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老子的智慧》:老子為何反覆強調:柔弱和無為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繼續和大家一起共讀這本,全面闡述老子道家思想的經典作品:《老子的智慧》。

《老子的智慧》:老子為何反覆強調:柔弱和無為

前面我們介紹了這本書的第四部分“力量的源泉”的內容,接下來讓我們繼續分享第五部分內容:生活的準則,對應老子的《道德經》一書的第41-44章的內容。

第四十一章 道家的特性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德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老子的《道德經》,一般的分法是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上篇第一至第三十七章,稱為《道經》;下篇由第三十八至第八十一章,稱為《德經》。從章節的安排來看,老子的《道德經》就“原則”和“實行”兩個觀點而分為上下兩篇。從第四十一章開始,老子講述了道家思想的特徵,以及道德的深邃、內斂、沖虛和含藏的特性。道的顯現不是外炫的,而是返照的,所以不易為一般人所覺察。就像這本書的作者林語堂先生在開篇說的:“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後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後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

《老子的智慧》:老子為何反覆強調:柔弱和無為

這篇的大概意思是說:上士(也就是有志的人)聽了道,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將信將疑;下士聽了道,哈哈大笑。如果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為道。所以古時候立言的人說過這樣的話:光明的道好似闇昧,前進的道好似後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嶇。崇高的德好似低下的川穀,最純潔的心靈好似含垢的樣子,廣大的德好似不足,剛健的德好似懦弱的樣子,質樸純真好似隨物變化的樣子。最潔白的好像汙黑,最方正的好似沒有稜角,貴重的器物總是最後完成。最大的樂聲反而聽來無聲響,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見形跡,道幽隱而沒有名稱。

所以,上士,也就是有志的人,聽到上面這些道理,立刻付之於行動,以期合於道體。因為只有無時不有,無所不在的大道,才能施恩萬物,才能無所不成。

第四十二章 強梁者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老子的智慧》:老子為何反覆強調:柔弱和無為

這一篇可能是被大家引用最多的一篇的,尤其是第一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老子著名的萬物生成論,也就是指萬物產生的過程,這是一個從簡到繁的過程。老子說:什麼是道,道就是無,就是“無極”;什麼是“一”,就是“太極”;什麼是“二”就是“陰陽”;什麼是“三”就是陰陽相交的物質,如此生生不息。

道是萬物化生的總原理,無極生太極,太極生陰陽,陰陽二氣相交而生第三者,如此生生不息,便繁衍了萬物,因此萬物秉持陰陽二氣的相交而生,這陰陽二氣互相激盪而生成新的和諧體,始終調養萬物。人所厭聽的是孤、寡、不善,而侯王卻以此自稱,那是因為得道的侯王深明道體的緣故。

任何事物,表面上看來受損,實際上卻是得益,表面上看來得益,實際上卻是受損。因此,人生在世,應體道而行,不可仗恃自己的力量向大自然稱強,否則定得不到善終。前人教給我這個道理,如今我也拿來轉教別人,並以此作為“戒剛強”的基本要義。

第四十三章 至柔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老子的智慧》:老子為何反覆強調:柔弱和無為

這一篇老子強調了柔弱的作用和無為的效果,水是最柔不過了,但是它能穿透山地,老子以水來比喻柔能勝剛的道理。這篇的大概意思是: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駕馭天下最堅強的東西。道是無微不入的,這一無形的力量,能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因此我才知道無為的益處。但是像這樣的道理——不言的教導,無為的益處,天下很少人懂得,也很少人能做得到。

在莊子的《莊子·養生主》中講述了庖丁解牛的故事。有一個廚子給文惠君宰牛,刀法出神入化,非常有節奏。文惠君非常讚歎說:太棒了,你的是怎麼做到的。

廚子放下刀回答說:“我所喜歡的不只是手藝,還有道。當初我剛學殺牛的時候,看見的是一隻完整的牛;三年後,在我眼中的已不是全牛,而是牛體的關節;而今殺牛,我再也用不著用眼耳來操縱,而只用運神順著牛體的結構,以刀擊開骨節連接的空隙。我甚至可以不碰筋骨和肌肉相連處,更別說去碰大骨了。

《老子的智慧》:老子為何反覆強調:柔弱和無為

他接著說“技術高明的廚子,每年得換一把刀,因為他用刀割肉;普通的廚子,每月要換一把刀,因為他用力去砍骨頭;而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殺了幾千頭牛,刀口卻沒有厚度,用沒有厚度的刀插入骨節間的空隙,活動的空間自然是綽綽有餘,這把刀就這樣使用了十九年。

“雖然如此,每當碰到筋骨交錯難辨的地方,我還是會特別仔細,集中注意力,慢慢地動手。只要我稍一動刀,牛的肢體就好像堆在地上的土塊一樣分散開來。然後我提起刀四處看了看,再帶著滿意的心情,把刀擦淨了收起來。”

文惠君聽後,恍然說道:“由你這番話,我已得到了養生的妙道。”

老子認為,天下最柔軟的東西,能駕馭天下最堅硬的東西。無形的力量能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這就是柔弱和無為的益處。不言的教導,無為的好處,天下很少能夠有人做得到。

第四十四章 知足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老子的智慧》:老子為何反覆強調:柔弱和無為

身外的聲名和自己的生命比起來,哪一樣親切?身外的財貨和自己的生命比起來,哪一樣貴重?得到名利與失掉生命,哪一樣對我有害呢?

由此可知:過分地愛名,就必要付出重大的損耗;要收藏喜愛的東西,將來亡失的也就更多。只有知足知止,才可不受大辱,不遭危險,而生命也必能得以久存。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常人多輕身而徇名利,貪得而不顧危亡。放眼觀看,處處可以見到社會人群在求奪爭攘的圈子裡翻來滾去,其間的得失存亡,其實是很顯然的。老子要喚醒世人貴重生命,不可為名利而奮不顧身。

關於知足,莊子有個著名的故事。有一天,莊子正在渦水垂釣,楚威王委派兩位大夫前來聘請他,說“吾王久聞先生賢名,欲以國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為君王分憂,下以為黎民謀福。”莊子持竿不顧,淡然說道:“我聽說楚國有隻神龜,被殺死時已三千歲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錦緞,供奉在廟堂之上。請問二大夫,此龜是寧願死後留骨而貴,還是寧願生時在泥水中潛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願活著在泥水中搖尾而行啦。”莊子也跟著說:“那好!你們回去吧!我寧願拖著尾巴在爛泥裡爬行。”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的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