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廚房常見調料大全,用對調料,烹製佳餚更有滋味!(另附乾貨)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調味料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佔據著重要位置。常聽人抱怨,為什麼我家的飯菜比不上隔壁老王家?其實你忽略了一個很日常的問題。廚房調料品,你家齊全了嗎?

廚房中必備的調料有哪些?除了咱們熟悉的油鹽醬醋以外,還有一長串兒——料酒、白酒、甜麵醬、豆瓣醬、豆豉、番茄醬、芝麻醬、白糖、冰糖、紅糖、辣椒、麻椒、花椒、八角、香葉、桂皮、黑胡椒、白胡椒、孜然、小茴香、五香粉、咖喱等等等等,這些老派的、新派的、傳統的、西洋的,都是廚房調料的王者至尊。

廚房常見調料大全,用對調料,烹製佳餚更有滋味!(另附乾貨)

食用油:可使菜餚入味,更能增加食物的色澤。

鹽:烹調時最重要的味料。鹹味是七滋八味中最基礎的味道,鹽素有“百味之王”之說,給人一種陽剛之氣,在菜餚中加入鹽,不僅有 增鮮味、解膩的功效,同時還有殺菌防腐的作用。其滲透力強,適合醃製食物,但需注意醃製時間與量。

精鹽:經過加工而成的顆粒細小,潔白無雜質的鹽,是日常烹調菜餚時重要的調味料。

粗鹽:即天然的大粒海鹽,所含的雜質越少,海鹽的顆粒越晶瑩剔透。海鹽一般用來醃漬成菜、肉類等食品, 可以增添成鮮的味道和延長食品保存期限。

糖:紅燒及滷菜中加入少許糖,可增添菜餚風味及色澤。且有去腥、解膩、提鮮之功效。與鹹味相對比,甜味呈現出一種陰柔、婉約之美。 菜餚調味中的甜味是一個神秘的角色,如果調配得當,放置有度,自會豐富味型。

白砂糖:把甘蔗或者甜菜壓榨後的汁經過處理,再蒸發濃縮、結晶分泌及乾燥後得到的潔白晶型砂糖,稱為白砂糖。

外觀:乾燥鬆散、潔白、有光澤。通常被作為烹製菜餚時的佐料,或者作為飲料的甜味劑,如加在咖啡、牛奶中等。

綿白糖:綿白糖質地綿軟、細膩,結晶顆粒細小。白砂糖在生產過程中噴入了2.5%的轉化糖漿,所以綿 白糖的純度不如白砂糖高。

外觀:晶粒細小、均勻,顏色潔白,比白砂糖更容易溶於水。適用於一般飲品、點心及其他糖制食品,作為拌涼菜時的調味料,亦或用來蘸食黏米制作的食品。

紅糖(也叫赤砂糖):甘蔗經榨汁和澄清處理後,經濃縮煮煉製成的糖。紅糖中幾乎保留了甘蔗汁中的全部 成分,保留了甘蔗汁的原汁原味。

外觀:呈晶粒狀或粉末狀.乾燥而鬆散。顏色有紅褐、赤紅、金黃、淡黃、棗紅等多種。紅糖比白砂糖多一倍的鐵元素,還富含錳、鋅、銅等元素,可以用來煮甜食或者甜品。

冰糖:是用白砂糖溶化成的液體,經過燒製,去雜質,然後蒸發水分,使其在40。C左右條件下自然結晶 而成。

外觀:呈均勻的清白色或黃色,半透明,有結晶體光澤。冰糖有滋陰生津、潤肺止咳的功效,可以用來烹製滋補類的食品

作用:

緩和酸味在製作酸味的菜餚湯羹時,加入少量食糖,可以格外味美可口。如醋熘菜餚、酸辣湯、酸菜魚等。否則,成品則寡酸不利口。

製作糖醋菜餚必不可少主要的調料就是糖和醋,開胃可口,如糖醋魚、糖醋里脊、糖醋排骨、糖醋茄子等等。

拔絲白糖入鍋,加入少量清油及清水,熬至糖化水乾時,倒入掛糊油炸後的菜餚,裹勻,出鍋,放在抹過油的盤內,趁熱夾食時,即可拔絲縷縷金絲來,如拔絲蘋果、拔絲香蕉、拔絲紅薯等。

