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2019,那些設計中的小趨勢!

2019,那些設計中的小趨勢!

來源:數英網 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94576.html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2019年1月1日或許也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日子,只不過上一個週末略微有點沉重;我只不過是在享受週末,怎麼突然就跨年了?

但是對於自媒體人來說,2019年1月1日發生了兩件大事:一個是凌晨羅振宇的跨年演講落下帷幕;另一個就是高曉松微博宣佈自己的談話類節目在自己50歲生日前將會徹底完結,《曉說》更是4月自此一別,後會無期。

2019,那些設計中的小趨勢!

對於整整影響了幾代人的“南慕容羅振宇”“北喬峰高曉松”,羅振宇的“小趨勢”無疑是站在一個創業者的角度給大家猛灌雞湯,“酒不醉人人自醉”;高曉松的“小團圓”雖然唏噓,但也印證了他的那句“前半生說了太多話,五十之後儘量少言”。

作為自媒體行業的兩位集大成者,高曉松把興趣做到了極致,羅振宇也把知識付費搬上了檯面;前者固然“高風亮節”,但後者也算是“自成一派”;高曉松在《曉說》中“洗白”了自己,收穫了無數擁躉;羅振宇也通過《羅輯思維》招安粉絲無數。

2019年1月1日之後,羅振宇的跨年演講還有16季。

2019年1月1日之後,高曉松的談話節目自此沒有續集。

兩個人都做著同類型的播主,上過同一個節目,而且,羅振宇還曾親口說《羅輯思維》是在《曉說》的影響下才誕生的;相比而言,高曉松理想化了許多,羅振宇則是更接地氣,但也正是後者鍥而不捨把“知識付費”做成了一門生意,而且他主動擁抱商業化,為知識付費定下了不少規則;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羅振宇比高曉松更加適應這種互聯網生活。

聚焦到今年羅振宇的跨年演講,相比於2017年的陽光,2018年總有些陰鬱;2017年羅振宇提到了動車組、熱帶雨林、比特化、拔河、終點站、樞紐這六個腦洞和一種人生算法;2018年羅振宇提到的卻只有小趨勢和非共識;從GDP到飛馬、從快手到貓砂,從比特化到拼多多……鬼知道,這一年羅胖經歷過什麼?

但是羅振宇對於“小趨勢”的判斷如果不是“倖存者偏差”的話,也許還真能“聚沙成塔”。

當然,對於像羅胖一樣“做事的人”,像他一樣的企業家,不管小趨勢有沒有被誇大,我們僅僅只是獨善其身,閉門造車是不夠的,發現寒冬中的“小趨勢”還真是2019年每一個倖存企業的必備素質。

至少在面對整個經濟低迷的大環境,通過敏銳洞察、貫徹執行,通過一點點細微的改變、積極的行動來改善自身,乃至帶動整個行業的處境,總是百利而無一害。

所以說啊,羅振宇2018跨年演講就是一鍋姍姍來遲的“滾燙”雞湯!

那麼,在已然來臨的2019,工業設計這一個領域又有哪些“小趨勢”呢?

1、文藝復興

2019,那些設計中的小趨勢!

如果說最近還有什麼綜藝節目能夠讓人“熱淚盈眶”?

那一定非故宮這個明年就600歲的超齡網紅莫屬。

自從2017年12月3日第一季第一期故宮博物院看門人帶來的《千里江山圖》開卷以來,《國家寶藏》就和國寶、守護人、守護使命一起“深入人心”,每一件國寶的出現、每一個國寶故事的演繹,每一次國寶守護使命的宣誓似乎總能打通我們的“任督二脈”,夠我們“驚喜”上下五千年。

而這之後,圍繞故宮還有《我在故宮修文物》這樣的紀錄片,以及《上新了·故宮》《我是故宮講解員》等等這樣的電視節目。

大概,故宮本身也不會想到,590多年後的今天她會以這樣的姿態出現在每一個人面前。先不說這種文藝類型的綜藝節目本來就是把“古文化”打包,然後在新時代用新科技打造的一種新(文化)產品,它經歷過一套全新、時尚,先進的工業流程,才有了現在的“質感”,它更多的是一種文化意識上的傳承和發揚。

作為這一陣“故宮”熱之後,誕生的“故宮文創”,那就是實打實的一種消費產品。

去年12月份甚至還因為一款故宮口紅售罄而引發了一張“宮鬥”,可見消費者之熱忱以及故宮人的熱心。

今年伊始,恰逢“數字絲綢之路”一週年,敦煌研究院更是與騰訊文創合作,並聯合洛可可· 洛客文創設計團隊和羿唐絲綢品牌打造的敦煌文創產品,為吸收更多年輕人的創意與想法,敦煌文創絲巾特別推出了DIY設計款,讓年輕人通過數字化平臺DIY一條屬於自己的文創產品。其中含有從敦煌壁畫中提取的較具代表性的 8 大主題元素和 200 多個壁畫細節元素可供選擇,用戶完成 DIY 設計後還可下單定製實物絲巾。此次敦煌絲巾售賣的所有收入將會投入到敦煌莫高窟 55 窟的數字化修復。

像這樣同時具有參與感和紀念價值的“文藝復興”將會逐步從歷史中走出來,深入千家萬戶。

當然文藝雖好,可不要貪杯哦!

