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9 朱明儒:以金融創新助推鄉村振興

點擊上方“鄉村發現”可以關注哦!

朱明儒:以金融创新助推乡村振兴

信息不對稱一直是傳統銀行業面臨的瓶頸,而藉助大數據技術能夠有效緩解信息不對稱的難題。涉農金融機構可以通過引入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創新和整合業務渠道,提高金融服務的技術與數據應用能力。隨著現代農業規模化經營的推進,進入農業產業鏈的經營主體對金融需求呈現出由小額向規模化轉變、由單一向多元化轉變,金融機構需要打造差異化金融產品體系,建立客戶分層體系,提高風險定價水平,實現涉農金融服務從單純農戶小額信貸向綜合支持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業園區轉變,促進農業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發展。

發展農村綠色金融服務

其一,發揮金融對農村綠色產業發展的引導、約束和槓桿功能。涉農金融機構要圍繞農業向綠色化、低碳化轉型發展的方向,通過金融服務引導農業生產由單純追求高產,向高產高效、資源節約、生態環保轉變,向節水、節肥、節藥、節地轉變,加大綠色信貸投放,支持循環農業技術、綠色種植養殖業、綠色加工業擴大規模,滿足綠色、低碳農業不斷擴大的金融需求。其二,完善綠色農業信貸投放機制。制定差異化的信貸政策,在綠色金融產品創新上尋突破,因地制宜探索農產品商標質押貸款試點,通過貸款客戶分類管理,對納入信貸項目庫的農業循環經濟項目,落實評級授信政策,擴大授信額度,建立面向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農業循環經濟種養殖龍頭企業、生態農業的“綠色貸款通道”,實現綠色金融業務從小到大、由點到面加快發展。其三,加大政策支持農村綠色金融發展的力度。不斷完善農村綠色金融相關標準規則和政策體系,建立健全與農村綠色金融發展相匹配的專業性中介服務體系和第三方評級評估機構,調動涉農金融機構發展綠色金融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加大對符合條件的農村綠色小微企業和綠色項目的信貸投放。

加快農村普惠金融發展

其一,擴大農村金融服務規模和覆蓋面。制定“三農”普惠金融業務發展規劃,加強財稅、金融、投資政策的協調配合,建立健全以激勵為導向的普惠金融政策體系,積極有序發展村鎮銀行、融資性擔保機構、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放寬市場準入,引導民間資本有序參與,加快建立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競爭適度、風險可控的現代農村普惠金融體系。其二,重點推進徵信體系平臺建設。建立跨機構、跨地區、跨行業、跨部門的信息共享、交換和交易機制,打破不同機構、公司和部門之間的信息閉塞,豐富“三農”業務主體信息的來源、維度和頻率,組建專業團隊、投入專項資金,聯合電商交易平臺、農貿交易市場,進行徵信數據採集試點、推動“三農”徵信數據庫建設,重點做好農村低收入群體、小微企業等基礎信息收集、加工和評價工作,奠定農村普惠金融服務基礎。其三,發揮金融扶貧“放大器”作用。依託貧困地區資源稟賦和產業特色、地方政府優化產業發展規劃,圍繞產業扶貧、旅遊扶貧、電商扶貧、易地搬遷、生態建設扶貧、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等扶貧項目,遵循商業可持續發展的金融扶貧模式,有效提高金融扶貧與精準脫貧的匹配和適應程度,不斷提升金融扶貧的效率和質量。

推進農村金融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農業整體將呈現出規模化、機械化、信息化、融合發展、種養結合的發展趨勢。金融要順應農業農村經濟的深刻變化,加快農村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善和優化金融供給整合業務渠道,提高金融服務的技術與數據應用能力,提升金融供給的配置效率和服務水平。比如,通過採用“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等模式,為農民合作平臺、供銷成員提供信貸支持,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再如,構建促進金融服務可持續發展的配套輔助機制,包括完善金融機構評級體系、金融機構現代農業金融服務績效評價制度、審計監督機制等。

作者系吉林財經大學金融業務教研室主任

鄉村發現轉自:光明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