掛霜白糖入鍋,加入適量清水,熬至水近干時,倒入經烘烤或油炸過的原料,離火,翻拌,冷卻後,成品表面即似白霜狀。如糖霜花生、糖山楂、糖霜核桃等。

炒糖色廣泛用於滷菜、紅燒菜的調色、如紅燒豬蹄、紅燒排骨等。

雞精(味精):可增添食物之鮮味,尤其加入湯類共煮最適合。

醋:品種眾多,不宜久煮,於起鍋前加入即可,以免香味散去。酸味不像鹹味和甜味可以單獨構成一種美味,酸味不適宜獨行,但酸味的最大特點在於它能與各種味道交融 組合,左右逢源。食醋味酸而醇厚,液香而柔和,是烹飪中不可少的調味品。 

醋的烹飪作用:

1.可以調和菜餚的滋味,增加菜餚的香氣,提高菜餚的營養價值。

2.能夠調節和刺激食慾,促進消化和吸收。

3.在原料加工中,可防止某些果蔬類“鏽色”的發生,如煮藕等容易變色的蔬菜時放點醋,就可以避免出現 上述情況。

4.在燉肉時加點醋,可以使肉類食品更易熟。

陳醋:山西老陳醋是北方最著名的食醋,是以高梁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食醋。特點:色澤黑紫,液體清亮,酸香濃郁,醇厚不澀,特別適合烹製涼拌菜,可以增加菜餚的鮮香。

香醋:鎮江香醋是以優質糯米為原料,釀造出來的食醋。特點:酸而不澀,香而微甜,適合佐食包子、餃子或者螃蟹、蝦等海鮮。

米醋:米醋是以優質大米為原料,釀造而成的食醋。特點:酸味純正,香味柔和,適合炒制菜餚或者烹調海魚時使用。

白醋:是一種無色透明的食醋,分為釀造白醋和化學合成白醋,合成白醋有醋的酸味,但沒有醋的香味, 建議烹調時使用釀造白醋。適合烹製本色菜餚和淺色菜餚。白醋略煮可使酸味較淡。

烏醋:不宜久煮,於起鍋前加入即可,以免香味散去。

醬油:可增加菜式的顏色,有鹽味。放醬油多的菜餚,要適當減少鹽的量。可以用來給食品著色,紅燒或醬爆等菜餚用得比較多。北方人口味較重,較多用醬油烹製菜餚。

特別提醒:醬油可以分為釀造醬油、配製醬油和化學醬油三類。這三類醬油有本質上的區別,製作方法不同, 口味也不同。不論是從色、香、味還是營養價值來講,這三種醬油依次排列為:釀造醬油、配製醬油、化學醬油。這就是為什麼同樣用醬油調味,有的人做出的菜色澤和口感都 好,而有的就差一些。

生抽:生抽醬油是醬油中的一個品種,以大豆、麵粉為主要原料,人工接入種曲,經天然露曬,發酵而成。 顏色:呈比較淡的紅褐色。生抽是用來一般的烹調用的,吃起來味道較成,較鮮美。

老抽:老抽醬油是在生抽醬油的基礎上,把榨制的醬油再曬制2~3個月,經沉澱過濾即為老抽醬油。其產 品質量比生抽醬油更加濃郁。老抽加入了焦糖色、顏色很深,呈棕褐色,有光澤的。吃到嘴裡後有種鮮美微甜的感覺,老抽醬油比醬油要更黏稠一些。

一般用來給食品著色用,比如做紅燒等肉類菜餚需要上色的菜時使用比較好,普遍用幹南方。

蠔油:是用蠔(牡蠣)熬製而成的調味料。是廣東常用的傳統的鮮味調料,也是調味汁類最大宗產品之一,它以素有"海底牛奶"之稱的蠔牗牡蠣牘為原料,經煮熟取汁濃縮,加輔料精製而成。其味道鮮美、蠔香濃郁,黏稠適度,營養價值高。蠔油本身很鹹,可以糖稍微中和其鹹度。

麻油(香油):香油是以芝麻為原料加工製取的食用植物油。具有濃郁、顯著的香味,能促進人們的食慾,有利於食物的消 化吸收。可以用來做湯、拌涼菜、調餡及用於風味小吃。菜餚起鍋前淋上,可增香味。醃製食物時,亦可加入以增添香味。

可樂:可樂對於雞翅來說,就是千里馬遇上了伯樂,不是調料勝似調料!有了可樂,雞翅永遠都是那麼好吃!

