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2 全國最尷尬的談話節目,出一集我追一集

有些節目,你以為它一季就完蛋了。

結果,它竟然是打不死的小強。

竟然一而再、再而三。

不是別的,我今天說的就是讓人無比“尷尬”的——《十三邀 第三季》。

全國最尷尬的談話節目,出一集我追一集

16年,《十三邀》橫空出世。

口號很響亮:帶著偏見看世界。

在接下來的兩季節目中,許知遠親自示範了什麼叫做尬聊,什麼是最讓人不舒服的主持人。

別的不說,請看看嘉賓們的表情:

李安:我就是。。。

全國最尷尬的談話節目,出一集我追一集

馮小剛:這是一個。。。

全國最尷尬的談話節目,出一集我追一集

羅振宇:。。。

全國最尷尬的談話節目,出一集我追一集

與許知遠談話,確實會讓人不爽。

但是,耐不住《十三邀》第三季還是照樣來了。

這一次,又有哪十三位會受到他的“折磨”呢?

目前,知難而上的有張藝謀、王石、陳沖、李宇春、孟美岐、王菊等。

全國最尷尬的談話節目,出一集我追一集

全國最尷尬的談話節目,出一集我追一集

全國最尷尬的談話節目,出一集我追一集

這些嘉賓,他們是某一行的大佬、新人,或功成名就,或初出茅廬。

他們對自己、對這個行業、對這個社會有哪些看法呢?

不按常理出牌的許知遠,又能逼迫他們說出怎樣的秘密呢?

目前,第三季只出了一集,嘉賓是“國師”張藝謀

全國最尷尬的談話節目,出一集我追一集

張藝謀,我想大家對他是熟悉的。

他的成就無需贅言,《紅高粱》、《活著》、《秋菊打官司》等,隨便一部,都足以名垂影史。

他的爭議也眾所周知,電影越拍越爛,超生,林妙可奧運會假唱等,也是各方面齊全。

節目中,許知遠肯定是不會“舔”他,而是哪壺不開提哪壺的。

為什麼要拍《長城》呢?

三個字:虛榮心。

剛接到劇本洽談時,張藝謀一開始是拒絕的。

原因很簡單:爆米花大片,劇本老派,老外來中國滾床單,中國寫得不像中國。。。

全國最尷尬的談話節目,出一集我追一集

原來,這些張藝謀都“預料”到了。

那怎麼還是接一個“必爛”的片呢?

因為經紀人的一句話:一部中國電影,在全世界150個國家首週上映,同時開花。。。

哎喲,這麼一聽,張藝謀心動了。

全國最尷尬的談話節目,出一集我追一集

心動了,所以張藝謀就不管了,接。

為了《長城》,他搭進去了三年半的時間。

當然,吃力不討好,影片最後罵聲一片、票房也撲街。

對這次嘗試,張藝謀坦言,沒有後悔。

至少,他學到了一件事:做回你自己。

全國最尷尬的談話節目,出一集我追一集

至於其中的虛榮、名利,張藝謀更是坦言:自己就是一個俗人。

正如李宗盛所唱:既然不是仙,難免有雜念。

在張藝謀看來,今天的導演,如果聲稱自己沒有一絲雜念,他根本不信。

你可以清心寡慾,少受干擾,但完全沒有,他不信。

所謂純粹、所謂為了藝術,都只不過是一種姿態,或是對媒體的宣傳詞罷了。

全國最尷尬的談話節目,出一集我追一集

這一點,我覺得,張藝謀還挺實在的。

甚至,張藝謀的實在,可以說是一種對自己和行業的“背叛”。

面對許知遠,他談了自己對今天中國電影的看法。

現在,中國電影的現實是票房上去了、質量下來了。

為什麼呢?

張藝謀說:人才的成長跟不上市場的速度。

全國最尷尬的談話節目,出一集我追一集

中國的電影市場就像一個暴發戶,是用大數據製造電影。

而人畢竟不是電腦,跟不上節奏,就只能往裡面注水了。

他坦言,現在的很多導演“接單”都接不過來。

每個人的手裡要是沒有三單五單的,都不叫乾電影了。

全國最尷尬的談話節目,出一集我追一集

所以,“五年磨一劍、十年磨一劍”要麼是不識時務者,要麼也只是宣傳詞。

我們常說的匠人精神、對完美的追求、藝術的打磨,操作起來太難了。

除了揭短影視圈,張藝謀也不忘自黑。

對於自己的電影,張藝謀一直是保持清醒認識的,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不過,操作起來就不一樣了。

