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我們不需要在亞洲被代表,我們要代表亞洲最強的力量

日本足球圈裡曾經有這樣一句話:亞洲國家如果有一天能夠奪得世界盃,那麼這個國家一定是中國隊。如今卻成為了笑話,不過小編一直也是這麼想的,如果中國足球走向正軌,中國肯定會是亞洲最強大的球隊。

我們不需要在亞洲被代表,我們要代表亞洲最強的力量

四年一次的世界盃,中國球迷是可悲的,因為他們沒有一個固定的“主隊”,為自己“主隊”的勝利吶喊之後,總會有些落寞,即使如此,觀看世界盃的中國球迷肯定是最多了,啤酒的消耗量、小龍蝦的消耗量,中國肯定都是穩居第一的。這次世界盃的一大特點就是“美中不足”,這與兩國的經濟體量不相對稱,不過美國向來把籃球和橄欖球以及棒球排在前列,對足球的投資和關注都差一些,而中國對足球的關注度以及投入度,在中國體育圈都是最大的,產出卻是最低的。

我們不需要在亞洲被代表,我們要代表亞洲最強的力量

每當世界盃預選賽中國失利之後,教練下課、球員背鍋,習以為常。但是他們都盡力了,至少他們都把自己的力量發揮到了極致。然後否定之前的一切,足協領導去相關國家考察,換新的教練,重新學習,新的輪迴又將開始。推卸責任、流於表面的學習,應付輿論,成為套路。學習一種戰術打法,不是簡單的換個教練,用他們的陣型就能完成的,而是應該從青訓就開始融入一致的戰術理念,讓成年球隊去改變自己的踢球理念,可能嗎?只能邯鄲學步。我們的足球體系,少年隊一套打法、青年隊又是一套打法、成年隊也是一套打法,而且青少年的教練往往是國產不知名的教練去帶隊,或者就是不知名的外籍教練,誤人子弟不敢說,至少在需要提升的階段沒有多大的提升,難道只因為他們聽話?

我們不需要在亞洲被代表,我們要代表亞洲最強的力量

日本的足球為何在90年代之後,我們只能望塵莫及?這次世界盃,日本小組賽已經一平一勝積四分,出線在望。這歸功於日本足球這二十多年不變的戰術打法,他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走技術足球的道路,從青少年、到成年球隊、俱樂部球隊,基本都是一樣的戰術打法,以此彌補身體條件的缺憾,不管比賽勝負,堅持走這條道路,把技術足球走到極致。二十多年,他們踏踏實實的抓青訓、穩步持續的抓聯賽,當他們的聯賽不需要外援已經戰勝我們的時候,當他們的青訓基數和質量,成倍的超越我們的時候,日本的足球自然就比我們高了很多。

我們不需要在亞洲被代表,我們要代表亞洲最強的力量

中國的足球其實也不必學習誰,主教練是裡皮,中國足球也並不一定就要學習意大利。主教練不是培養球員,而是把已經成型的球員,捏合成一個1+1=3的團隊。但是為了中國足球有一個長遠的發展,把中國各個U字號的國家隊,全部變成一樣的戰術打法是最科學的選擇。世界盃預選賽,裡皮帶隊取得的11分,已經證明,他是合適中國隊的主教練,如果他要被換,那只有大家都知道的一個原因。我們的足球管理者經常臨淵羨魚,卻從來不退而結網,足球的發展其實與他們無關,外邊不用問責,裡面不須良心的拷問,失敗了就算是摸著石頭過河,不過這麼多年,閉眼都可以過河了吧。

我們不需要在亞洲被代表,我們要代表亞洲最強的力量

如果我們是印度,體育不需要投資,自己玩的開心就好,我們也不必拷問誰,也不必為了世界盃而扼腕嘆息,可我們是中國,是一個熱愛足球的國度,是一個在北宋就有“蹦鞠”協會的國家,憑著傳統,憑著國民的熱愛,沒有理由進不了世界盃。世界盃預選賽中國對韓國的成績,我們離進入世界盃只有咫尺之遙,這才是我們的遺憾之處。中國搞不好足球無外乎就有兩點,其一管理者不愛、不懂足球;其二管理者把足球當做一個蛋糕。其一就會讓足球的發展沒有戰略方向,制度朝令夕改;其二就會讓中國足球從上到下的上樑不正下樑歪。

我們不需要在亞洲被代表,我們要代表亞洲最強的力量

日本足球的崛起絕非偶然,他們90年代建立J聯賽,引進一批過氣的世界級球員,帶動J聯賽的發展,提升了日本球員的水平,刺激了日本足球青訓的發展,甚至規劃了一些球員,繼而水漲船高的把一批批的球員輸入到歐洲聯賽,當J聯賽已經可以穩步的推出人才的時候,就可以適當的減少外援投入,形成性價比更高的良性循環,二十年的積累,最終在2018年世界盃打造出一支以歐洲聯賽球員,為主體的日本國家隊。中國足球的能學的,不是透支聯賽,而是發展聯賽,這才是國家隊提升的根本。

我們不需要在亞洲被代表,我們要代表亞洲最強的力量

日本球員喊出“要奪得世界盃”的口號,我們覺得奇怪嗎?這並不是沒有可能,我們沒資格嘲笑他們的自信,我們能做的只有埋頭苦幹,奮力直追,我們不需要在亞洲被代表,我們要代表亞洲最強的力量,中國人絕對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