料酒:料酒以黃酒為原料,再加入花椒、大料、桂皮、丁香、砂仁、姜等多種香料釀製而成。料酒可以增加食物的 香味,去腥解膩,還含有人體所必需的8種氨基酸。

作用:  

1.去除魚、蝦、肉的腥羶味。造成魚、蝦、腥羶味的是一種胺類物質,而胺類物質能溶解於料酒中的酒精, 在加熱時一起隨酒精發酵,達到去腥的目的。  

2.增加食物的香味。因為料酒中的氨基酸在烹調時能與食鹽結合,生成氨基酸鈉鹽,使魚或肉更加鮮美。 另外,它還能和糖相結合形成一種誘人的香氣。

3.延長保鮮時間。用料酒醃漬雞、魚,它能夠迅速滲透到雞、魚的內部,可以延長保鮮時間,有利於鹹、 甜各種味道充分滲入菜餚中。

4.保持葉綠素。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做綠葉蔬菜時,加少量料酒,還能很好地保持葉綠素。

料酒與黃酒的區別:

黃酒是一種飲料酒,而料酒則是在黃酒基礎上釀製出來的調味料。與黃酒相比,炒菜時放料酒不僅味道好 ,而且價格還比較便宜。

蔥:常用於爆香、去腥。

姜:可去腥、除臭,並提高菜餚風味。

蒜頭:常用之爆香料,可搭配菜色切片或切碎。

芥末:即芥子研成的末。芥子形圓,深黃色或棕黃色,少數呈紅棕色。其乾燥品無味,研碎溼潤後,發出濃烈的特殊氣味。芥子味辛辣,並有強烈的刺激作用。芥子以籽粒飽滿,大小均勻,黃色或紅棕色為佳。研成末後多用於冷菜。葷素原料皆可使用。如芥末嫩肚絲、芥末鴨掌、芥末白菜等,均是夏、秋季節的佐酒佳餚。

花椒:亦稱川椒,常用來紅燒及滷。花椒呈紅褐色,為綠豆大小j勺圓形果實。其味麻辣微澀、芳香濃烈,炒熟後香味更佳。花椒最好用玻璃瓶或瓷瓶密封保存,這樣可以保證花椒的香味不受影響。花椒具有去腥味、去異味、增香味的作用。適用於炒熗、燒、燴、蒸等各種烹飪技法。花椒粒炒香後磨成的粉末即為花椒粉,若加入炒黃的鹽則成為花椒鹽,常用於油炸食物的蘸食之用。

辣椒:可使菜餚增加辣味,並使菜餚色彩鮮豔。幹辣椒可去膩、羶味。將籽去除,以油爆炒時,需注意火候,不宜炒焦。

剁椒:剁椒一種民間食品,與其說它是一種食品倒不如叫它為調料來得貼切。

胡椒:胡椒是具有強烈芳香和刺激性辣味的香辛料。胡椒既是一種常用的調味品,可去腥及增添香味。也具有一定藥性,可以起到食療 的作用。

白胡椒:是將成熟的胡椒剝皮後乾製而成,味道比黑胡椒更為辛辣,是 烹煮魚、紅燒菜餚的理想調味料。平時吃涼拌菜,也可加點白胡椒,可以提味、驅寒。

黑胡椒:黑胡椒味道比白胡椒更為濃郁,兼有除腥臭、防腐和抗氧化作用。芳香氣易在粉狀時揮發出來故以整粒乾燥密閉儲藏為宜,並於食用前碾成粉。黑胡椒可用於燉肉,烹製野味和火鍋。應用於烹調菜餚上, 使之達到香中帶辣,美味醒胃的效果。

黑椒入餚應注意兩個關鍵:

