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毛澤東經典詩詞,氣魄宏大,每一首都激盪著氣勢磅礴的英雄氣概

毛澤東經典詩詞,氣魄宏大,每一首都激盪著氣勢磅礴的英雄氣概

1、《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竟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漢,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一九三六年,紅軍組織東征部隊,準備東渡黃河對日軍作戰。紅軍從子長縣出發,挺進到清澗縣高傑村的袁家溝一帶時,部隊在這裡休整了十六天。二月五日至二十日,毛澤東在這裡居住期間,曾下過一場大雪,長城內外白雪皚皚,隆起的秦晉高原,冰封雪蓋。天氣嚴寒,連平日奔騰咆哮的黃河都結了一層厚厚的冰,失去了往日的波濤。毛澤東當時住在農民白治民家中,深夜見此情景,頗有感觸,寫下了這首詞。

這首詞描寫了北國壯麗的雪景,縱橫千萬裡,展示了大氣磅礴、曠達豪邁的意境,抒發了毛澤東同志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在這首詞裡,他重點評論歷史人物,歌頌當代英雄,抒發無產階級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壯志。整首詞詞熔寫景、議論和抒情於一爐,意境壯美,氣勢阪宏,感情奔放,胸襟豪邁,代表了毛澤東詩詞境界博大開闊,氣勢恢宏豪放的風格特點。

毛澤東經典詩詞,氣魄宏大,每一首都激盪著氣勢磅礴的英雄氣概

2、《採桑子·重陽》

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這一首詩是本人最喜歡的一首詩,在網易讀書寫文時,本人用的筆名為戰地黃花,便出自這首詞。

這首詞是毛澤東在1929年的重陽節寫的。當時距離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已經有兩年了。這一階段毛澤東過得並不舒心。為什麼呢?

因為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落選,丟掉了前委書記的職務,前委書記的職務由陳毅同志代替,他的游擊戰術被冠以流寇主義,被指會像黃巢和李自成一樣難成大器,而他在會上強調黨對軍隊的領導必須加強,又被冠以有形成家長制度的傾向,遭到部下的反對。

後來他身染瘧疾,缺乏科學的醫治,並且在永定縣蘇家坡養病期間差一點兒被捕;紅四軍第八次代表大會召開,他被擔架抬到上杭縣城繼續養病,卻沒有恢復前委書記的職務。當此時,毛澤東在上杭縣城的臨江樓上養病,重陽佳節來到,院子裡的黃花如散金般盛開。

重陽,一個秋高氣爽、登高壯觀天地間的日子,一個把酒臨風、月下賞菊、遍插茱萸懷念先人的節日,毛澤東的夢想和現實再一次發生了位移,因而作了這首《採桑子重陽》。

這首詞寫的是,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蒼天卻不老,重陽節年年都會來到。今天又逢重陽,戰場上的菊花是那樣的芬芳。一年又一年秋風剛勁地吹送,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樣明媚。卻比春天的光景更為壯美,如宇宙般廣闊的江面天空泛著白霜。

他通過重陽述懷,對革命根據地和革命戰爭的讚美之情、對革命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對寬廣的胸襟和高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抒發。可以說,寫得是鮮明爽朗、氣度恢弘,有著鼓舞人心的巨大力量。特別是那一句寥廓江天萬里霜,有著摧山撼嶽的境界,讀來令人倍感精神鼓舞。

毛澤東經典詩詞,氣魄宏大,每一首都激盪著氣勢磅礴的英雄氣概

3、《清平樂·會昌》

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會昌城外高峰,顛連直接東溟。

戰士指看南粵,更加鬱鬱蔥蔥。

■這首詞作於1934年7月,毛澤東在會昌登山後所作。這一時期毛澤東在黨內軍內已無發言權,這是因為1928年,內戰爆發,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國民政府,對我軍進行“圍剿”。

從1931年起,王明繼李立三之後的“左”傾社會主義路線,給黨及革命事業帶來了嚴重的損失,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工農紅軍卻在毛澤東的領導下取得了1931年至1933年春的第一、二、三、四次反“圍剿”的勝利。1933年夏蔣介石親自策劃了第五次“圍剿”。當時,以博古為代表的中央臨時政府推行“左”傾政治策略和軍事策略,並反對排斥毛澤東的正確領導,他們不顧敵強我弱的實際情況,教條地提倡進行所謂“正規”戰爭,以“陣地戰、消耗戰”來對抗國民黨軍隊的進攻,採取了“主動出擊”、“禦敵於國門之外”的進攻路線。而此時毛澤東在距離北部前線很遠的南縣視察工作,兼養病住在會昌文武壩,未能參與反“圍剿”的主要戰役指揮。結果反“圍剿”節節失利,愈打愈困難,在此情形下,1934年10月離開中央蘇區,開始了著名的長征。

