面積逐步擴大。

看雄安,一幅藍綠交織、清新明亮的生態畫卷,正在成形!

看雄安,一幅藍綠交織、清新明亮的生態畫卷,正在成形!

數字森林護航“千年秀林”

“這兩年林子裡的鳥越來越多了,如果你現在去‘千年秀林’那塊兒住一宿,第二天早上你保準會看到黑壓壓一片的鳥群從林子裡騰起,我覺得再過個一兩年,野兔之類的小動物也會出現在林子裡了。”剛從“千年秀林”大清河片林現場回來的雄安集團生態建設公司生態事業部石其旺對我們說道。

“千年秀林”工程自2017年11月啟動至今,已完成造林面積17萬餘畝,栽植苗木1200多萬株,目前已初具規模。

“17年我們種了一萬畝,18年我們又種了十萬畝,今年我們計劃完成造林二十萬畝!”石其旺對記者說道,“我們種植的種類不止是喬木,而是喬灌草兼備的一整套復層群落結構,這樣才能最大程度地模擬自然森林,實現我們建設近自然林的目標。”

什麼是近自然育林?石其旺介紹到,所謂近自然育林,實際上就是順應自然規律,培育接近自然又優於自然、功能完備並能夠實現森林可持續經營的育林理念和技術操作體系,具體來說,異齡、復層、混交是近自然育林的一大特徵。

所謂“異齡”,就是在造林過程中,選擇不同樹齡的苗木。比如栽種油松,既有一兩年生的幼苗,也有胸徑超過十釐米的多年生青壯樹苗。“復層”主要指一塊林地內,既有高大喬木、又有低矮灌木和草本植物,形成一個錯落有致的空間層次,並且不同於以往的植樹方式,“千年秀林”採取曲線栽植,幾乎沒有鄰近的3棵樹處在一條直線上,成為一片“看不透”的林子。“混交”則側重在一個片區內選擇多個適宜混生的樹種,不造單一樹種的純林,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

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新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認識開展調查研究的政治意義、現實意義,高度重視調查研究工作,大興調查研究之風。

“在種植之前,我們邀請了行業專家進行調查論證,既選擇國槐、柏樹、白皮松這樣的優良鄉土樹種,又引進了一些優良品種,這樣可以很好地提高物種的多樣性,保證我們的林子有比較好的自我調控能力,抵禦病蟲害。”

未來,新區規劃森林面積約86萬畝,森林覆蓋率40%。其中,規劃建設用地外,集中林地斑塊約58萬畝,農田林網和環村林帶約5萬畝;規劃建設用地內,森林類型的城鎮綠地約23萬畝。

面積這麼龐大的森林,又該如何監管維護?

石其旺表示,基於RTK技術、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技術的森林大數據系統是他們解決“千年秀林”養護問題的利器。所謂RTK指的是一種新的常用的衛星定位測量方法,在每一棵樹苗栽種伊始,都會生成獨一無二的座標,這棵樹從哪來、什麼品種以及它的養護情況,都會被一一記錄。“我們還開發出了一套軟件,我們的護林員在進行養護的時候,將通過軟件記錄好樹木的養護信息,以方便我們的動態監測。”

“千年秀林”,這片守護未來之城的綠色森林在茁壯成長的同時,實施全生命週期管理的“數字森林”也在不斷生長。

生態修復擦亮“華北明珠”

打造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是雄安新區的發展目標,如果說“千年秀林”是雄安新區的綠,那白洋淀則是雄安新區的藍。

乘船駛過白洋淀十月的湖面,能看見碧藍的天色倒映在平靜開闊的水面,當船駛入蘆葦蕩,被馬達聲驚起的野鴨掠過水麵,一頭扎進葦叢。眼前的光景與兩年前大不相同。

白洋淀,位於畿輔之南,九河下梢,是由府河、瀦龍河、瀑河、孝義河、漕河等多條河流匯入而形成的草型湖泊溼地,素有“華北之腎”的美稱。但是由於近些年上游來水量減少、汙染物排放以及澱區內圍堤圍埝阻隔,原本的溼地生態功能難以有效發揮,澱區生態環境退化嚴重。

雄安新區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契機,將白洋淀綜合整治攻堅行動作為增強“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的具體體現,紮實做好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工作。確定了入河入澱排汙口整治攻堅、納汙坑塘整治攻堅等六大專項攻堅任務,“鐵腕”治汙,整治“散亂汙”企業,為高質量發展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

“白洋淀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從水質改善、水面恢復、生態修復等方面綜合施治,其中水質改善首先要從外源和內源治理兩方面下功夫。我們正在實施的府河、孝義河河口溼地水質淨化工程,就是為白洋淀生態環境治理把好第一道關,重點做好上游來水的水質淨化工作。”雄安集團生態建設公司水環境項目協調人彭戰旗向記者介紹。