1.與肉食同煮的時間不宜太長,因黑椒含胡椒辣鹼、胡椒脂鹼、揮發油和脂肪油,火候太久會使辣味和香味揮 發掉。

2.掌握調味濃度,可使香辣味更加濃郁。使辣和香充分發揮。

豆豉:幹豆豉用前以水泡軟,再切碎使用。溼豆豉只要洗淨即可使用。

豆腐乳 :豆腐乳是一種黃豆醃製品,營養豐富,味道鮮美,上等的豆腐乳是用數十種香料精心製作而成,不僅可以當成 佐餐下飯的小菜,用來烹飪菜餚自然也是上乘的佳品。豆腐乳又分為紅豆腐乳、白豆腐乳、醬豆腐乳等,除了佐餐下飯外,豆腐乳的妙用還很多。比如將豆腐乳調成 醬汁作蘸料,點蘸油炸類小吃及白灼類的食品,或者把豆腐乳作調味料,用其烹製青菜、燜肉等,可是上等的調味料。做菜時,可以根據菜餚的特色風味及個人的口味來選擇豆腐 乳調味品種。

八角:又稱大茴香,常用於紅燒及滷。香氣極濃,做菜時,宜酌量使用。

孜然:一般多用於牛羊肉的烤制過程中,既可以祛除腥羶異味,又能夠緩解肉類的油膩感。

五香粉:五香粉包含桂皮、大茴香、花椒、丁香、甘香、陳皮等香料,味濃,宜酌量使用。

香葉:為乾燥後的月桂樹葉,用以去腥添香,用於燉肉等。

桂皮:為乾燥後的月桂樹皮,用以去腥添香,用於燉肉等。

小茴香:用以去腥添香,用於燉肉等。其莖葉部分即茴香菜。

廚房常見調料大全,用對調料,烹製佳餚更有滋味!(另附乾貨)

辣椒醬:紅辣椒磨碎製成的醬,呈赤紅色黏稠狀,又稱辣醬。可增添辣味,並增加菜餚色澤。

甜麵醬:本身味鹹。用油以小火炒過可去醬酸味。亦可用水調稀,並加少許糖調味,風味更佳。

豆瓣醬:以豆瓣醬調味之菜餚,無需加入太多醬油,以免成品過鹹。以油爆過色澤及味道較好。

芝麻醬:本身較幹。可以水或油調稀。

番茄醬:是鮮番茄的醬狀濃縮製品,不加調味劑,一般不直接吃。常用作魚、肉等食物的烹飪作料,可以增色、添酸、助鮮。

鮑魚醬:採用天然鮑魚精濃縮製造而成,適用於:煎、煮、炒、炸、滷等。

XO醬:是精選品牌火腿肉、優選大粒瑤柱及正宗海蝦米等優質原料,經過數道工序熬製而成。口味更鮮美純正,營養再次升級尤其適合烹製各類高檔食材,適用於各項海鮮料理。

咖喱:是以薑黃為主料,另加多種香辛料(如芫荽籽、桂皮、辣椒、白胡椒、小茴香、八角、孜然等)配製而成的複合調味料。其味辛辣帶甜,具有一種特別的香氣。主要用於烹調牛羊肉、雞、鴨、螃蟹、土豆、花椰菜、湯羹等。

咖喱粉適合快炒、比如:咖喱炒飯、咖喱牛肉等;咖喱塊適合做咖喱雞、咖喱魚等。

麵粉:分為高、中、低筋三種。炸制食物製作麵糊時以中筋麵粉為區。

甘薯粉:多用於油炸物之沾粉。亦可作為芡粉。

生粉:為芡粉之一種,使用時先使其溶於水再勾芡,可使湯汁濃稠。此外,用於油炸物的沾粉時可增加脆感。用於上漿時,則可使食物保持滑嫩。

小蘇打粉:以適量小蘇打醃浸肉類,可使肉質較松滑嫩。

菜油(菜籽油):不適合涼拌菜。是做油潑辣子最適合的油,色拉油、調和油之類的激不出那種香味來。

花生油:花生油的脂肪酸構成是比較好的,易於人體消化和吸收。

葵花籽油: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含量比花生油、麻油和豆油都多,近年來較受青睞。