這首詩寫的是,東方就將初露曙色,但請不要說你來得早。我遍踏青山仍正當年華,這兒的風景最好。會昌縣城外面的山峰,一氣直接連去東海。戰士們眺望指點廣東,那邊更為青蔥。

在毛澤東沒有發言權的日子裡,他並沒有就此氣餒,而是積極調整心態,堅持自己的觀點,埋頭於做調查研究、讀書、向中央提建議,而不是賦閒。

這首詞的基調是昂揚的,語言是雄奇的,反映了毛澤東積極樂觀的精神狀態和堅韌不拔的意志。

暫時的委屈,不叫委屈,吞下委屈,才能喂大格局。

毛澤東經典詩詞,氣魄宏大,每一首都激盪著氣勢磅礴的英雄氣概

4、《憶秦娥·婁山關》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這首詞寫於1935年2月,早在一個月前,也就是1935年1月的遵義會議時,中共中央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會後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了軍事指揮小組。為了繼續長征,紅軍經婁山關北上,準備於瀘州與宜昌之間渡過長江;但遇到阻礙,毛澤東果斷地決定二渡赤水,折回遵義,於是再次跨越婁山關。

2月25日凌晨,紅軍向婁山關挺進,在紅花園與黔軍遭遇,黔軍倉皇應戰,敗退關口,紅軍沿盤山道猛烈攻擊,傍晚時分終於把這座雄關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隊順利通過,邁向勝利的前程。由於這一仗意義重大,所以毛澤東心情無比激動,在戰鬥結束不久即揮筆寫下這首詞。

這首詞的意思是,凜冽的西風正猛烈地吹著,大雁鳴霜,曉月當空。曉月當空,馬蹄聲零碎而又紛雜,軍號聲聲沉鬱低迴。不要說群山起伏像鐵般難以逾越,而今讓我們重振旗鼓向前。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陽光華赤如血。

這是一首氣勢豪邁的詞,在鐵軍腳下,雄關漫道只等閒,生動地描寫了當年紅軍指戰員從拂曉出發到傍晚結束戰鬥的動人情景。西風猛烈,長空雁叫,紅軍在月明的霜晨進軍,馬蹄聲微響,喇叭聲低沉,一片嚴肅的戰鬥前的景象。

經過戰鬥後,雄關也被我們佔領,大家邁開大步通過,在黃昏中向波濤起伏的群山奮勇前進。這首詞寫出了雄關再大,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我們艱苦奮鬥,就能前進,儘管前面有多少艱難險阻。

一幅雄渾壯闊的冬夜行軍圖渾然眼前,一種面對失利和困難從容不迫的氣度和胸懷淋漓盡致。

毛澤東經典詩詞,氣魄宏大,每一首都激盪著氣勢磅礴的英雄氣概

5、《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巨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為粉碎國民政府的圍剿,保存自己的實力,也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長征。1935年10月,作為紅軍的領導人,毛澤東在經受了無數次考驗後,曙光在前,勝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滿懷喜悅的戰鬥豪情。

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而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裡也不過是一顆泥丸。

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雲的峭壁懸崖,熱氣騰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裡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

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從湘江血戰的九死一生到遵義會議的峰迴路轉,從飛奪瀘定橋的奮不顧身到六盤山下的紅旗漫卷,長征是漫漫長夜中的一次艱難跋涉,更是中國精神的一次光明書寫。

這首詩寫了紅軍長征的戰鬥歷程,熱情洋溢地讚揚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毛澤東經典詩詞,氣魄宏大,每一首都激盪著氣勢磅礴的英雄氣概

6、《沁園春·長沙》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

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物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1925年晚秋,毛澤東離開故鄉韶山,去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的途中,途經長沙,重遊橘子洲時所作。其時,毛澤東面對湘江上美麗動人的自然秋景,聯想起當時的革命形勢,寫下了這首詞。

在深秋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我獨自佇立在橘子洲頭,眺望著湘江碧水緩緩北流。看萬千山峰全都變成了紅色,一層層樹林好像染過顏色一樣,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風破浪,爭先恐後。鷹在廣闊的天空飛,魚在清澈的水裡遊,萬物都在秋光中爭著過自由自在的生活。面對著無邊無際的宇宙,(千萬種思緒一齊湧上心頭)我要問:這蒼茫大地的盛衰興廢由誰來決定主宰呢?

