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0 318國道沿途——宣城民俗藝術美食

民俗

廟會,各縣市區均有廟會。相傳張渤是東漢時故鄣縣的治水英雄。傳說他曾化作豬神拱山,引太湖水灌溉廣德山田。他死後,老百姓在廣德縣橫山為他建廟祭祀,歷代供奉。唐朝天寶年間,唐明皇念張渤治水有功,封其為水部員外郎,並封橫山為祠山,使得祠山廟香火日盛。近年來,廟會活動均由早期的以祭祀神靈與展示民風民俗等遊樂為主,轉向以集會遊覽、廟市交易和商品交流為主的廟會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當地商業、旅遊業和運輸業的發展。


放荷燈,每年的農曆六月六,千年古鎮水東都傳承著一個古老的民俗活動——水陽江邊放荷燈。


跳五猖,在郎溪縣定埠、鍾橋、梅渚等鄉鎮極為流行。每年農曆二月初八廟會日,定埠鎮都要表演規模盛大的古典民間舞蹈“跳五猖”。據考,始於西周的 “跳五猖”,是在古代神靈出巡、祭祀的基礎上衍變而成的一種古典民間舞蹈。入選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安苗節,為績溪地區在“芒種”節氣之後,水稻栽插完畢時,由村中長老、士紳擇定一個“龍”(辰)日或“虎”(寅)日舉行。



賽瓊碗,是績溪縣為紀念越國公汪華舉行花朝會的一項重要內容,一般在祠堂中舉行。


花車轉閣,也稱鞦韆,源於清代嘉慶年間,在績溪湖村、長安鎮、上莊鎮廣為流傳,併成為迎神賽會和節慶盛會傳統遊藝項目,每年元宵節、中秋節舉行活動。


抬閣,農曆閏年二月二十九至三月初二,績溪湖村舉行觀音會“接觀音”時,抬閣是迎神儀仗隊中最突出的亮點。抬閣底臺用優質杉木製成,四方形,四角以荷花形柱與木條構連成框,四面鑲雕花板,檯面四周以獅子頭柱連鏤空花板構成高約15公分的柵欄,通體雕花彩繪,朱漆描金。抬閣左右安裝鐵環穿插抬槓,由4人抬行。裝臺由經驗豐富的老手擔任,根據劇情巧妙造型。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特產


宣紙,宣紙以細薄、綿韌、潔白、緊密、墨韻層次清晰、色澤經久不變、不蛀不腐、卷折無損為特點。


宣筆,宣筆乃文房四寶之首,其製作技藝始於秦代,盛於唐宋,傳承至今已有逾兩千年的歷史。宣筆原產地為安徽省宣城市,選毫精良、製作精密、裝模雅緻、毛純耐用,聚齊毛筆尖圓齊健四德之美,自古至今,深厚文人墨客讚譽。2008年,宣筆製作技藝入選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湧溪火青,湧溪火青茶產於皖南涇縣黃田鄉湧溪,生產歷史已有五百餘載,曾為歷朝之貢茶,現為饋贈之佳品;產地風景秀麗,層巒疊嶂,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常年雲霧繚繞,泉水潺潺。鮮茶葉如碧玉,味似花香;採摘標準,製作精良;成品火青形似珠粒,落杯有聲;色如墨玉,油泣顯毫;湯色杏黃明淨,滋味醇正甘甜;質優形美,耐泡持久,攜帶方便,實乃茶中之珍品。清代“揚州八怪”大詩人王士慎,號巢林老人,飲嘗湧溪火青後,頓覺六腑芬芳,詩興大發,揮毫抒情曰:“不知涇邑山之崖,春風茁此香靈芽,兩莖細葉雀舌卷,蒸焙工夫應不淺;宣州諸茶此絕倫,芳馨那遜龍山春;一歐瑟瑟散輕蕊,品題認比玉川子;共向幽窗吸白雲,令人六腑皆芬芳;長空靄靄西林晚,疏雨溼煙客忘返”。對湧溪火青之質量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南豐黃酒,郎溪縣古南豐黃酒廠生產的系列黃酒,以糯米、香米、黑糯米為原料,用傳統工藝精心釀製而成。酒味醇和,鮮甜爽口。有陳年花雕、加飯酒、保健黃酒等系列。加飯酒又有元紅、加飯、善釀、香雪等品種;保健黃酒有迎賓陳釀、烏米貢酒、參芪大補酒、男兒壯等。迎賓陳釀在全國黃酒質量檢評中獲“優質產品”大獎。


318國道沿途——宣城民俗藝術美食

318國道沿途——宣城民俗藝術美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