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3 在汽車的誕生地,人們正在放棄買車,怎麼辦?

在汽車的誕生地,人們正在放棄買車,怎麼辦?

對車企來說,這將是第一次整體結構上的改變,而不僅僅是暫時性的打擊。

《汽車商業評論》記者 葉無極 編譯

多年以來,馬丁·布呂施(Martin Bruesch)每週都是開車20分鐘到公司,但現在,他的那輛奧迪A4基本上處於閒置狀態,因為布呂施開始用拼車服務去上班了。

“說實話,與其它可供選擇的服務相比,自己買車的成本太高了。”坐在CleverShuttle共享服務提供的日產聆風電動車裡,布呂施給出了這樣的解釋。

而通過這種出行方式,從家到柏林波茨坦廣場,布呂施只需支付8.5歐元,相當於打出租車價格的一半,也比自己開車過來並支付停車費更划算。

現年32歲的布呂施是一位人力資源主管,像他這樣的年輕人中,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不再開車,而在不遠的未來,西方世界的私家車銷量將進入平穩時期,隨即將急速下降。

確實,在大城市中,人們更願意選擇共享出行服務,而不是買輛車卻面臨大部分時間的閒置狀態。

在汽車的誕生地,人們正在放棄買車,怎麼辦?

拿德國25歲以下的人來說,擁有駕照的人數在過去10年內下降了28%,這樣的狀況在其它大城市也同樣存在。

從汽車被髮明出來至今已有100多年,曾經人們不但想要擁有一輛車,也只想駕駛使用燃油發動機的車輛。但現在的情況已經明顯不同了,共享出行、電動化與自動駕駛正在快速發展,傳統車企如果不做出改變,將很難繼續生存。

這樣來看,戴姆勒購買了CleverShuttle的股份也就不足為奇。在這家共享出行服務公司運營的5座德國城市裡,用戶數量自今年1月以來已經增長了一倍,達到65萬人。

在汽車的誕生地,人們正在放棄買車,怎麼辦?

慕尼黑諮詢公司Berylls預測,如果傳統車企不採取任何措施,那麼5年後,共享服務將對汽車銷量帶來巨大影響。2030年,美國私家車銷量將下降到1330萬輛,而共享服務與自動駕駛汽車市場份額繼續擴大,佔到12%,也就是180萬輛水平。

“對車企來說,這將是第一次整體結構上的改變,而不僅僅是暫時性的打擊。”Berylls顧問亞瑟·基弗勒(Arthur Kipferler)說道。

基弗勒曾在捷豹路虎工作,而這家企業今年已與Waymo展開合作,為其計劃中的出租車服務提供20000輛電動I-Pace。

用移動出行服務的收入就能替代傳統汽車銷量下降了麼?問題可不是這麼簡單就能解決的。

在汽車的誕生地,人們正在放棄買車,怎麼辦?

包括戴姆勒、寶馬和大眾在內的多家車企已經在出行業務上投入了上億歐元資金,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不要說想要從中獲得利潤了,即使是距離沒有虧損的水平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舉例來說,寶馬在2011年推出了DriveNow共享出行服務,以分鐘計費的形式於歐洲13個城市裡部署了超過6000輛寶馬和Mini。7年過去了,寶馬的這項業務依舊處於虧損狀態,去年的收入只佔到公司總體銷售額的0.07%,而絕大部分收入靠的依舊是寶馬3系等總計250萬輛的汽車產品。

寶馬估計,未來10年內,1輛共享汽車就能替代至少3輛私家車,包括自動駕駛汽車在內的出行服務也將佔據1/3的出行市場。Oliver Wyman諮詢公司的數據顯示,到2040年,移動出行業務的市場份額可以達到2000億歐元。

為了不落後於Uber、Lyft等服務公司,寶馬與戴姆勒將各自的DriveNow和Car2go出行業務合併,目標是打造一站式服務,滿足用戶叫車、找車位或充電的各種需求。

在汽車的誕生地,人們正在放棄買車,怎麼辦?

“作為汽車業的先驅者,構建未來城市出行的任務掌握在我們手裡,不會把機會讓給別人。”戴姆勒CEO蔡澈(Dieter Zetsche)說道。

競爭不僅在德國加劇,從全球市場來看,僅去年一年時間裡,共享服務市場規模就增長了91%,Uber、Lyft、Grab等公司的用戶加起來已有近10億人。

戴姆勒與美國Via建立了Via Van合資公司,業務已經擴展到倫敦、阿姆斯特丹和柏林等地;大眾在7月推出了Moia服務,預計未來2年部署的電動車數量可以增加到250輛;德國聯邦鐵路公司也購買了CleverShuttle的股份,想讓出行者在列車擁擠時段可以使用其他交通工具。

“想要減少城市裡的交通擁擠狀況,那就要讓人們相信,已經不再需要自己買車了。”CleverShuttle CEO布魯諾·金努斯(Bruno Ginnuth)解釋說,“共享出行不僅花費少,也不用為找停車位而煩惱,更重要的是,這樣出行更環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