關起門來:不行,拍的不好。

面對媒體:好,用心之作。

為了宣傳,他必須說些違心的話。

全國最尷尬的談話節目,出一集我追一集

對於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張藝謀同樣是個雙面人。

臺上:我打10分。

臺下:我打7分。

對於團隊,張藝謀絕對給10分,但對自己,他還是不滿足。

然而,在那樣一個場合,面對全世界,他只能說10分。

全國最尷尬的談話節目,出一集我追一集

很顯然,張藝謀很世故,很世俗。

你也可以說他八面玲瓏、處事圓滑。

不過,他和他電影裡的主人公一樣,其實都是被大時代洪流所裹挾的個人。

不同的是,他的電影人物常被浪潮吞沒,而他卻是個弄潮兒。

從影30多年,他從第五代的領軍人,到商業大片的開拓者再到大國形象的宣傳者,人生可謂一帆風順、步步高昇。

那他早期電影裡的苦大仇深是從哪裡來的呢?

是真如某些批評者所言的“販賣民族苦難”,取悅、獻媚西方嗎?

並不是。

關於那些電影,有兩點必須要談。

一,張藝謀自身的生命體驗。

張藝謀生於1950年,父親是黃埔軍校的軍官,母親是大地主。

可想而知,在他成長的時代,他的出身是多麼具有“招黑”屬性。

全國最尷尬的談話節目,出一集我追一集

從21歲到28歲,張藝謀在棉紡廠當工人,當了7年也入不了團。

那時候,廠子每次開大會,當領導說黨員和團員留下時,全會600人,只有張藝謀一個人站起來默默離開。

那種與眾不同,那種煢煢孑立,是張藝謀一輩子的陰影。

全國最尷尬的談話節目,出一集我追一集

可以說,張藝謀深知小人物被大時代碾壓的痛。

喊不出來,只能默默承受。

那份苦大仇深,是內在於他的生命體驗的。

二、時代精神。

電影永遠是時代的鏡子。

在許多人眼裡,中國電影的最高成就在上世紀8、90年代。

張藝謀最好的電影,自然也是那個時候拍的。

那些電影,為什麼具有那麼飽滿的情感、和深刻批判力呢?

因為,那是一個全民談文化的時代。

全國最尷尬的談話節目,出一集我追一集

無論是觀眾還是電影創作者,對文化都充滿了自覺。

電影對他們來說不只是娛樂,更是一種獲取知識、開闊視野的窗口。

那種對於精神世界的探索,是如狼似虎的。

而今天不是,今天是全民談娛樂、談票房的時代。

全國最尷尬的談話節目,出一集我追一集

曾經,世界藝術電影大師的片子可以擠進年度票房前十,無數人排著隊去看。

而今天,這些曾經的超級大片被束之高閣,成為了悶片。

甚至,任何深刻的,高雅的東西都沒有可討論的空間,只有兩個字:裝逼。

在這樣的時代,張藝謀想拍出下一部《活著》,確實不容易。

關於這一點,他倒是很早就看清楚了,人想要超越時代,太難。

全國最尷尬的談話節目,出一集我追一集

看完這一集,對張藝謀,我們會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他是那個大導演,但更是一個有各種私心雜念的俗人。

當然,關鍵是,我們發現,豐富的他是如此實在、如此有趣。

全國最尷尬的談話節目,出一集我追一集

發現新的一面,或許是《十三邀》最大的意義。

《十三邀》有一個slogan:

帶著偏見看世界。

我想,這裡的偏見不是指對客觀事實的錯誤態度,而是某種立場和姿態:對同一化的拒絕,對黨同伐異的對抗。

很多時候,對於一個人、一件事我們只看到了一面,但卻常常一面即整體。

甚至,我們拒絕聽別人的不同看法,非黑即白,非友即敵。

而《十三邀》就是專門製造不同看法的。

關於人生,張藝謀有自己的看法。

全國最尷尬的談話節目,出一集我追一集

李宇春有自己的看法。

全國最尷尬的談話節目,出一集我追一集

王石有自己的看法。

全國最尷尬的談話節目,出一集我追一集

孟美岐和王菊也自己的看法。

全國最尷尬的談話節目,出一集我追一集

他們的每一個看法,可能都和你不一樣,甚至完全相反。

我們需要和每一種不同的想法爭個對錯嗎?

不需要。

這就是多元的現實,灰色的現實,也是開闊的現實。

我想,在這個寬闊的世界中,我們還是學會做一個不狹隘的人吧。

這樣,我們會活得更舒坦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