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9 心理學家揭露一個扎心真相:越不曾真正活過的人,越怕死

前段時間,《我家那閨女》裡“楊紫爸爸”高亞麟的一席話上了熱搜。

他以“過來人”的成熟睿智一語點醒了很多“夢中人”,說:“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牆。父母在,你看不見死神,父母一沒,你直面死亡。”

心理學家揭露一個扎心真相:越不曾真正活過的人,越怕死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裡也說過類似的話,他說:“父母是隔在我們和死亡之間的席子。你和死亡好像隔著什麼在看,沒有什麼感受,你的父母擋在你們中間,等到你的父母過世了,你才會直面這些東西,不然你看到的死亡是很抽象的。”

這些話很容易讓人產生共鳴,但背後其實也暴露了人們對死亡的巨大恐懼。

在我們的文化中,我們習慣於對“死亡”閉口不談,但死亡焦慮卻是一直存在的。

人們對死亡的這種焦慮不會因為父母在世就不復存在,但的確會因為父母離世而變得更有刺痛感

心理學家歐文·亞隆在《直視驕陽:征服死亡恐懼》裡就說,人們對死亡的恐懼幾乎伴隨著整個人生。只不過很多時候,人們通過否認、轉移或者替代的方式掩埋了這種恐懼和焦慮。

心理學家揭露一個扎心真相:越不曾真正活過的人,越怕死

歐文·亞隆在心理學領域是一個大名鼎鼎的人物,他是美國團體心理治療的權威,是當今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心理治療大師之一。他所撰寫的《當尼采在哭泣》、《叔本華的治療》、《給心理治療師的禮物》都是心理學界的超級暢銷書。

《直視驕陽:征服死亡恐懼》這本書是歐文·亞隆在75歲高齡時創作的,在這樣的年紀,他已經比普通人更能夠感受到死亡的氣息。他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以及幾十年來對“死亡焦慮”的研究,告訴我們如何直面死亡,改變對死亡的恐懼之心,不留遺憾地生活。

一、如何識別死亡焦慮?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感受著死亡。我們內心對死亡的焦慮會通過各種明顯的或者隱蔽的方式表現出來。

比如,有些人會對死亡充滿幻想,幻想自己從樓上摔下來、被雷電劈中、過橋時橋突然斷裂、游泳時嚴重嗆水生命垂危、旅行時被人拿槍威脅、臆想躺在墳墓裡該有多冰涼、多黑暗等等。

再比如,有些人看電影或電視劇時,對“危險情節”的代入感過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入戲太深”。看到有人被肆意逮捕、無辜屠殺、惡意陷害,就毛骨悚然,覺得這些事情很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一樣。

還有,我們總是想“快”點完成任務和事情,這種對時間的焦慮,其實也是對死亡的恐懼。父母喜歡催年紀大的孩子結婚,除了傳統婚姻觀念的影響外,父母對死亡的恐懼或許才是根本原因。

心理學家揭露一個扎心真相:越不曾真正活過的人,越怕死

對死亡的焦慮還可能散播到夢裡。相信很多人都有過“噩夢”的經歷,比如被人追趕逃生的夢、從懸崖或者高處墜落的夢、掉到沼澤裡或者洞裡的夢、死去的夢等等。從某個角度說,每一個噩夢都是做夢者想要擺脫束縛、掙脫死亡焦慮的結果。

還有一種死亡焦慮,叫做“害怕遺忘”。我很喜歡一部動畫片,叫做《尋夢環遊記》,裡面有一句臺詞是這麼說的:“死亡不是生命的終結,遺忘才是”。為什麼人們那麼害怕遺忘呢?因為遺忘也是死亡的一種形式,就像米蘭昆德拉說的:“我們還通過遺忘提前體味了死亡。死亡最可怕的地方不在於讓你丟失未來,而在於讓你沒有了過去。”

心理學家揭露一個扎心真相:越不曾真正活過的人,越怕死

電影《尋夢環遊記》截圖

可見,對“死亡”保持沉默,並不意味著,我們的死亡焦慮不復存在。只不過我們不願意直視它罷了。

畢竟時刻想著死亡這件事,就如同用肉眼直視驕陽,我們都堅持不了多久。

二、通過“覺醒體驗”感悟到死亡的真諦

儘管直視死亡會刺痛我們,但如果我們能夠因此領悟到死亡的真諦,那麼這種刺痛就是一時的。

反之,對死亡焦慮視而不見、只想著逃避它,會為我們留下不可磨滅的悔恨和遺憾。

托爾斯泰的小說“伊凡·伊里奇之死”裡的主人公伊里奇,大半生都在追求名譽、外表和金錢,直到得了絕症,他才意識到,他的整個人生都錯了。

他說:“為了逃避面對一死,他竟然沒有讓自己好好活過。他覺得自己的人生就好像平時坐在火車車廂裡,當他以為自己在前進時,卻是在後退

。”

