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新媒體藝術的時代態度

中國當代實驗藝術教育經過20世紀90年代的局部探索,到2000年以來,已逐漸在各大藝術院校立足門戶,並先後以綜合藝術、新媒體藝術、實驗藝術等加以冠名。四川美術學院新媒體藝術系成立於2010年。並在去年3月,獲批國家教育部特設新專業實驗藝術。分別設立了“跨媒體藝術、藝術與社會、藝術與科技、攝影”4個教研室。本期邀請四川美術學院新媒體藝術系副主任李川解讀川美新媒體藝術系畢業創作。

新媒体艺术的时代态度

“Face book究竟是什麼?社交平臺?數據公司?廣告公司?媒體公司?信息時代的公共載體?以上所有的集合體?或是別的?”正如美國眾議員就Face book信息洩露與操控用戶行為在美國眾議院聽證會上向馬克·扎克伯格所詢問的一樣,今天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交互或虛擬生存方式已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互聯網在今天扮演的角色已不像傳統行業那樣容易界定。互聯網的核心是什麼?遊戲?信息與知識傳播的平臺?新的便捷購物模式?社交網絡?我們可以說互聯網是人腦的延伸,提高了人類處理數據的能力,一定程度上來說人類的進步體現在對數據的處理能力上。計算機是互聯網的一部分,也是人腦的延伸,正如我們今天對智能手機愛恨交織一樣,這個電子產品越來越像我們身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技術的發明悄然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以及交流模式。

人類表達思想的方法沒有既定的模式:語言、文字、聲音、圖像、行為……藝術表達的媒介發展也一直在突破:從繪畫、印刷術、攝影術、電影、電視、計算機到互聯網……從史前巖壁的塗鴉到顏料畫筆,從相機到裝置材料,從0和1的排列組合到虛擬空間的營造,還有其他的可能嗎?面對社會以及行業鉅變帶來的人才需求,傳統美術學院的培養模式同樣亟待調整和變革。2017年7月中國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其中提到,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到2030年使中國人工智能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的通知,人工智能已上升為國家層面的戰略佈局,並進一步落實到中國所有的高等教育規劃與佈局之中。

從藝術呈現的形式上來看,當代藝術中的影像、裝置、互動媒介、現場藝術等都是新媒體藝術系創作探索與教學的領域,交叉互動頻繁。在專業建設與教學中我們強調“廣基礎、跨媒介”,強調實踐中理性驗證的方法論,強調學術儲備的重要性;探索藝術獨立表達立場通向社會性、公眾性目標的有效途徑;注重新視覺經驗的研究發現與運用,體驗新科學技術與傳統媒介形式語言在當代藝術表達的可能性;注重中國傳統文化資源在今天與未來世界文化語境中的深度開掘。

新媒体艺术的时代态度

新媒體藝術系的畢業創作以一種全景式的媒介景觀都囊括其中,在他(她)們的創作中不能簡單地以傳統媒介來定義作品的類型,而是以一種實驗的態度和實驗的方法來面對自我的表達。在教學中,我們提倡把實驗作為一種思考的前提和創作的方法,提倡創新性、實驗性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這樣的能力可以應對未來萬般變化,課程和教學方式圍繞這兩者展開;其次,提倡跨媒介重組,媒介在這裡是手段,不是目的,媒介是一種載體,是交流思想的語言,學會多種語言,創造性地重組和編程,為未來提供新的媒介景觀。第三,注重教育的核心——即對人的塑造,注重對學生意志品質的塑造,唯有全面發展、高素質的人,才是人類進步的根本。因此畢業展覽、畢業作品是對教學最好的審核。

再新的東西也會變成陳舊之物,有的舊物丟進垃圾堆,有的進入博物館,所以新媒體藝術的“新”不是單指稱物象,更多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不斷警惕慵懶、懈怠、隨波逐流的方法,是鼓勵創新、創造的座右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