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9 《論語·里仁》“朝聞道”與“士志於道”章解析

4.8.[原文]

子曰:“朝聞道①,夕死可矣②!”

[原文通釋]

孔子說:“早晨聽到並掌握了道理,晚上死了也能安心了。”

[註釋]

① 聞道:聽到並掌握了道理。

② 夕死可矣:直釋應該是“晚上死了也可以”,但不是這個道理,所以應該解釋成“晚上死了也能安心了”。

[解讀與點評]

本章談的就是“活到老,學到老”的道理。這是一段常常被人引用的話。這裡的“道”究竟指什麼?是社會公認的做人處事的原則,是仁是義,是忠是孝,是學習鑽研方法,是學問,還是“事物當然之理”(《四書集註》),不得而知;但作為一種探索知識、獻身真理的態度和精神還是應該弘揚的。“朝聞道,夕死可矣”已經成為成語。

4.9.[原文]

子曰:“士①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②,未足與議也③。”

[原文通釋]

孔子說:“讀書人在追求做人正道上立志,如果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為恥辱的,不值得和他謀事。”

[註釋]

①士:在古代有多種含義,是一種特殊的階層,總起來說,是指有知識,有修養,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論語》中的“士”則多指讀書人,即知識分子。

②而恥惡衣惡食者:如果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為恥辱。而,如果。恥,以……為恥辱。惡,粗劣。

③未足與議也:不值得和他謀事啊。足,值得。議,談論,商議,謀劃。

[解讀與點評]

立志之人,應該篤於道,應該超然於物外,不應該刻意追求物質享受。有好的條件固然可慰;沒有好的條件,惡衣惡食,也不要感到羞恥。一個人斤斤計較吃穿等生活瑣事,是不會有遠大志向的。追求物質享受,勢必要被物慾分神,甚至被物慾腐蝕。孔子要求的“士”,還不是君子呢,已經是很高的了,一般人難以達到。這個觀點與孔子的“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學而》第14章),與“貧而樂,富而好禮”(《學而》第15章)的含義是一致的。也正像孔子稱讚子路一樣:“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子罕》第27章)”

不必與極力追求物質享受的人來討論什麼道的問題。物質的誘惑必然滲透到精神領域,“恥惡衣惡食”必然形成攀比,精神境界怎麼能高尚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