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陶鑄的“三風”

陶鑄的“三風”

我的父親陶鑄,是1926年入黨的老黨員。他參加過南昌起義、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 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中南局第一書記、國務院副總理、中央宣傳部部長等職。父親一生忠於革命,忠於黨的事業,歷經磨難,百折不回,留下了很多寶貴的精神財富,而對我影響至深的是父親的“三風”:勤學多思的學風、注重調研的工作作風和嚴以律己的生活作風。

陶铸的“三风”

1954年,陶斯亮和父母在廣州的家裡合影

勤學多思的學風

父親的人生始終與書相伴,他愛好讀書,涉獵廣泛,是個嗜書如命的人。

他幼時所受教育並不多,只讀過不到4年的私塾和半年小學,但是他非常喜歡讀書,尤其喜歡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以及唐詩、宋詞等。他的記憶力很強,悟性也高,能熟記書中故事情節和生動語言,常常操著童音繪聲繪色地給別人講故事。老師課堂提問,他常常有問必答。

1918年,爺爺陶鐵錚被土豪勾結官府無辜殺害,剛滿10歲的父親因此輟學,小小年紀就扛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1921年,為地方惡勢力所迫,父親不得不背井離鄉,到安徽蕪湖一家木材行當學徒。1925年,父親又輾轉來到湖北武漢,在漢陽竹木厘金局當錄事。在武漢,他開始接觸進步思想,時常到中華大學旁聽有關時局的辯論,如飢似渴地閱讀進步書刊,並在一位熱心大學生的輔導下補習 數理化知識。

1926年,18歲的父親被保送到黃埔軍校第五期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開始了他不平凡的革命生涯。在幾十年的革命鬥爭中,父親無論在哪裡,不管鬥爭怎樣激烈,環境如何艱苦,他總是擠出時間來學習。1933年5月,因叛徒出賣,他在上海被捕,被判處無期徒刑。在獄中,父親埋頭苦讀,對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進行了深入鑽研,比較系統地閱讀了政治、經濟、歷史和文藝等領域的書籍,著重研讀了《史記》《昭明文選》《古文觀止》等古典書籍。1937年9 月26日,父親被黨組織營救出獄,他風趣地說:“我在這裡上了四年大學。”

父親不僅勤於學習,更勤于思考。1940年,父親來到延安參加黨的七大。在延安期間,他先後擔任中央書記處辦公廳黨史資料編輯委員會委員,中央軍委秘書長,中央軍委總政治部秘書長、宣傳部部長,參加了延安整風的有關工作和軍隊政治工作。他參與選編的《六大以前——黨的歷史材料》和《六大以來——黨內秘密文件》,是延安整風運動中的重要學習材料。 他主持編寫的《官兵關係》《軍民關係》和《領導作風》三本工作手冊, 是當時指導我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文獻。

在父親的影響下,我從小養成了學習思考的習慣,堅持寫日記,定期總結自身的優缺點。父親一有時間就跟我一起總結,並幫我修改日記和作文,實在沒時間就讓秘書幫著改。一次,父親應胡志明的邀請訪問越南,根據組織安排,我和母親曾志也去了。從越南迴來後,父母親交給我一個任務:“你給胡志明伯伯寫封信,感謝他的熱情接待。”我在寫信的時候,感覺沒有恰當的詞來表達感激之情,抬頭看到房間裡有一幅“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字畫,就把這句話給用上去了,然後拿給父親看。父親看了一下,就說:“這句話怎麼能用在這兒呢?你一個小孩子家,怎麼能跟一個國家的領導人稱知己呢?”我有點不服氣:“怎麼就不能 稱知己呢?”父親就耐心地給我講解,使我明白了不能用這句話的道理。父親的言傳身教,激發了我的學習興趣,也使我養成了深入思考的習慣,讓我受益終身。

注重調研的工作作風

父親一貫注重實際,反對空談。對於工作中的問題,他總是先進行實地考察,集中群眾智慧,再提出解決辦法。他曾說:“調查 研究與一切經過試驗是我們工作方法中的重要方法,對於唯物論者來說,這是工作中帶根本性的方法。”這是父親多年革命工作經驗的總結,也是他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1949年1月,平津戰役進入關鍵時刻,黨中央指出,北平一定要解放,但是不能損壞北平城內的古建築。此時,父親任第四野戰軍政治部副主任,奉命化裝進入北平,與傅作義將軍談和平 解放北平問題。事前,他派人找到著名建築專家梁思成先生,請他把北平城內的古建築等重要文物,在地圖上準確細緻地標出來,以便在談判不成必須使用武力進攻時,使這些文物免遭炮火摧毀。後來,在雙方的努力下,談判成功,北平和平解放,城內所有古建築都完整地保存下來了。

在廣東省和中南局工作期間,父親每年都要抽出三四個月以至更多時間,深入基層調研指導工作。1959年,廣東各地颳起“一平二調”風,搞“窮過渡”,在群眾中引起很大的思想混亂。父親先後到東莞、曲江等地實地考察,向幹部群眾反覆說明一定要保持清醒頭腦, 不能空談“過渡”,要紮紮實實地發展生產。《農村人民公社條例(草案)》頒佈後,父親按照條例精神,對農村分配製度、經營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問題展開深入調查研究,認真總結試點經驗,加以推廣。在調查研究和獨立思考基礎上,父親有關知識分子問題的論述和指導制訂的有關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政策,為團結廣大知識分子共同建設社會主義發揮了積極作用。