回想過去,我和我的同學,經常攜手結伴來到這裡遊玩。在一起商討國家大事,那無數不平凡的歲月至 今還縈繞在我的心頭。同學們正值青春年少,風華正茂;大家躊躇滿志,意氣奔放,正強勁有力。評論國家大事,寫出這些激濁揚清的文章,把當時那些軍閥官僚看得如同糞土。還記得嗎?那時我們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幾乎擋住了疾馳而來的船?

這首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鬥爭生活的回憶,提出了“誰主沉浮”的問題,表現了毛澤東和戰友們為了改造舊中國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壯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給出了“誰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國家命運的,是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敢於改造舊世界的革命青年。

毛澤東經典詩詞,氣魄宏大,每一首都激盪著氣勢磅礴的英雄氣概

7、《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距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1949年4月20日,全面內戰已進入尾聲,國民黨軍隊全線潰敗,拒絕在和平協定上簽字。4月21日,毛澤東和朱德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號令全軍堅決、徹底、乾淨、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中國。當夜,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在東起江蘇江陰、西至江西湖口的一千餘里的戰線上分三路強渡長江。23日晚,東路陳毅的第三野戰軍佔領南京。毛澤東聽到這個消息後歡欣鼓舞,於是寫下了這首詩。

革命的暴風雨震盪著蔣家王朝都城南京,解放軍以百萬雄師突破長江天險,直攻蔣軍苦心經營三個半月的南京城。

以雄奇險峻而著稱的古都南京城回到了人民手中,她比任何時候都美麗。這天翻地覆的巨大變化,是足以令人慷慨高歌和歡欣鼓舞的。

應該趁現在這敵衰我盛的大好時機,痛追殘敵,解放全中國。不可學那貪圖虛名,放縱敵人而造成自己失敗的楚霸王項羽。

自然界如果有知,它會體察到興盛與衰敗這條不可改變的法則。不斷地變異、不斷地發展、不斷地前進,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

這首詩的首聯描繪瞭解放軍渡江解放南京的雄偉場面,頷聯讚頌了南京解放所取得的歷史性勝利,抒發了歡慶南京解放的革命豪情,頸聯概括了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思想,尾聯闡明瞭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

這首詩詩表現了人民解放軍徹底打垮國民黨反動派的信心和決心,表達了毛澤東解放全中國的必勝信念,格調雄偉,氣勢磅礴,雄壯有力。

毛澤東經典詩詞,氣魄宏大,每一首都激盪著氣勢磅礴的英雄氣概

8、《水調歌頭·游泳》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

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

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

今日得寬餘,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更立西江石璧,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

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1956年,中國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建設出現了突飛猛進的新局面。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決定修建武漢長江大橋。1955年毛澤東視察了全部工程。1956年毛澤東巡視南方,又視察了大橋的施工。6月初,毛澤東在武漢三次暢遊長江,寫下了這首詞。

剛喝了長沙的水,又吃著武昌的魚。我在萬里長江上橫渡,舉目眺望舒展的長空。哪管得風吹浪湧,這一切猶如信步閒庭,今天我終於可以盡情流連。

江面風帆飄蕩,龜蛇二山靜靜佇立,胸中宏圖升起。大橋飛跨溝通南北,長江天塹將會暢行無阻。我還要在長江西邊豎起大壩,斬斷巫山多雨的洪水,讓三峽出現平坦的水庫。神女峰如果當時還在,必定會驚愕世界變了模樣。

這首詞雄壯氣勢和樂觀精神,顯示了在風險裡見豪情的內涵,都給我們以力量和新的啟示。

毛澤東運用革命的現實主義和革命的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譜寫了一曲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戰歌。

在詞裡各種景物,歷史神話等融貫著社會主義的道理。

毛澤東經典詩詞,氣魄宏大,每一首都激盪著氣勢磅礴的英雄氣概

9、《七律·到韶山》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捲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韶山是毛澤東的故鄉。1925年1月,毛澤東從上海回到故鄉,建立中國共產黨韶山支部,後有組織人民協會。1927年1月間,毛澤東在湖南考察農民運動時,又一度回到韶山。

