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2018國家錄用公務員考試《申論》真題卷 市(地)以下綜合管理類

(一)給定資料1和給定資料2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土地承包政策的發展過程,請你概述這一發展過程。(10分)

要求:(1)準確、全面、有條理;(2)不超過200字。

【參考答案】

一、觀望期: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包產包乾到戶,但土地所有權歸國家;

二、探索期:村民有經營權、使用權,但禁止出租、買賣,及從事種植以外生產經營活動;

三、調整期:二輪承包,以戶為單位,穩定土地承包關係,延續承包期限;

四、穩定期:二輪承包後沒進行土地調整,明確提出小調整的前提是穩定;

五、延續期:政策延續“保持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

(二)給定資料2中,L村村支書面對村民土地調整的要求,發出感慨:“這樣一來,我們的壓力很大,看來村裡的土地調整也不是一個簡單的事。”請根據給定資料2,分析他為什麼感到壓力很大。(10分)

要求:(1)全面、準確、有條理;(2)不超過200字。

【參考答案】

一、人口變化與土地面積矛盾突出,L村現有土地分配辦法難以為繼;

二、L村土地分配辦法與現有土地分配政策相沖突,導致土地分配公平性、合理性引發村民質疑;

三、部分農戶種地收益低,且因土地流轉與現有政策相悖,導致村民種植意願低,甚至出現土地撂荒現象;

四、國家土地調整政策以“穩定”為前提,限制嚴格,導致該村土地調整困難;

五、地方政府態度與現有國家政策相沖突。

(三)給定資料4提到,“城市建設與管理的目的如果僅僅是為滿足經濟或某種美觀訴求,顯然是片面的,甚至是短視而危險的。”請根據給定資料3和給定資料4,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20分)

要求:(1)觀點明確,分析全面,有邏輯性;(2)不超過300字。

【參考答案】

這句話表明城市建設與管理的目的如果僅為滿足經濟或美觀訴求而忽視人文意義和文化價值是一種錯誤的做法。

僅滿足經濟或美觀訴求會衍生一系列問題如:新市民無法適應城市生活;公共活動空間有限難以滿足居民需求;公共娛樂設施利用率低下,甚至還會引發公共服務質量下降,公共空間衰敗,犯罪率上升等社會問題。進而導致人口流出,城市衰敗。兼顧人文意義和文化價值,則能彰顯城市價值,帶來幸福感、歸屬感和安全感,平衡社會關係,交流傳播信息,催生藝術創作。

所以,政府應當轉變思路,以共享為理念,倡導以人為本,改善城市的整體面貌,恢復城市公共領域的功能,讓市民在交往活動中逐漸消解對立情緒。

(四)S市將舉辦“城市樣板工程展示會”,請你根據給定資料5,就其中地下管廊建設情況撰寫一份講解稿。(20分)

要求:(1)緊扣資料,內容全面;(2)邏輯清晰,語言準確;(3)不超過400字。

【參考答案】

關於S市地下管廊建設情況的講解稿

各位觀展的領導、同志們:

地下綜合管廊是將自來水管道、供電、通信電纜等管線整體遷入地下的城市公共配套設施,能改善城市環境。我市月亮灣地下綜合管廊自建成以來平穩運行多年,內部管線有序排列且預留管線空間,並容納夏季集中供冷管道。

我市從以下幾點入手:一是設立工作領導小組。市長擔任組長,並涵蓋轄區內單位主要負責人;形成常態化溝通和快速推進機制;編制規劃、統籌管理。二是解決資金問題。組建開發公司,借力社會資本,負責投資、建設、運營和管理事務;爭取國家試點和省財政支持,通過補貼確保股東的基礎收益。三是科學設計施工。前期調研分析,組織專家反覆論證;建設監控、感知系統,預留升級接入口,實施統一綜合管理。四是調動入廊積極性。合理制定收費項目和標準,讓管線需求者自主選擇使用方式;打造利益共同體,讓各單位參與規劃、設計和建設過程。

(五)給定資料6中提到了老子關於“有”和“無”的觀點。請你圍繞給定資料反映的城市建設理念中的問題,聯繫實際,以“試談‘有’與‘無’” 為題寫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選角度,見解深刻;(2)參考給定資料,但不拘泥於給定資料;(3)思路清晰,語言流暢;(4)總字數1000字左右。

試談“有”與“無”

——加強科學綜合規劃 引領城市健康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城市有了更高的期待,傳統城市建設中的一些問題暴露了出來。過於注重房子等硬件,忽視了人的真實需求,最後“景有了,人沒了”;過度商業化,把歷史文化古蹟等都變成收費場所,結果“有了錢,沒了文化”;私人權益擴展,公共空間被壓縮,造成“有個人,無大家”的局面。

  如何化解這些問題呢?哲學家老子“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的辯證思想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思路。從城市建設的目的、功能設計、管理等方面來看,主要是要平衡好硬件軟件、經濟和人文、私人與公共空間的關係,以打造生活更便利、精神更豐富,人民關係更包容的新型城市。

  從城市建設的目的來看,要解決“有景無人”的問題。要樹立“城市為人而建設”的理念。城市所有基礎設施建設的“有”之利,要服務於人民群眾的“用”。當前一些城市生態公園、景觀設施建設出現“可遠觀不可玩”的問題,就只照顧了城市面子,忽視了市民悠閒需求。城市發展要注意留足地面發展空間,增加資源投入,從滿足人民群眾實際需求的角度建設市民自由活動空間。另一方面,我們要始終記得:建設可見、實用的高樓大廈、電纜、道路、汽車等“有”之利時,要注意給老百姓留下藍天、明月、曠野景觀視野空間。只有這樣,來自農村曠野的李奶奶,才不會因城市空間的逼仄和種種限制而“喘不過氣了”。

 而在城市功能的設計上,大力發展經濟、產業、商業發展之“利”的同時,要流出休閒生態和文體活動空間,要注意保護歷史文化,人居環境。要注意城市建設不只是“造景”更是“化人”。過分強調經濟建設會使城市生態不堪重負,過分商業化會使城市的歷史文化失去價值,會使人們沒有時間和空間來“無所事事”,人們生活無法慢下來就沒有閒暇,就不會有文化創造。所以,建設經濟開發區時要留下城市綠地;建設城市CBD的同時,要留下古建築保護區、特色文化街區;建設寫字樓的同時,留下休息娛樂地。我們要認識到城市是一個生活綜合體,需要產和生活、生態的平衡。   

最後,在城市管理方面,不能讓私人性、營業性的“有”,把全民性、公益性空間擠壓成“無”,要注重發展成果“共享”的理念。城市空間不能全都是私有、封閉、收費、只為某一個階層服務的,還要有讓不同層次的人可以交流互動、取得共識的場所空間,從而帶來城市的包容性,多樣性,開放性,帶來社會和諧發展,如巴黎人的新橋空間。城市管理者要給全體市民更多的人文關懷,包容鼓勵,給其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像今年北京、深圳等地一些小區物業設置隔離牆,將商品房和保障房進行分隔管理,人為將小區分割成“富人區”、“貧民區”,就造成了群眾不滿和心理隔閡。這種簡單粗暴的做法肯定是不合適的。同一個小區內,“頭頂一片天,便如一家親”,公共資源使用權應該是人人平等的。

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由之路。這個進程中,我們在大力發展硬件設施、經濟商業等“有之利”的同時,更要兼顧好城市空地、歷史文化、公共娛樂、社會交往空間等的“無之用”。我們要給城市建設留下一些空白,以便其更好的發揮功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