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千年採煤史將徹底劃上句號,京西門頭溝從“一盆火”到“一片綠”

千年採煤史將徹底劃上句號,京西門頭溝從“一盆火”到“一片綠”

門頭溝麥子峪採石場的生態修復正在進行。利用掛網噴附技術,裸露的崖壁上長出了新綠。本報記者 吳鏑攝

今年3月,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的京煤集團木城澗煤礦正式封礦。區域內僅存的最後一座煤礦——京煤集團大臺煤礦也將於2020年關停。伴隨著“煤改清潔能源”在村莊中推進,有著千年採煤史的門頭溝,正進入“無煤化”倒計時。

從採煤到“無煤化”,背後是門頭溝區域發展思路的重大轉變。“歷史上,門頭溝為北京輸送的是‘一盆火’,現在奉獻的是‘一片綠’。”門頭溝區委書記張力兵說,立足首都生態涵養區的功能定位,門頭溝正在努力修復生態,同時將“山水林田湖草”納入統籌管理,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環境,為首都構築起一道生態綠屏。

龍泉鎮龍泉務村,麥子峪石灰石採石場的生態修復工程正在進行。這座採石場在11年前已經關停,但周遭成片裸露的慘白崖壁,作為那段破壞史的見證,仍默默矗立在村頭。今年4月份,對這片裸露崖壁的修復工作啟動,施工人員採用掛網噴附等工藝,為遭受重創的山體重新注入生命。

“瞧,已經有草冒出來了。”站在山腳下,北京市規劃國土委門頭溝分局的地質礦產科科長白鶴橋遙指採石場的一面崖壁。近乎垂直的斷壁上,覆蓋了一層黃褐色的棕櫚毯,毯子下面是強力噴射到山體上的混合泥土,各種草籽混雜在其中。這幾天,山中連續降雨,一抹一抹新綠從棕櫚毯中探出頭來,有的草葉已經長到七八釐米。

這還僅僅是初期效果。白鶴橋手中的工程效果圖顯示,通過生態修復,今年年底前,這處採石場將有9萬平方米的裸露巖壁被植被覆蓋,生態重塑指日可待。

因為多年採礦留下的“傷疤”正在逐步地納入生態修復日程。“十二五”期間,門頭溝完成46個廢棄礦山修復治理項目,治理面積約10平方公里。“十三五”期間,全區再實施生態修復工程342處,總生態修復面積將達14.81平方公里。

重塑山川生態,不僅是整飭山水,還有對自然資源管理體系的重新構建。“過去管山的就是管山的,管水的就是管水的。”妙峰山鎮黨委書記丁章春說,而現在,山水林田湖草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被整體看待,實現了統籌治理。

“就拿我來說,既是全鎮的河長,也是全鎮的山長,妙峰山的山山水水,小溝小汊,出現任何問題,我都是第一責任人。”丁章春說。鎮裡各村也都各有“河長”“山長”,110平方公里的鎮域範圍內,每一座山頭、每一條河溝,都能找到責任人。

河長制、山長制的實施,讓“守土有責”有了更完備的制度保障。以河長製為例,自2015年以來,門頭溝區已有510名河長相繼上崗,區內66條主要河流共計658公里河道環境質量得到極大改善。

妙峰山鎮炭廠村,村民曾經以燒炭為業,“要不怎麼叫炭廠村呢。”村黨支部書記邢衛兵說,燒炭用的是山上的木頭,後來炭不燒了,改開荒種地,結果水土流失,靠種的那點糧食,村民連肚子都填不飽。再後來,又種過紅果樹,因為跟不上市場形勢,滿樹的紅果愣是賣不出去。到了2007年,結合區裡鎮裡的溝域建設,村子裡把集體山場包裝成了神龍峪景區,一方面建設景區吸引遊客,一方面依託景區開展民俗遊接待。

“這回路子才算走對了!”邢衛兵說,靠著家門口的青山秀水,今年開春到現在,景區門票收入已經突破70萬元;村裡近30家民俗戶,光一個小長假,一戶人家就有1萬元左右的收入。

按照“村址不變、宅基地不變、衚衕肌理不變、文物樹木不變、一戶一宅不變”的“五不變”原則,美麗鄉村建設正在門頭溝區穩步推進。在不破壞生態的情況下,科學合理規劃村莊產業,將讓越來越多的農民獲得自然山水的饋贈。

告別“一盆火”,栽下“一片綠”,帶富一方人。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曾經採礦千年的門頭溝,正在書寫新的歷史。

本報記者 王海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