這次回到故鄉,忙了三天三夜,向群眾作了講演,組織了幾次農民運動工作座談會,聽取了黨支部的彙報。他特別指出要建立農民革命武裝,隨時準備粉碎反革命破壞農民運動的陰謀。這之後,韶山一帶的農民運動更加深入發展了。

三個月後,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接著湖南反動軍閥也於5月11日在長沙突然襲擊總工會、農民協會等革命組織,逮捕屠殺革命黨人,這就是血腥的“馬日事變”。這個事變激起了廣大工農群眾的憤怒,各地立即組成革命武裝。

當時韶山也成立了農民自衛軍湘寧邊區司令部,集中一千多人的隊伍,三百多支槍,準備配合友軍奪取長沙。

由於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的錯誤領導,這個革命計劃沒有成功。農民武裝力量反而被反動派各個擊破。

後來反對派的軍隊分三路進攻韶山,農民自衛軍英勇抵抗,終因眾寡懸殊,失敗了。接著是反動派的殘酷鎮壓,許多農民都壯烈犧牲了。

從此,經過了十年土地革命戰爭、八年抗日戰爭、三年解放戰爭,終於在建國後的第十年,毛澤東才於1959年第三次返回故鄉,一別32年,故鄉的面貌全變了。撫今追昔、感而賦詩。

毛澤東在這次返鄉,一共住了兩天,與故鄉父老歡聚暢談,使人民非常激動歡樂,這兩天成了韶山真正的節日。

這首七律,是25日深夜寫成的。儘管1959年,年輕的共和國由於國際國內的天災人禍,正陷入困境,毛澤東此時憂心忡忡,但作為浪漫詩人,他在故鄉、在歷史中尋找到了一種精神力量。

中國人民在革命戰爭年代都能夠不怕犧牲、前仆後繼地去戰勝一切敵人,現在暫時的困難又有什麼可怕呢!這給詩人以莫大的安慰,使詩人內心充滿了激情。在這種心情下創作的這首詩,也飽含了這種激情。

這首詞的意思是說,離別後多少夢境在詛咒歲月的流逝,我的故鄉啊與你一別已過了三十二年。紅旗漫卷吹動農民的武裝,而敵人卻高高舉起霸主的皮鞭。

因為太多的壯志才會有犧牲,但我敢令天地翻覆換一副新顏。再喜看大片莊稼如浪濤滾滾,盡是農民英雄們在暮色中收工歸來。

雖然這首詩寫的是韶山,但實際上概括了中國,事實上中國各地的情況都和韶山一樣,中國的人民都經歷過血和火的考驗,終於迎來了新中國的成立。

這首詩以景寫意,虛實結合,動靜相應,既寫登高望遠的景緻,也寫極目遠眺的情懷。

廬山的雄偉突兀,長江的恢宏壯闊,透過詩人豐富的情思、雄健的筆力,顯得氣勢磅礴,意氣昂揚。

毛澤東經典詩詞,氣魄宏大,每一首都激盪著氣勢磅礴的英雄氣概

10、《卜算子·詠梅》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1961年12月,毛澤東在廣州籌劃即將召開的中共中央擴大的工作會議,當時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是歐美封鎖,蘇聯翻臉;面臨的國內環境是經濟困難,災害重重。

面對困難和壓力,毛澤東想要表明共產黨人的態度和鬥志,便醞釀寫一首詞。他讀陸游的《卜算子·詠梅》,感到文辭好;但意志消沉,只可借其形,不可用其義,所以他要再讀與陸游的詞風格不同的詠梅詞。

此詞的目的主要是鼓勵大家蔑視困難,敢於戰勝困難。毛澤東的這首詞,借用陸游的原調原題,但整首詞所反映出來的意境卻截然不同,故毛澤東說:“讀陸游《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

這首詞寫的是,風雨把冬天送走了, 漫天飛雪又把春天迎來。懸崖已結百丈尖冰,但梅花依然傲雪俏麗競放。梅花她雖然美麗但不與桃李爭豔比美, 只是把春天消息來報。 等到滿山遍野開滿鮮花之時,她卻在花叢中笑。

這首詞通過對梅花俊美而堅韌不拔形象的塑造,寄託了中華民族和中國共產黨人英勇無畏,謙虛磊落,藐視各種困難的情懷,激勵全黨和全國人民堅持馬克思主義真理,同修正主義和一切反動勢力作不屈不撓的鬥爭,堅定理想的共產主義社會必然會實現的信心。