我們在通過“文藝復興”再創作有內涵的產品之時,文化的粘黏性是必不可少的,不然,就有可能成為下一個D&G!

2、趣味盎然

2019,那些設計中的小趨勢!

以上左側兩張示圖,是Marc Venot 為 Missana 設計的 Quetzal Lamp 。

Quetzal Lamp 是一款可改變光線方向和顏色的檯燈;它的燈罩由 30 個裝在照明底座上的紙翅組成,表層的擋板會隨著人手的撫摸改變朝向,從而改變光線傳播的方向,同時通過撫摸也能改變光的顏色,所有燈光的變化都依賴於人和燈的直接接觸,是一種很有趣的交互方式。

有沒有覺得很像中國式的傳統燈籠,它打破了檯燈的固有造型。

右側兩張示圖是Bookniture ,它憑藉摺疊紙張承受大量壓縮應力它像書一樣厚,也像光一樣輕;打開書本後,只需將蓋子鎖在一起,然後在上面放一個圓形墊子,你就可以擁有一個奧斯曼凳子,甚至是一個相當漂亮的邊桌,它最多可以承受高達 1100 公斤的負荷。

這大概就是名副其實的“書桌”吧!

這兩種類型工業設計並沒有在材質和理念上有多大的突破,但是在設計中卻加入了人機“交互”這一過程,它們不一定要在造型、材質上下多大功夫,只需要一點點有溫度的“奇思妙想”,簡單地操作之後就能獲得滿足感,而且還考慮到了美觀和便捷屬性,可謂是更有“溫度”的設計。

3、個性主義

2019,那些設計中的小趨勢!

外國意味小哥 Cristian Marianciuc 把千紙鶴玩的出神入化,他酷愛摺紙鶴,原本只是愛好,覺得沒意思,於是就在2015年的時候給自己定下一個小目標「連續100天,每天要折一隻不同的紙鶴」;但是100天過去小哥哥卻繼續沉迷,365只依舊嚇不住他,那就1000只。

雖然一千個紙鶴只是時間問題,但小哥對自己的要求是每一隻都要不同,雖然很難辦,可是他不願意妥協,於是每天絞盡腦汁去想怎麼樣折出不同的紙鶴,就誕生了這些美輪美奐的作品。

古有齊白石戲蝦,今有深堀隆介畫魚,這條栩栩如生的錦鯉你不收下麼?

這位日本畫家非常喜歡金魚,並一直致力於在日常物品上畫出栩栩如生的金魚。他的創作以丙烯酸和樹脂為墨,以竹帽、木杯、碗等為紙,創作出了很多讓人真假難辨的作品;用環氧樹脂畫出裝水的塑料袋子的效果,用丙烯酸顏料畫出金魚的效果,兩種材料相互交叉,共同表現出魚在水(袋)中游的立體感。

另外值得提一下的是,這位日本大叔和羅振宇一年哦!

如果說深堀隆介和 Cristian Marianciuc 的極致“設計”都不能叫你“震撼”的話,那麼美國設計大神beeple:每天練1張海報,迄今為止堅持4000多天,接近12年的創作能否讓你“震驚”。

而這,或許就是未來我們在與人工智能的較量中能脫穎而出的“倖存者”,這種有“自律”的設計值得每一位設計師學習。

4、跨界整合

2019,那些設計中的小趨勢!

這年頭,用戶對於跨界整合已經見怪不怪了。

但是由於品牌跨界,強強聯合並不一定就意味著成功,所以2019年它依舊只能算是一個“小趨勢”,它們只能侷限在一個小圈子中。

2018年11月28日的小米AIoT開發者大會(MIDC),小米和宜家“官宣”,達成全球戰略合作。最快今年12月,用小米APP和小愛同學就能控制宜家的智能燈。

12月3日,深澤直人和淘寶心選合作,推出了8款新品,專門為中國美學愛好者,打造一系列日用品——「生活分子」。

12月12日,派克鋼筆攜手爆款遊戲 ip 王者榮耀打造了聯名款鋼筆禮盒在京東首發.

12月14日,一加手機聯合邁凱倫推出聯名版 6T 手機。

……

對於用戶來說,這種跨界整合的最大意義大概就是給產品注入了一股“活力”。

5、歷史投影

2019,那些設計中的小趨勢!