玉米油:最好選用非轉基因的玉米胚芽油,優質玉米油營養含量豐富。

大豆油:大豆油分四個等級,一級最好,四級最差。 儘量選擇非轉基因大豆油。

橄欖油:被認為是迄今所發現的油脂中最適合人體營養的油。炒菜時油煙很少,但高溫易破壞營養,所以要想營養最大化還是涼拌菜比較好。

動物油:就是動物脂肪,以豬油為代表,含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較多。過多食用易引起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等,對人體不利。

但動物油味道較香,具有促進脂溶性維生素A、D、E、K等的吸收作用。用雞油做蔥花餅、比植物油做的要香很多。

廚房常見調料大全,用對調料,烹製佳餚更有滋味!(另附乾貨)

注意所有油在烹調時,都不要燒得過熱。不同的植物油搭配著使用有利於營養的吸收

做菜什麼時候放調料

醬油——出鍋之前

醬油在鍋裡高溫久煮會破壞其營養成分並失去鮮味。因此應在即將出鍋之前才放醬油。

鹽——先後有講究

用花生油做菜應先放鹽炸鍋;豆油、菜籽油做菜一般炒過菜後再放鹽。

醋——早加為好

燒菜時如果在蔬菜下鍋後就加一點醋,能減少蔬菜中維生素C的損失。

酒——鍋內溫度最高時

加料酒的最佳時間應當是烹調過程中鍋內溫度最高的時候。

味精——起鍋前加

精最好在炒好起鍋前加入,因為當受熱到120℃以上時,味精會變成焦化穀氨酸鈉,有毒性。

糖——先放糖再放鹽

在製作糖醋鯉魚等菜餚時,應先放糖後加鹽,否則造成外甜裡淡,影響其味美。

調料選購注意事項

味精的選購

味精是用小麥、玉米、甘薯和其他輔料經發酵製成,主體成分是穀氨酸鈉。好的味精穀氨酸鈉含量可達99%,而複合味精的穀氨酸鈉含量國家要求不低於80%。摻假者一般是用澱粉、白糖、食鹽、硫酸鎂等充數,不開包裝很難鑑別。

選購味精首先應驗明商標和廠家,注意標明的穀氨酸鈉含量及包裝封口是否完整,包裝印刷粗糙、封口不規範則不應購買。

穀氨酸鈉含量為99%的味精為粒狀晶體,潔白、光亮;含量為80%或90%的味精呈粉末狀,色澤潔白。取幾粒放在舌尖,有冰涼感,味道鮮美,則是好味精。若難溶,有魚腥味、鹹味、甜味、苦澀味等都有可能是摻假味精。

