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馬踏飛燕”為何一直有爭議

“馬踏飛燕”為何一直有爭議

對於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如今幾乎盡人皆知。那麼,出土於甘肅武威一座古墓的銅奔馬,為何叫“馬踏飛燕”?這隻銅奔馬是被稱為“天馬”的“汗血寶馬” 還是被稱為“天駟”的“神馬”?還有,馬蹄下面的那隻鳥到底是“飛燕”、“龍雀”還是一種叫“燕隼”的飛禽……

“马踏飞燕”为何一直有争议

1

“馬踏飛燕”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1974年第2期《考古學報》關於甘肅武威的考古報告稱,1969年10月,武威縣新鮮人民公社新鮮大隊第十三生產隊的社員在挖地道時,從當地一處名叫雷臺的封土下面發現古墓。當年11月,甘肅省博物館組織考古隊,會同武威縣文化館,對該古墓進行了發掘。當時,新鮮公社按縣裡部署挖戰備地道,地道入口就選在當時的特大土堆雷臺的南側——此處正是古墓的南側室。考古發現,這個墓室空間很大,裡面排列著整齊的銅人、銅車、銅馬等。生產隊長讓社員找來裝糧食的大麻袋,將值錢的隨葬品取了出來。後來,這些隨葬品全部上繳了,其中就有中國旅遊標誌文物原型“銅奔馬”。

“马踏飞燕”为何一直有争议

銅奔馬高34.5釐米,身長45釐米,寬10.1釐米,重約7.15公斤。奔馬昂首揚尾,三足騰空,頭微左顧,右後足踏一飛鳥,飛鳥兩眼似鷹,展翅回首,考古報告稱是“一件罕見的古代藝術珍品”。

“马踏飞燕”为何一直有争议

雖然罕見,但直到1971年才“聞名天下”。這年9月,著名考古學家、時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郭沫若陪外賓參觀甘肅省博物館,看到這件“天馬行空”的銅奔馬非常驚喜,將它與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金縷玉衣相提並論,留下了“四海盛讚銅奔馬,人人爭說金縷衣”的詩句。當時國家文物局正在籌劃“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展覽”,郭沫若便建議調此銅奔馬參展,還親自給這隻銅奔馬起名為“馬踏飛燕”。從此,銅奔馬有了一個充滿詩意的名稱。

“马踏飞燕”为何一直有争议

1983年國家旅遊局在確定中國旅遊標誌時,銅奔馬形象受到青睞,其“飛奔向前”的姿態,與當時“加速發展中國旅遊業”的規劃和要求十分契合,最終成了原型文物。

2

“銅奔馬”究竟是哪種馬?

銅奔馬是什麼馬,該叫什麼名,本來並無多大爭議,但它成了中國旅遊標誌後,異議也隨之多了起來。

中國古人崇尚馬,特別在漢代,馬不僅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在古人生產生活中也佔有重要地位,擁有馬匹如現代人擁有寶馬車一樣,是身份的象徵。從雷臺古墓中,僅銅馬就出土了39件,可見墓主人生前地位的顯赫。有的馬上還刻有銘文“冀張君騎一匹,牽馬奴一人”,可見馬比人還受寵。

“马踏飞燕”为何一直有争议

中國旅遊標誌的文物原型到底是什麼馬,主要有四種說法。一說是“天馬”。中國考古中發現的早期馬造型一般都是蒙古馬形象:頭大,頸粗,軀長,四肢短壯,但騎行速度相對不快。如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馬、陝西秦兵馬俑出土的陶馬等。雷臺漢墓出土的銅奔馬則不同,它體型高大,騰空飛馳,與漢武帝時從西北引進的“天馬”很像。

“马踏飞燕”为何一直有争议

張騫出西域時曾引進了不少西域“善馬”,又稱“寶馬”。據《漢書·張騫傳》(卷六十一),漢武帝時,“得烏孫馬好,名曰‘天馬’。及得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曰‘西極馬’,宛馬曰‘天馬’。”漢武帝時的“天馬”就是後來所說的“汗血寶馬”,系中亞產的哈薩克馬。二說是“神馬”。神馬又叫“天駟”,騎行神速。唐代詩人杜甫《魏將軍歌》稱:“星纏寶校金盤陀,夜騎天駟超天河。”“天駟”本指天上二十八星宿之東方蒼龍七宿中的第四位星,名“房”,亦稱“馬祖神”。三說“紫燕騮”。騮指黑鬣、黑尾巴的紫紅色駿馬,騎行速度快,如飛燕般。漢文帝有稱為“九逸”的良馬9匹,其中有一匹便是“紫燕騮”。銅奔馬蹄踏飛燕的造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紫燕騮。四說是“特勒驃”。特勒驃本是唐太宗所擁有的“六駿”之一,它與銅奔馬扯上關係是因為其奔跑的姿勢:一側前後腿同時凌空騰踔,這叫“對側步”;而常見的都是兩側前後腳同時抬起,稱為“對角步”。能跑“對側步”的馬是特種良馬,非常稀少,中國青藏高原的浩門、囊謙產這種馬。

“马踏飞燕”为何一直有争议

跑“對側步”的馬不僅速度快,騎馬者還不會感到顛簸,所以古人很喜歡這種馬。唐太宗生前昭陵前騎過的“特勒驃”即跑“對側步”,故昭陵前六駿石雕之特勒驃即為這種造型。此外,在甘肅酒泉丁家閘十六國墓壁畫上也曾發現過跑“對側步”的良馬。

3

“銅奔馬”蹄下“踏”的是什麼鳥?