彭戰旗所說的府河、孝義河是白洋淀兩條主要有水入澱河流,之前因常年承接上游汙水處理廠尾水和部分直排汙水,汙水便隨著河流進入白洋淀的藻苲澱和馬棚澱,給白洋淀生態帶來破壞。新區設立以來,隨著上游治理工作的逐步推進,上游來水水質正在持續改善,但府河、孝義河仍是白洋淀外源汙染物的主要輸入來源。

“入澱口溼地是府河、孝義河入澱的最後一道生態屏障,將形成白洋淀生態緩衝區域,提高流域水生態環境承載力。”彭戰旗介紹,兩個項目實施完成後,共計會為白洋淀恢復超過600公頃的溼地面積,將成為華北地區規模和處理能力最大的功能性生態溼地之一,兩個項目的日淨化處理水量分別約為25萬立方米和20萬立方米,來水經過溼地淨化提升後,入澱水質將會得到明顯改善。同時,通過在河道和溼地建立流速、流量、水質等自動化監測設施,以及溼地配水系統自動化監控設施,監測監控數據納入新區智慧化監管平臺,結合溼地前置生態塘系統,還可在來水突發水汙染事故時發揮一定的應急處置作用。

“常言道,流水不腐,兩個河口溼地作為在入澱口區域實施的退耕還澱還溼先行先試工程,未來在藻苲澱、馬棚澱的主澱區退耕還澱全面實施後,將向其主澱區全面配水,有效提升澱區水動力條件,恢復澱區水生態環境。”彭戰旗介紹。

外源汙染得到控制了,內源汙染又該怎麼治?

由於歷史原因,白洋淀底泥中沉積了大量有機質和營養鹽,沼澤化趨勢明顯,嚴重影響了澱區的水環境質量和水生態系統。雄安新區推動上下貫通聯動,積極推進白洋淀內源汙染治理。

目前,雄安新區正積極推進白洋淀78個澱中村的生活汙水治理項目,採取應急設備處理、導流收集、外運處置等多種辦法,對78個澱中村的生活汙水、農村生活垃圾進行全收集、全處理,使澱區內的汙染物就地減量化,逐步實現村中生活垃圾的汙水不再直排進入澱區。

在白洋淀南劉莊和採蒲臺區域開展底泥汙染治理試點項目,新區科學決策,運用生態清淤、活水循環、原位治理和生態修復等多種內源治理技術,探索適合白洋淀底泥汙染的治理方案,最終確定適用於白洋淀澱區的內源治理方式。

新區將堅持把綠色作為“雄安質量”的普遍形態,把加快生態修復,拓展藍綠空間等納入綠色生態指標體系中。

看雄安,一幅藍綠交織、清新明亮的生態畫卷,正在成形!

水清樹綠改善民生

修復雄安新區的生態環境,在根本上是為新區人民創造一個更加宜居的生活環境。

“開展主題教育是雄安新區踐行黨的宗旨和群眾路線,為人民謀幸福的內在要求。”雄安新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新區在推進生態環境治理行動的同時,始終將民生福祉放在首位,讓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實惠,要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雄安集團所主導的‘千年秀林’項目積極吸收當地村民參與植樹造林,逐步將部分村民轉變為新區林業產業工人,村民除了參與植樹造林的收入外,每畝地每年還有1500元的土地收益金,農民可從造林護林中切實獲得收益。”石其旺向記者介紹,除此之外雄安新區還專門研發了基於區塊鏈技術打造的項目資金管理平臺系統,對項目專項資金流向進行實時動態監控,確保專款專用,防止出現層層分包、層層轉包、層層剋扣農民工工資等問題。

“千年秀林”,正努力建成一片讓人民群眾呼吸得更好、口袋裝更飽的共建共享森林。

10月20日,在白洋淀採蒲臺清淤試點工程現場,一臺大型絞吸清淤船正在緊張地作業,和絞吸船相連接的,是一節節由浮箱固定著的密閉排泥管,但是在作業現場,並沒有惱人的噪音和難聞的異味。

“絞吸船的絞刀可下沉至水面以下底泥裡,在絞刀外圍還設置了防逸罩,確保在絞吸澱底淤泥的同時,汙水不會溢出和影響周邊水體,最大地降低施工作業對環境的影響,不干擾群眾的生活。”項目現場的施工人員解釋,絞吸上來的淤泥將通過密閉管道運送至淤泥處理地帶,避免在運輸過程中產生較大異味,影響到當地居民生產生活。

除此之外,按照新區推進主題教育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解難題的要求,新區的建設者們在細節上可沒少“動心思”。

“之前澱區的居民為了方便過河,自行在河道里搭設了橋樑,但是這些簡易的橋樑不僅存在安全隱患,還惡化了河流的水動力條件,形成多處淤積垃圾的死水區。”彭戰旗說,為了滿足河道綜合治理和水動力條件恢復,需要拆除群眾自行搭建的簡易橋,以及河道內其他阻水設施、清除河道沿岸和河底垃圾,為此還專門改建5座橋樑,這樣既保障了居民出行需求,又排除了安全隱患。

主題教育開展得如火如荼,雄安新區的建設者們正在把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雄安藍圖一步步變為現實。(來源:雄安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