食鹽的鑑別

食鹽係指以氯化鈉為主要成分,用海鹽、礦鹽、井鹽或湖鹽等粗鹽加工而成的晶體狀調味品。

1.顏色鑑別

感官鑑別食鹽的顏色時,應將樣品在白紙上撒一薄層,仔細觀察其顏色。

良質食鹽———顏色潔白。

次質食鹽———呈灰白色或淡黃色。

劣質食鹽———呈暗灰色或黃褐色。

2.外形鑑別

食鹽外形的感官鑑別手法同於其顏色鑑別法。觀察其外形的同時,應注意有無肉眼可見的雜質。

良質食鹽———結晶整齊一致,堅硬光滑,呈透明或半透明狀。不結塊,無反滷吸潮現象,無雜質。

次質食鹽———晶粒大小不均,光澤暗淡,有易碎的結塊。

劣質食鹽———有結塊和反滷吸潮現象,有外來雜質。

3.氣味鑑別

感官鑑別食鹽的氣味時,約取樣20g於研缽中研碎後,立即嗅其氣味。

良質食鹽———無氣味。

次質食鹽———無氣味或夾雜輕微的異味。

劣質食鹽———有異臭或其他外來異味。

4.滋味鑑別

感官鑑別食鹽的滋味時,可取少量樣品溶於15℃~20℃蒸餾水中製成5%的鹽溶液,用玻璃棒沾取少許嘗試。

良質食鹽———具有純正的鹹味。

次質食鹽———有輕微的苦味。

劣質食鹽———有苦味、澀味或其他異味。

醬油的鑑別

1.色澤鑑別

觀察評價醬油的色澤時,應將醬油置於加塞且無色透明的容器中,在白色背景下觀察。

良質醬油———呈棕褐色或紅褐色(白色醬油除外),色澤鮮豔,有光澤。

次質醬油———醬油色澤黑暗而無光澤。

劣質醬油———醬油色澤發烏、渾沌、灰暗而無光澤。

2.體態鑑別

觀察醬油的體態時,可將醬油置於無色玻璃瓶中,在白色背景下對光觀察其清濁度,同時振搖,檢查其中有無懸浮物;然後將樣品放一晝夜,再看瓶底有無沉澱以及沉澱物的性狀。

良質醬油———澄清,無黴花浮膜,無肉眼可見的懸浮物,無沉澱,濃度適中。

次質醬油———微混濁或有少量沉澱。

劣質醬油———嚴重混濁,有較多的沉澱和黴花浮膜,有蛆蟲。

3.氣味鑑別

感官鑑別醬油的氣味時,應將醬油置於容器內加塞振搖,去塞後立即嗅其氣味。

良質醬油———具有醬香或酯香等特有的芳香味,無其他不良氣味。

次質醬油———醬香味和酯香味平淡。

劣質醬油———無醬油的芳香或香氣平淡,並且有焦糊、酸敗、黴變和其他令人厭惡的氣味。

4.滋味鑑別

品嚐醬油的滋味時,先用水漱口,然後取少量醬油滴於舌頭上進行品味。

良質醬油———味道鮮美適口而醇厚,柔和味長,鹹甜適度,無異味。

次質醬油———鮮美味淡,無醬香,醇味薄,略有苦、澀等異味和黴味。

食醋產品小常識

在選購食醋時,除了選擇自己喜愛的風味外,儘可能選用釀造工藝生產的食醋。

1.看標籤。按照國家標準的要求,食醋產品標籤上應標明總酸的含量。總酸含量是食醋產品的一種特徵性指標,其含量越高說明食醋酸味越濃。標準規定釀造食醋的總酸含量為≥3.5g/100ml。購買時注意察看生產日期、企業名稱,不要購買過期產品。

2.看色澤、體態。釀造食醋具有琥珀色或紅棕色,有光澤者為佳品。體態澄清、濃度適當,無懸浮物、沉澱的產品質量較好。

3.聞香氣、嘗滋味。好的食醋應有食醋特有的香氣和酯香,不得有不良氣味。酸味柔和,回味綿長,有醇香,不澀,無異味。

現在,喜歡飲用保健醋的人越來越多,保健醋雖有營養,喝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不能大量飲用;二是儘量不要空腹喝;三是患胃潰瘍、胃酸過多的人、糖尿病患者不宜多喝;四是對水果過敏的人在喝之前要詳看說明,避開相應的水果醋。

選購雞精調味料注意,在打開雞精調味料的包裝後,觀察產品有無結塊、異物,嗅其氣味是否有純正的雞香味,品嚐是否具有雞的鮮美滋味。同時,雞精調味料中含有鹽,且吸溼性強,用後要注意密封。

芝麻醬小常識

消費者在選購芝麻醬產品時,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避免挑選瓶內有太多浮油的芝麻醬,因為浮油越少表示產品越新鮮。

2.產品的包裝上應標明廠名、廠址、產品名稱、生產日期、保質期、配料等。

3.生產時間不長的純芝麻醬(20天以內)一般無香油析出,外觀棕黃或棕褐色,用筷子蘸取時粘性大,從瓶中向外倒時,醬體不易斷。

4.芝麻醬一般有濃郁芝麻醬香氣,無其他異味。

5.取少量芝麻醬放入碗中,加少量水用筷子攪拌,如果越攪拌越幹,則為純芝麻醬。

6.芝麻醬開封后儘量在3個月內食用完,開封后放置過久,容易氧化變硬。

7.芝麻醬調製時,先用小勺在瓶子裡面攪幾下,然後盛出芝麻醬,加入冷水調製,不要用溫水。

辣椒製品小常識

辣椒製品在購買和食用時應注意:

1.首選大商場或超市中知名企業的產品。

2.挑選食品標籤標註齊全及近期的產品。

3.儘量選用配料表中不含食品添加劑的產品。

4.辣椒製品對腸胃的刺激性較大,建議消費者適量食用,氣候比較乾燥的時候少食用。

十大菜系調料使用

1、魯菜

特色:魯菜由濟南膠東和濟寧等地方菜構成。比較注重鹹、鮮、味醇併兼酸甜、香辣等味的綜合運用。

調味料:蔥、姜、蒜、花椒油、米醋、胡椒、糖等。

2、粵菜

特色:粵菜由廣州、潮州、東江三種風味組成。在調味方面崇尚清鮮、爽滑脆嫩等風味特點。

調味料:蠔油、魚露、柱侯醬、沙茶醬、豉汁、咖喱粉、檸檬汁等。

3、蘇菜

特色:蘇菜由揚州、蘇錫等地方菜發展而成。在調味方面崇尚口味適中,四季分明,菜餚力求保持原汁,注重本味。

調味料:滷水、五香粉、花椒鹽、紅曲等。

4、川菜

特色:川菜是以四川成都、重慶兩地為代表。川菜的味別主要有鹹鮮、麻辣、魚香、糊辣、五香、蒜泥、怪味等。

調味料:辣椒及辣椒製品、豆豉、郫縣豆瓣、花椒等。

5、浙菜

特色:浙菜是來自杭州、寧波和紹興等地。其調味特點是突出主料,講究口味清鮮脆嫩,以純真見長。

調味料:巧妙運用酒、糖、醋、鹽等調味料。

6、閩菜

特色:閩菜是由福州、泉州、廈門三方風味匯合而成。閩菜以烹製海鮮見長。調味偏於甜、酸、淡。

調味料:閩菜湯菜居多,所以非常注重湯的使用。

7、徽菜

特色:徽菜起源於徽州等地,在調味上善用火腿佐味,冰糖體鮮,菜餚具有芡大、油重等特點。

調味料:蔥、姜、八角、丁香、桂皮、小茴香、芝麻油等。

8、湘菜

特色:香菜來自湘江流域、洞庭湖畔、湘西山區彙集而成。由於氣候潮溼,所以當地人口味偏重酸辣。

調味料:當地出產的豆豉、醬油、辣椒等。

9、京菜

特色:京菜是由北京、山東、清真、宮廷菜餚組合而成,調味崇尚講究時令、注重佐膳。

調味料:芝麻醬、辣椒油、醬豆腐、韭菜花、甜麵醬等。

10、上海菜

特色:上海菜既包括本邦地方風味的傳統菜,又彙集並經過變更的各樣風味菜,口感平淡質感濃郁,選料嚴謹,加工精細。

調味料:雞清湯、酒釀、香糟、糟滷、糖等。

廚房調料保存方法

調味粉:乾燥密封

十三香、五香粉、花椒粉、胡椒粉等都屬於香辛料加工品,都由植物的莖、根、果實、葉等加工而成,有強烈的辛辣或芳香味,並含有大量的揮發油類,很容易生黴。因此,在保存調味粉時應將裝調味粉的瓶子蓋擰緊或是將袋口密封,注意乾燥密閉保存以防潮防黴。

保存地點:遠離潮溼的地方。

保存時間:保質期內,如黴變應棄用。

乾貨調料:遠離灶臺

花椒、大料、香葉、幹辣椒這類乾貨調料也應防潮防黴。水分越多、溫度越高,越易黴變,而廚房灶臺處正是“危險地帶”。因此這類調味料最好不要放在灶臺附近。可乾燥密閉保存,在需要的時候再拿出來。另外,在使用這類調味料前,最好能用清水沖洗一下。黴變的則不宜食用。

保存地點:遠離灶臺。

保存時間:黴變前。

液態調料:擰緊蓋子

醬油、醋、油、辣椒油、花椒油、蠔油、料酒等液態調料,在保存的時候應根據容器區別對待。如果是瓶裝的,只需在用過之後將蓋擰緊即可。如果是袋裝的,打開後需倒入一個乾淨且乾燥的瓶子,然後將蓋子擰緊。

保存地點:應選擇遠離灶火,且通風、無日曬的地方。

保存時間:保質期內。

醬類:要放冰箱

辣椒醬、豆瓣醬、大豆醬、麵醬等醬類調味料一般含水分60%左右,包裝後一般經過滅菌,如要保存較長時間,應將蓋旋緊密閉後存放。

保存地點:冰箱。如果每次需求量不大,建議可購買小包裝。

保存時間:打開前在保質期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