1963年初,為了制訂廣東省促進林業發展的相關政策,父親深入肇慶、湛江等地調研林業生產情況。當他了解到林場職工存在口糧短缺問題時,當即指示陪同的地縣領導解決這一問題,每人每月至少供應10公斤,不夠自己再種點雜糧。當他了解到林場工人大部分是臨時工時,指示林場應將他們改為固定工,讓他們把家屬帶來一塊勞動,使他們安下心來,以場為家。一路上,父親就這樣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總結經驗,指導工作,給各級幹部留下了深刻印象。

陶铸的“三风”

1960年初,毛澤東和陶鑄、曾志在廣東合影

嚴以律己的生活作風

父親幾十年如一日,嚴格自律,清正廉潔,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本色。他主持廣東省和中南局工作時,無論到哪裡檢查工作,總要“約法三章”:不準請客,不準迎送,不準送禮。並讓隨行人員監督檢查。他下鄉蹲點,從來都是輕車簡從,堅持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在父親的帶動下,廣東省委和中南局機關一直保持勤儉辦公的好作風。

1951年9月,父親從南寧返武漢途中,經過老家湖南祁陽,他從大革命失敗後離開家鄉,未再回過老家。在南寧時,他買了一筐廣西產的香蕉、菠蘿等水果,準備順路回家看望一下我奶奶,事前沒有將此事告訴任何人。火車到了黎家坪,離祁陽還有15公里左右,那時沒有出租車,只好租了輛馬車代步。到了祁陽,父親先到祁陽中學看望時任祁陽中學校長的我伯伯陶自強,參觀了以爺爺陶鐵錚名字命名的圖書館。當時,奶奶住在姑姑家。午飯後,父親坐了6個小時的船來到潘家坪姑姑家,看望了奶奶。第二天早飯後,父親才回到他的老家石洞源。不料,頭晚我伯伯打了招呼,當父親走到山口時,就看到家鄉的群眾拿著彩旗,敲鑼打鼓 ,燃放鞭炮歡迎他。見到這一幕,父親生氣地問:“這是幹什麼?誰讓搞的,快叫他們回去,不然我就不回村了。”父親進村後逐戶訪問,併到設在祠堂的小學校裡開了座談會,傾聽老鄉們的意見。關秘書等隨行人員跟著父親在伯伯和姑姑家各吃了一頓飯,按照規定,隨員不能白吃,經黨小組議定,在伯伯和姑姑家的抽屜裡各留下50萬元 (相當於幣制改革後的50元)。回到武漢後,關秘書向四野政治部副秘書長劉雪初報告,經批准由財務處報銷了。父親知道此事後,立即手拿100萬元(相當於幣制改革後的100元),找到關秘書嚴肅地說: “關相生,我不是早跟你說了嗎?這是私事,怎麼能讓公家報銷?”第二天,關秘書到財務處交了錢,拿回條子交給父親,被他當場撕毀了。

1961年10 月,父親作為中共代表團成員去莫斯科參加蘇共二十二大,蘇方給每個參會外賓發了600盧布零用金。父親用這筆錢買了一臺除草機、一個吸塵器和一臺幻燈機,送給了相關研究單位。父親回國後,我問他:“爸爸你出了一趟國,給我買了什麼禮物呀?”他說:“爸爸沒給你買什麼禮物,只買了幾件工具回來研究。”

在物資供應緊張的年代,父親聽說毛澤東帶頭不吃肉,便積極響應不吃肉。1962年春節,中南局機關殺豬,每人分3斤豬肉過年,我們家算上秘書、司機、警衛員和公務員等,共分了18斤豬肉。父親回來一看就發火了:“你們不知道我不吃肉嗎?為什麼不送回去?”母親曾志解釋道:“這是我的意見,因為這不僅有你的,還有司機、警衛員的。”“我不要,他們也不要,都送回去。”“你是領導,你可以講風格不要豬肉。人家司機、 警衛員不是領導呀!機關每人一份,應該給他們嘛!”父母親就此吵起來了,聲音很大,最後父親還是接受了母親的建議,說:“把分給我的豬肉送回去,分給他們的那一份就給他們留下來吧!”

父親去北京工作前,因住房很陳舊,廣州軍區司令部管理處在他外出時維修了一下,花了15000 元。事後,父親認為不該辦這件事,便自己拿出15000元交給管理處,並在會上作了檢討。父親平反後,軍區黨委認為此房修好後父親就去了北京,實際上沒有住,決定將15000 元退還給母親,但母親說:“這是陶鑄同志生前決定的事,不能更改。”

1969年11月,父親蒙難病危時贈給母親一首詩,其中有這麼一句:“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這正是父親一生嚴以律己生活作風的生動寫照。我永遠懷念人品高潔、心底無私的好父親。

陶铸的“三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