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宋朝理學家朱震與他的《漢上易傳》

宋朝理學家朱震與他的《漢上易傳》

宋朝理學家朱震與他的《漢上易傳》

《漢上易傳》又名《漢上易集傳》,宋朱震撰,宋代集象數易學之大成的解經之作。《漢上易傳》,《進表》原作九卷,《直齋書錄解題》、《郡齋讀書志》皆作十一卷,附《卦圖》三卷及《叢說》一卷。

宋朝理学家朱震与他的《汉上易传》

朱震以象數易為易學的正統,充分肯定漢易,排斥王弼易學體系。他將程頤易學歸於象數系統,自謂該書以程頤《易傳》為宗,和會邵雍、張載之易學,兼採漢魏以降諸家易說,“包括異同,補苴罅漏,庶幾道離而複合”。全書解說經傳皆偏重於象數易,所附《卦圖》以四十四幅圖解說《易傳》文句,《叢說》則是對各家解釋經傳的評論,亦皆主象數派觀點。

宋朝理学家朱震与他的《汉上易传》

朱震(1072-1138),宋荊湖北路荊門軍(今湖北荊門)人,字子發,理學家,學者稱漢上先生。年少時在東寶山麓的東山書院攻讀,政和進士,宋室南渡後趙鼎推薦為祠部員外郎官至中書舍人、翰林學士,以廉正守道聞名於世。紹興六年(1136年)秋,朱震將所著《周易集傳》十一卷及《周易圖》三卷、《周易叢說》一卷進獻宋高宗,這些書後人合稱為《漢上易傳》。書前有《進周易表》,論述《周易》的流傳、河圖洛書的授受及他本人的學術淵源,並稱是書起政和丙申(1116年)終紹興甲寅(1134年),凡十八年而成。

宋朝理学家朱震与他的《汉上易传》

朱震學識淵博,對經學很有研究,尤其精通《周易》,體會透徹。他以程頤《易傳》為宗,採納各家之說,融會貫通。曾自陳道:"今以《易傳》為宗和會邵雍、張載之論,上採漢魏吳晉,下逮有唐及今,包括異同,庶幾道離而複合"。朱震比較各家異同,分析眾說優劣,以王弼盡去舊說,雜以老莊,專尚文辭為非。他對象數之學,特別重視,著重探研。《周易》中凡言天日山澤之類為象,言初上九六之類為數。朱震一生,著述頗豐,著有《周易(卦圖)》三卷、《周易叢說》一卷、《漢上易解》、《漢上易集傳》、《春秋左氏講義》三卷。

宋朝理学家朱震与他的《汉上易传》

紹興七年(1137年),朱震請求病休,未允。朝廷因其功勳仍派他主管禮部貢舉。不久,朱震因病去世。後來荊門州百姓將朱震列為鄉賢,專門修建祠堂三賢祠,把朱震與陸九淵、胡文定三人尊稱為“荊門三賢”一同供奉。荊門州在沙洋縣漢江大堤的關廟(鐵中寺)後建有書院,為了紀念朱震,名之為漢上書院。

宋朝理学家朱震与他的《汉上易传》

朱震的《漢上易傳》整理和解釋了漢易的卦氣、納甲、飛伏、五行、互體和卦變等說,對北宋劉牧的河洛說、李之才的卦變說、周敦頤的太極圖和邵雍的先天圖都作了介紹和評論,推動了象數易學的發展,對後世研究漢易和圖書學有很大的影響。

《漢上易傳》的傳世版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宋刻殘本現存卷三至卷十一。有明末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另外還有清康熙通志堂經解本,同治廣州粵東書局等刻本。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