巴西年輕設計師 Pedro Venzon 擅長利用傢俱形式來探討其國家背後的歷史語境,他感興趣的是如何通過極簡主義外觀重新審視其歷史內部的複雜肌理與原始印記,他的作品常常圍繞巴西殖民地歷史、宗教藝術、罪惡等課題展開。

這款命名為 “Tríptico Infame” 的凳子組合由三件造型迥異的幾何物木凳組成,三件雕塑分別為 “Anca”、“Coito”、“Teta”,各自擁有不同的幾何零件。

三件雕塑的葡萄牙語 “Coito”、“Teta”、“Anca” 的含義分別對應為“性交”、“乳房”和“臀部”,源自 Venzon 對於曾作為葡萄牙殖民地的巴西在殖民歷史下的反思與想象,其內容包含了殖民主義、基督教慾望及禁慾主義。

“我將這三件雕塑看作懲罰性裝置,像是有罪的身體,如同殖民主義離去後還未消散的幽靈,” Venzon 提及作品的靈感時表示。

和“文藝復興”的設計趨勢一樣,歷史投影也同樣是一種“復古”。

但不同的是,文藝復興是把歷史好的一面,關輝的一面,能夠激起民族自豪感的一面投影到現實;但“歷史投影”專注的卻是歷史上黑暗的一面,就如同光和影,回望歷史,我們更該可觀的看待歷史。

尤其是當下駁雜的社會環境,不能讓年輕人只能在“抗日神劇”中自嗨,也對他們在戰爭博物館之外“深思”抱有過大期待,我們也需要有一些實實在在的東西銘記那段“晦澀”的歷史。

而這,才是有“深度”的設計。

6、環境設計

2019,那些設計中的小趨勢!

左上紐約 23 街 6 大道的 F/M 車地鐵站,美國藝術家 Willianm Wegman 。

左下倫敦 Totenham Court Road 地鐵站,法國藝術家 Daniel Buren 。

右下紐約百老匯-拉法耶特街地鐵站,倫敦的搖滾傳奇 David Bowie。

右上斯德哥爾摩藍色調 T-Central 地鐵站,烏爾特韋特。

抖音上經常有“大師在流浪,小丑在殿堂”這樣的論調,雖然不一定準確,但它卻反映了部分國情:中國的藝術卻是囿於一小部分圈子,部分“大師”更是完全和人民群眾脫節,反倒是那些“流浪”在民間的藝術更能打動人心。

這就需要我們把更多有“藝術”的作品請進社會得公共場所,這是全民文化素質建設不可或缺的一步。

當下的社會環境就是太現實了,人們普遍浮躁,我們需要“藝術”來沉澱大家的靈魂。

7、人文關懷

2019,那些設計中的小趨勢!

圖示 Vrailler 是一款易於使用的盲文打印機,體積小,可以放進口袋,更重要的是,價格實惠。它使用穿孔石板和一組銷釘,用戶可以將其放入基礎石板中創建凹痕。

當你把上面的石板和中間的石板壓在基礎石板上,壓痕就會在紙上轉換,從而得到印刷盲文。這些可以用來創建姓名、標籤,甚至是名片。你可以在 Vrailler 上打印多個圖釘,一旦你設置了引腳的形狀,Vrailler 就可以為你打印盲文,而無需使用任何電力或電池。

除此之外,前段時間微軟為殘疾人士重新設計了 Xbox 手柄,耐克專門為身體不便的愛好者重新設計了籃球鞋……當下設計越來越強調其易用性,也有人稱之為包容性,也就是每個人都可以輕鬆使用的設計;但是在國內卻很少看見這樣的設計。

是中國沒有這樣的需求嗎?

顯然不是,只是這一部分人的需求很難輕易被大眾發現而已,也就更難被企業單位注意到。

但是隨著中國從消費升級的第三階段進入第四階段,僅僅只是心理上的滿足感和個性化是不夠的,我們設計的產品還需要給消費者帶來精神上的“富裕”感。

就像我們在2018年的文章《弱者/細節/未來,“好”東西應該為誰而設計?》中說的:為“‘弱者”設計,不只是生活上的弱者,還有在現代工業碾壓下即將消亡的手藝和工藝,它們或許會落後,或許會落時,但相信在前沿科技封裝之後再度重生的它們一定能夠煥發出更閃耀的光彩。


2019,那些設計中的小趨勢!

就像羅振宇說的,2019伊始,這一場寒冬未必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凜冽”;我們可以通過目之所及的“小趨勢”來打穿寒冬“堅冰”以及行業“天花板”,而這就需要我們敏銳的嗅覺,深刻洞察用戶和市場的需求,併為之奮鬥。

換而言之,其實被資本裹挾發展過快的互聯網經濟被當頭棒喝,也未必就不是一件好事,至少我們的重心可以重新迴歸到“製造業”,這樣在我們迎接第五次工業革命——AI時代的時候才不至於“頭重腳輕”;未來當然需要想象力,當想象力是建立在實體經濟和製造業之上的未來。

2019,抓住這七個“小趨勢”,你就是“超級產品”。

題圖來自於Pinterest,案例來自於設計癖&好奇心日報

來源:數英網 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94576.html


2019,那些設計中的小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