毛澤東經典詩詞,氣魄宏大,每一首都激盪著氣勢磅礴的英雄氣概

11、《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

秦皇島外打魚船。

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

東臨碣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新中國成立以後,提前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國家實力增強,農村的合作化運動以有較大的進展,對工商業的改造也開始著手,建設一個工業化的強國的偉大目標也開始提出。1954年夏毛澤東到北戴河住過一些日子,寫下這首詞。

這首詞的意思是說,大雨落在了幽燕, 滔滔波浪連天,秦皇島之外的打漁船,在起伏的波濤裡都已經看不見,也不知漂去了哪裡。往事已經有千年,那時魏武帝曹操躍馬揮鞭, 東巡至碣石山吟詠過詩篇。秋風瑟瑟到了今日,人間卻換了新顏。

這首詞展示了無產階級革命家前無古人的雄偉氣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懷,具有比《觀滄海》更鮮明的時代感、更深邃的歷史感、更遼闊的宇宙感和更豐富的美學容量。這首詞生動描繪了北戴河海濱夏秋之交的壯麗景色;展示了一代偉人前無古人的雄偉氣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懷。

毛澤東經典詩詞,氣魄宏大,每一首都激盪著氣勢磅礴的英雄氣概

12、《西江月·井岡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

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

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1928年7月,湘贛敵軍向井岡山發動第二次“會剿”。為打破敵人“會剿”,在敵前鋒逼近永新時,毛澤東率31團在永新附近將敵圍困在永新縣城30裡內達25天之久,而朱德、陳毅則率領紅軍主力28、29團向敵佔區茶陵、酃縣進攻,迫使來犯之敵慌忙回援茶陵,因而擊破了敵人的首次“會剿”。但正當此時,28、29團向湘南冒進,結果在郴州先勝後敗,紅29團幾乎全軍覆沒,剩餘部隊同28團一起向桂東轉移。

毛澤東得知消息後,親自率31團前往桂東迎還紅軍主力,這時留守井岡山的僅剩31團的一營,敵人正是乘此機會糾集4個團向黃洋界哨口進攻。這首詞就是毛澤東同志為讚揚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而寫的。

意思是說,戰旗在山下搖盪,戰鼓及軍號聲響徹山頭,任憑敵軍團團圍困,我依然巋然不可撼動。整飭的防禦工事已嚴陣以待,所以更加團結一心如築成的堡壘。黃洋界上紅軍炮火轟鳴,快馬報之敵軍在漸濃的夜色中逃去。

這首詞通過對黃洋界保衛戰的描寫,滿懷激情地歌頌了井岡山將士堅守根據地的英勇鬥爭精神,表達了詩人從容不迫,以不變應萬變,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天才般的戰略戰術的思想。

毛澤東經典詩詞,氣魄宏大,每一首都激盪著氣勢磅礴的英雄氣概

13、《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

久有凌雲志,重上井岡山。

千里來尋故地,舊貌變新顏。

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雲端。

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

風雷動,旌旗奮,是人寰,

三十八年看過去,彈指一揮間。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

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開闢了工農武裝割據道路,並沿著這條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勝利。1965年5月,毛澤東又重上井岡山。闊別三十八年,他感慨良多,詩興大發,寫下這首詞。

意思是說,我從小就心懷凌雲壯志,今天我重新登上井岡山。走了千里來尋訪這片舊地,哪裡還有半分它昔日的容顏。到處都是鶯啼燕飛的晚春新景,還有汩汩暢行的流水,寬大的盤山公路直入雲端。過了黃洋界隘口,就沒有任何的險處可看了。

風和雷在運動,旌旗在招展,這就是人間。三十八年都過去了,猶如彈指的一剎那。可以飛向長空摘月亮,也可以潛下海洋捉魚或鱉,談笑間高奏凱歌還師。世上沒有什麼困難的事,只要肯下定決心去登攀。

這首詞采用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方法,以登井岡山為題材,在憶舊頌新中將崇高的理想和偉大的實踐精神相結合,將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熔於一爐,慷慨激昂,表達了毛澤東要繼續革命的英雄氣概。

這些詩詞,你更喜歡他的哪一首?

毛澤東經典詩詞,氣魄宏大,每一首都激盪著氣勢磅礴的英雄氣概

不一樣的文章,不一樣的精彩,更多內容,請關注【詩詞歌賦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