銅奔馬爭議最多的,是所踏的那隻“鳥”到底是什麼鳥?

第一種說法,無疑是郭沫若所稱的燕子。但不少學者認為,這隻“鳥”不是燕子,尾部沒有分叉。

有的學者提出了第二種觀點,稱是“龍雀”,是“天馬蹄踏龍雀”。東漢張衡《東京賦》中有“龍雀蟠蜿,天馬半漢”之語。那龍雀又是什麼鳥?乃秦漢神話傳說的風神“飛廉”,能把風神踏在蹄下,可見此馬速度之快,於是認為銅奔馬應該叫“馬踏龍雀”或“馬超龍雀”。但“龍雀說”也有人反對,認為那隻鳥是一種叫“燕隼”的飛禽。其理由是,龍雀既然為風神,豈能是奔馬所踐踏之物?再者,傳說中的龍雀是鳳凰家族的成員,鳥身鹿頭,與馬腳下的“鳥”明顯不同。

“马踏飞燕”为何一直有争议

燕隼是一種飛翔能力極強的猛禽,在銅奔馬出土地甘肅及青海一帶十分常見。燕隼俗稱“青條子”,還有“土鶻”、“兒隼”、“螞蚱鷹”等叫法,其體型大小如鴿,形似雨燕,飛行迅速,常在空中捕食昆蟲和家燕、雲雀這類小飛鳥,所以“馬踏飛燕”應改叫“馬踏飛隼”才對。

第四種說法是“烏鴉”。“燕隼說”無法從民俗學上找到邏輯關係和理由,有學者又提出“烏鴉說”。此說系從浙江龍游石窟中的“天馬行空”圖中找到的靈感:“天馬”前蹄正好在“烏”背上方,好像在追趕著烏鴉。而雷臺出土的銅奔馬蹄正好踏在烏鴉背上,表示已經超越或逮住了烏鴉,遂又多了一個“天馬逮烏”的叫法。

“马踏飞燕”为何一直有争议

4

“銅奔馬”到底是不是漢代的?

對於這件銅奔馬的年代及其擁有者(墓主),學術界同樣眾說紛紜。雷臺,這個地名因道觀“雷祖觀”而得名。

此道觀始建於明代,系在古墓封土的基礎上壘土成臺。當地人更習慣把這裡叫做“張家大墳”,是當地姓張人家的祖塋地。現已考古發掘出了兩座古墓,出土銅奔馬的古墓定為“一號墓”。

“马踏飞燕”为何一直有争议

甘肅省博物館在考古報告中認為,此墓年代是東漢晚期,在“東漢靈帝中平三年至獻帝期間(公元186年至219年)”,故稱“雷臺漢墓”,其依據是所出土的“五銖”錢和文物上“守左騎千人張掖長張君”等銘文,遂斷定銅奔馬是東漢文物。但有不少學者並不同意考古報告的結論,雷臺古墓斷代目前已出現東漢、漢魏、西晉、晉末前涼、前涼等五種說法,其中,西晉墓一說影響最大。

“马踏飞燕”为何一直有争议

持“晉墓說”的學者認為,雷臺古墓形制具有西晉時代特徵,墓中所出陶器、銅叉、銅削等和敦煌晉墓出土物類似;而所出銅俑、獨角獸等則與武威旱灘坡前涼墓出土物相近,因此雷臺古墓的時代應晚些,也就是說,銅奔馬不是漢代文物。

“马踏飞燕”为何一直有争议

持“魏晉墓說”的學者則從出土的“五朱”錢來否定東漢墓的觀點。東漢時五銖錢有嚴謹的規格,魏晉則不然,地方鑄幣或民間私鑄之錢,大小、形制各不相同。特別將“銖”寫作“朱”的“五朱”錢絕非東漢錢幣,所以凡是出“五朱”錢的墓葬一定晚於東漢。而且,雷臺古墓出土的“五朱”錢直徑僅1.6釐米,較之直徑2.5釐米的東漢“五銖”錢相去甚遠。倒是在陝西西安灞橋田王西晉墓、甘肅敦煌祁家灣321號西晉墓裡都發現有這種“錢”,故雷臺古墓應為“雷臺晉墓”,銅奔馬乃西晉文物。

“马踏飞燕”为何一直有争议

著名文物學家、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孫機先生即持此觀點,他在相關論文中稱:“將銅奔馬的時代改定為西晉,不僅不降低這件文物的價值,反而在存世青銅重器頗罕的西晉時代中,更顯出其獨特的輝煌。”

“马踏飞燕”为何一直有争议

至於銅奔馬的主人,考古報告認為是“張某將軍”,有學者認為應該是曾任武威郡左騎千人官的東漢人“張君”。另外,還有“張江”、“張繡”、“張軌”、“張駿”等說法。

“马踏飞燕”为何一直有争议

猜你喜歡

■自駕武威

■在武威,走街串巷找美食

■春天裡的自駕遊,在武威是這樣的

■在春天裡踏青,遇見沙漠的詩意

“马踏飞燕”为何一直有争议

本文為武威市文體廣電旅遊微信公眾號整合內容。如遇到1、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2、所標來源非第一原創;3、微信內容發現錯誤等情況,請第一時間私信“武威文體廣電旅遊”微信公眾號或致電:0935—2211772,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