歐文·亞隆把伊里奇這種痛徹心扉的感悟稱之為“覺醒體驗”。

什麼是“覺醒體驗”呢?就是生命中一些有巨大影響力和衝擊力的事件,把我們從麻木不仁、千篇一律的日常生活和各種角色中拉出來,迴歸到本真的自我,引發人的真正覺醒

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拍過一部片子,叫做《生之慾》。裡面的主人公渡邊是一個渾渾噩噩過著“木乃伊”生活的公務員。後來他不幸得了胃癌,只能活幾個月。

他拿著剩餘的積蓄到處揮霍享樂、醉生夢死,希望以此得到解脫。在體驗到物質享樂帶來的無盡空虛後,他遇到了之前的女同事。

充滿活力和熱情的女同事在玩具廠製作玩具,直言能夠給孩子帶去歡樂讓她的人生充滿了意義。

心理學家揭露一個扎心真相:越不曾真正活過的人,越怕死

電影《生之慾》截圖

受到啟迪的渡邊,像變了一個人,這兜兜轉轉大半生,彷彿只在此時才找到了生命的真諦。

他決定用餘下的時間和金錢,建造一座社區公園。

最後,渡邊坐在遊樂場的鞦韆上,儘管知道死亡即將到來,但他卻表現地非常平靜和欣慰。

生活中很多事件都能過引發“覺醒體驗”,除了身患重病,喪失親近的人、離婚、退休、中年危機、搬到養老院、子女離家的空巢期、印象深刻的夢、過五十或六十大壽、遭遇重大安全事故比如火災、搶劫等等都會讓人“恍然大悟”。

就像歐文·亞隆說的:“悲痛和喪失常常使人覺醒,讓人真正體會到自身的存在。”

三、如何克服死亡恐懼?

“覺醒體驗”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一味地指望通過“覺醒體驗”來真正喚醒我們,那可能太晚了,畢竟每個人的生命長度都不一樣。

那還有什麼方法來幫助我們克服死亡恐懼呢?

1.直面死亡

很多心理研究表明,直面死亡能夠引發戲劇性的改變。

很多“臨終病人”,正是因為接受了死亡,才開始過一種與過去完全不同的人生。他們不再對他人感到恐懼,不再糾結於毫無意義的瑣事,不再擔心被拒絕,而是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做自己完全喜歡做的事情,並對現在所擁有的東西充滿感恩。

不管是電影《遺願清單》,還是紀錄片《臨終筆記》,都告訴我們,直面死亡,沒有那麼可怕,甚至它賦予了我們從未有過的勇氣。

心理學家揭露一個扎心真相:越不曾真正活過的人,越怕死

電影《遺願清單》截圖

為了讓這種“領悟”不要來得太遲,在年輕的時候,不妨多想一想,如果“今天是人生的最後一天”、“今年是人生的最後一年”,還有什麼想說而沒有說的話、想做而沒有做的事嗎?

2.建立親密、持久的關係

孤獨感會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一個人的死亡焦慮。顯然,一個孤獨的人,要比一個被愛包圍的人更容易體驗到死亡焦慮。

疏離的人際關係會讓人沒有歸屬感,感受不到真正的關愛,內心的情感無處訴說,感到生命被壓制。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就曾說過:“沒有什麼懲罰比讓一個人脫離社會,被所有人完全忽略更加殘忍了”。

親密關係是一個人幸福的保證,痛苦有人分擔,快樂有人分享,人世間美好的、親密的情感能夠融化我們內心冰冷的死亡恐懼。

心理學家揭露一個扎心真相:越不曾真正活過的人,越怕死

紀錄片《臨終筆記》截圖

3.充分地、盡情地活好每一天

什麼樣的人最怕死呢?

第二季《奇葩大會》有一個“特別人類”叫丁銳,他開了一間“死亡體驗館”,作為一個臨終關懷工作者,他通過這個行業的眾多親身經歷,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沒有充分活過的人,最怕死!”

心理學家揭露一個扎心真相:越不曾真正活過的人,越怕死

奇葩大會截圖

“覺得還有好多事情沒有做”,這是很多人在直面死亡時最常說的一句話。

歐文·亞隆作為一名精神科醫生,通過對“死亡焦慮”的大量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結論,那就是人們對死亡恐懼的程度跟他與人生虛度的程度緊密相關

他在書中指出:“你越不曾真正活過,對死亡的恐懼也就越強烈;你越不能充分體驗生活,也就越害怕死亡。

心理學家揭露一個扎心真相:越不曾真正活過的人,越怕死

電影《死亡詩社》截圖

所以,想要克服死亡恐懼,最好的方式就是充分地、盡情地活好自己的每一天,讓人生不留任何遺憾。

我們不知道死亡哪一天會到來,當它真正到來的時候,如果我們能夠對自己由衷地說上一句:“該做的事情好像都做了”,那我們也就不枉此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